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見習培訓課程 雕塑人間菩薩

見習培訓課程 雕塑人間菩薩

E-mail 列印
疫情退去,一個艷陽天,吉隆坡慈濟靜思堂恢復過去的熱鬧,約四百多位見習與培訓志工分別在感恩堂、國議廳,參與2023年3月26日的第一堂實體培訓課。慈濟是道場,雕塑「人間菩薩」就要練習菩薩的形象與言行、了 解慈濟法門、吸收慈濟人文……

見習是入門的第一步;培訓是為未來打基礎;受證是承擔更是使命。培訓課程主要是讓志工們舊法新知,了解真正培訓的意義,導入正法、正思維,讓大家勇於承擔,成為真正的靜思弟子。

◎竹筒歲月 走向國際

1966年證嚴上人於臺灣花蓮,以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創立慈濟。初期由六位同修弟子,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及日存臺幣五毛錢的「竹筒歲月」做起,從臺灣救到國際,六十七個國家地區設有分支會或聯絡處,援助過一百二十八個國家地區。

影片中,大愛新聞部經理陳竹琪,對新發意的見習志工娓娓道來慈濟「從竹筒歲月到國際NGO」的點滴。

2019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從事建築業的廖慧敏因工地無法開工,賦閒在家的她,終於有時間瀏覽網頁、看電視節目。從網路上看到身著「藍衣白褲」制服的一群人冒著染疫的風險,勇敢踏入醫院捐贈醫療器材、在疫苗中心服務,她心中不免自忖:「他們是一條命,我也是一條命;他們不顧生命的危險,為什麽我不能像他們一樣去助人?」當念頭一起,她隨即上網填報志工表格,三個月前踏入慈濟的大門。

「從竹筒歲月到國際NGO」這堂課,令她悟出一個道理:單靠一個人做善事,猶如一滴水滴在炎炎日光下,很快就蒸發;若讓這一滴水流入大海,它永不乾涸。所以唯有結合衆人之力,力量無限。她說:「加入慈濟這個團體,有團隊源源不絕的力量,肯定可以做很多事!」

◎慈善志業 慈濟的根

慈善是慈濟的根。透過影片,靜思精舍德淨師父在培訓課上強調,慈濟親手遍布施的「直接、重點」原則,將物資送給真正有需要的人,使受災地區的民眾平安度過災難,這種慈善推動方式受到國際的肯定。

呼應德淨師父的授課,志工陳淑麗(明緞)和陳泛全(本暄)為學員分享在地慈善志業的方向,讓學員了解它的運作方式和精神理念。陳淑麗指出:「早期上人親自帶著慈濟人走訪個案,進而奠定『親耳、親眼、親手、親腳』、『走到最前,做到最後』的訪視模式。」她鼓勵學員多參與慈善活動,從過程中累積經驗和提升智慧。

陳泛全詳述慈濟人一路陪伴獨居九旬老婆婆,走過病痛折磨的日子。慈濟人細心關懷陪伴,也給婆婆送病床、安排洗傷口等,婆婆有感而發:「我得到的待遇屬於VVIP(特級貴賓)級的。」陳泛全從這個個案中體會到,訪視路上有人作伴、互相扶持,才不會孤單。

◎志工養成 帶動新人

培訓志工葉鍵輝在行動管制令期間,幫忙送醫療物資和設備到醫院,讓他有機會慢慢接觸和了解慈濟,愈做愈法喜。

隨手做環保、隨時撿回收物,成為他每天的好習慣。葉鍵輝表示:「我希望每天都給大家一個祝福,而自己也因此每天都有好心情。」因為接觸佛法而了解守戒的重要,他發願:「我會漸進式地戒掉煙酒,鼓勵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

透過今天的培訓課程,葉鍵輝更了解慈善志業,願意接受挑戰,到新古毛殘智障院付出。他說:「我們有福的人走進去幫忙有需要的人,更能體悟人生的價值。」

銜接慈善志業,課程環環相扣,帶出了「Kita1Keluarga (K1K)3.0 守望相助」慈善紓困計劃的推行。隨著疫情趨緩,物價飆漲,通貨膨脹隨之而來,錢變小了,慈濟主動發掘社會暗角貧病交迫的案例,延續過去守望相助的精神,重啓K1K3.0,給予低收入者短期的幫助,讓受助者脫離一時的困境。席間,呼籲志工發心配合此計劃的推動,這對志工的養成,帶動新人大有裨益。

◎以誠與情 用心邀約

「募心募愛」向來是大部分新進志工的心理障礙。資深志工王國開(濟開)秉持正信、正念、身體力行,累積了募心募愛的心得和撇步,為志工們排除心理障礙並增加信心。

他說,大愛臺的《人間菩提》節目是「募心募愛」的最好工具。它具足說慈濟的資料。社區邀約親戚朋友辦愛灑及家庭式小型茶會、分享好人好事,說「竹筒歲月」小錢行大善的慈濟根本理念,用「誠與情」打動人心,讓人留下好印象。

小時候林敏盛一家是慈濟照顧戶,十歲那年爸爸往生後,慈濟志工帶著他和媽媽參與社區環保,成就了林敏盛今日對人生另一個正確的抉擇,工作之餘就投入慈濟事。

今年三十歲,在見習路上已有六年,林敏盛靦腆地說:「今天募心募愛這堂課,說到要以誠與情、用心邀約,讓我找到了心中的答案。這一次我將會報名承擔K1K3.0小組長。」

◎見苦知福 見貧知足

二十年的歲月,讓劉豐鎂(慈鎂)從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成為慈濟雪隆合心慈善幹事。

在訪視的過程,每個個案的人生故事給了她不同的啟發,也因為感覺被需要,她做得歡喜自在。由於經營個案,需要親身走入苦難的家庭。劉豐鎂體悟到,若只接觸美好的事物,就無法體會真理。作為資深訪視員,劉豐鎂勉勵大家必須走入苦難,才能領悟上人所說的「見苦知福、見貧知足」的道理。

第一次以培訓身分來上課的古娜孫德麗(Gunasunderi a/p Vellasamy)聽到劉豐鎂分享「有人要等到孩子們長大後才投入慈濟」的觀念,她提醒自己行善不能等,要把握現在付出,讓生命活得更有價值。

「幫助人有不同的方法,以我目前的能力,無法用金錢幫助苦難人,但是我可以把耳朵借給他們,聽他們訴說,緩解心中的煩憂。」古娜孫德麗從中明白,助人的方式不限於金錢或物資的布施,陪伴和聆聽也能發揮助人的力量。

◎同班同學 相約行善

吉隆坡慈濟靜思堂跟社會有緊密的連結,不時有團體與會眾參訪,因此,位於人文廳一角靜思展覽館的布展與導覽相對重要。在時任新加坡慈濟大愛人文館策展志工莫炳燊(濟協)與蕭明蘭(慈力)夫婦跨國協助下,展覽館區突破傳統布展模式,認真看待每一個空間,置入不同主題,讓文物與多媒體相結合,用現代化的設計度化現代人。

遠在臺灣靜思精舍的蕭明蘭連缐現場,透過雲端對見習和培訓志工解說「展覽館的功能與定位」,說明展覽館是修行、弘法的道場,期待志工舊法新知,營造懷舊、有質感的氛圍,讓有緣走進來的人探索心靈的需求,見證上人的一念悲心與不捨。

她鼓勵每一位慈濟人透過慈濟的故事,深入了解上人的思想理念,志為說法者,好好扮演慈濟宗門的傳法人,讓宗門得以永續。

慈濟路走了快三十年,慈濟雪隆分會執行長簡慈露趁培訓課的因緣,感恩這三十年像一天一樣,很快就過去。

善多、惡就少;福多、禍就少,是因緣果報的定律。因此,行善造福,讓善一直增長,斷惡不再生。身在臺灣的她,在線上殷殷叮嚀大家要以無私的心,學佛菩薩不捨眾生苦,朝當人間菩薩的方向前進,在幫助人的過程中不斷地覺悟,慢慢讓自己心寬念純。

她鼓勵一起上培訓課的「同班同學」相約行善造福,並發願淨化自己的心,時刻培養善念,養成好習慣,並祝福大家得大智慧、大福報。

新發意的見習和培訓志工,透過課程凝聚人人的道氣,讓初發心恆持不變,視志業為使命,發心在人間做更多的付出,承擔更多的事情。

圖左 :見習志工林敏盛說:「今天《募心募愛》這堂課,說到要以誠與情、用心邀約,讓我找到了心中的答案。這一次我將會報名承擔K1K3.0小組長。」[攝影者:謝愛芬]
圖右 :「從竹筒歲月到國際NGO」這堂課,令廖慧敏悟出一個道理:若讓一滴水流入大海,它永不乾涸。她說:「加入慈濟,有團隊源源不絕的力量,肯定可以做很多事!」[攝影者:陳德銘]

圖左 :資深志工王國開秉持正信、正念、身體力行,累積了募心募愛的心得和撇步,為志工們排除心理障礙,並增加信心。[攝影者:陳德銘]
圖右 :陳泛全(左)詳述慈濟人一路陪伴獨居九旬老婆婆,走過病痛折磨的日子。慈濟人細心關懷陪伴,也給婆婆送病床、安排洗傷口等。[攝影者:陳德銘]

圖左 :遠在臺灣靜思精舍的蕭明蘭連缐現場,透過雲端對見習和培訓志工解說「展覽館的功能與定位」,說明展覽館是修行、弘法的道場。[攝影者:陳德銘]
圖右 :葉鍵輝透過課程更了解慈善志業,願意接受挑戰,到新古毛殘智障院付出。他說:「我們有福的人走進去幫忙有需要的人,更能體悟人生的價值。」[攝影者:陳德銘]

圖左 :古娜孫德麗(中)明白助人的方式,不限於金錢或物資的布施,陪伴和聆聽也能發揮助人的力量。[攝影者:李秀君]
圖右 :作為資深訪視員,劉豐鎂勉勵大家必須走入苦難,才能領悟上人所說的「見苦知福、見貧知足」的道理。[攝影者:李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