<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生活在地球暖化的時代,「永續生活」已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牽動全球發展的趨勢,每個人都需要為未來做出積極的準備。慈濟基金會(新加坡)新設的常設展館——「慈濟永續生活館」(Glow On Gallery),向民眾推廣永續生活方式。
◎慈濟永續生活館 展現與地球共生息
2023年7月30日,設立於慈濟人文青年中心內的「慈濟永續生活館」正式開幕啟用。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部長傅海燕在主持開幕典禮儀式時,強調了該展館的重要意義,她指出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最緊迫的問題之一,對青年和未來世代構成了巨大威脅,因此慈濟永續生活館的啟用,可以成為青年彙聚交流永續理念的場所,賦予他們掌握應對環境挑戰的知識。
傅海燕部長說:「慈濟永續生活館展現了慈濟『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以及永續對人們生活各個方面影響。透過這個展館,年輕一代能接觸到更多重要知識,希望啟發他們共同創造一個關愛地球的社區。」
通過三個永續發展面向:環境、社會和經濟,展館為民眾呈現了日常生活中可為永續生活做出貢獻的方式。當善惡拔河,人多的一方就會贏。每一個人的選擇彙聚起來,把「不可能」轉為「可能」,讓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也打造一個更穩定堅韌的社會。
慈濟基金會(新加坡)執行長劉瑞士在致詞中提到,被丟進垃圾桶的寶特瓶,實際上是被放錯地方的資源。他舉例臺灣慈濟環保志工,將回收的寶特瓶製成毛毯,用於國際賑災行動,將溫暖送到災民手中,展示了環境永續、社會永續、經濟永續三者運作環環相扣,這些摸索實踐的經驗和故事,都被匯總和展示在慈濟永續生活館中。
要如何才不會造成環境的負擔,也帶給有需要的人一分溫暖呢?劉瑞士在會上透露,慈濟在策展過程中盡可能落實減碳,採用二手物品,最終約減少了六百七十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三十棵大樹一年內吸收的數量。
慈濟即將迎來成立三十年,劉瑞士表示,慈濟將繼續深耕本土社區,在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和環保教育方面,不斷凝聚有心人的力量,濟助弱勢群體,強化社會安全網,共同打造更強韌的互助社會。
◎創立永續生活館 讓善的觸角更廣闊
在開幕典禮上,政府機關代表、基層領袖、民間團體代表、合作夥伴和慈濟志工共約五百人,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其他受邀貴賓還包括國家環境局局長黃康傑、馬西嶺-油池(木豐分區)國會議員蘇慧敏、義順集選區(義順南分區)國會議員陳澮敏、宏茂橋集選區國會議員(惹蘭加由分區)黃玲玲等人。
新加坡報業控股中文電臺臺長(UFM100.3,96.3好FM)洪菁雲,今日義務來為開幕禮協助導覽永續生活館,她參訪展館後表示,「人是非常需要被提醒的」。她認為如果人們願意走一趟展館,就會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小的舉動是我們可以做的,有時候人們可能會認為實施永續是一項龐大的任務,需要做出巨大的生活改變,但實際上很小的行動,也能為永續發展做出貢獻。
洪菁雲說:「慈濟永續生活館的啟發來自於螢火蟲的意象,它傳達了一個重要的意思,就是只有擁有良好的環境,螢火蟲才能生長。如果我們看不到螢火蟲,那漸漸地我們可能會發現環境也不再適宜人類生活。這樣的意象非常美麗,又富有警醒作用。」
非政府組織Zero Waste SG致力在本地推廣零浪費理念,該組織執行總監陳慧玲樂見永續生活館的啟用,她認為慈濟從社區環保教育站繼續擴展,到現在創立永續生活館,讓善的觸角更廣闊,也非常符合現代年輕人的需求。
陳慧玲也認同環境永續和經濟、社會層面密切相關,而永續生活館是一個很好的推廣方式,能夠讓環保知識變得容易理解和觸及,使永續理念能夠得到更廣泛地傳播和落地。
圖左 :2023年7月30日,慈濟永續生活館正式開幕啟用,主賓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女士(左五)為展館主持開幕。(部長團隊對照片有嚴格要求,並要求這張照片一定要使用cropped version)[攝影者:黃建興]
圖右 :在慈濟永續生活館的開幕典禮上,政府機關代表、基層領袖、民間團體代表、合作夥伴和慈濟志工約五百人,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攝影者:蔡佑良]
圖左 :開幕典禮中,老中青三代志工在臺上帶動環保團康,引導臺下一起響應,現場熱鬧又溫馨。[攝影者:黃建興]
圖右 :走入這個展區,熟悉的政府組屋和門窗造景,以及真實的圖文故事,呈現了深耕社區不能缺少的誠與情。[攝影者:黃建興]
圖左 :從食衣住行中作出省思和改變,慈濟志工為與會者導覽「快時尚的代價」。[攝影者:蔡佑良]
圖右 :新加坡報業控股中文電臺臺長(UFM100.3,96.3好FM)洪菁雲,義務前來支援開幕禮的導覽直播環節。[攝影者:王綏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