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鏡頭後的伴學

E-mail 列印
8月20日,慈濟花蓮鳳林靜思堂舉辦了一場「七月吉祥月祈福會」。

早上八點,就讀佛教慈濟科技大學的譚安杰(Agostinho Augusto Tila)、沈善涵(Martha Sande)、李若娜(E stella Mutonhori),已來到現場,與花蓮人文真善美志工會合,準備今日活動的採錄。

這一群來自莫三比克與辛巴威的年輕學子,是慈濟基金會為培育海外駐點人才,在該國特別遴選後回來臺灣,除了學習知識增能與慈濟人文之外,也特別在慈濟大學學習華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

期待他們一年後回到自己的國家,能在當地推動慈濟會務,並與慈濟基金會臺灣本會,無縫接軌。

為了加強同學的採訪與記錄能力,宗教處海外事務室與慈濟科技大學,特別邀請花蓮人文真善美志工加入培育團隊,帶領同學參與社區及活動實作,讓志工以「師徒制」的方式,帶著學生習作。

這天的採訪課程,由花蓮人文真善美志工團隊,採一對一,帶領同學臨場攝影與採訪。

◎臨場 最好的學習

「阿媽聽不懂我說甚麼!」沈善涵在活動現場,遇到了第一道難題。她帶有外國人腔調的國語,採訪一位只聽得懂臺語的阿媽時,就面臨考驗。

原來,志工蕭寂興今天出的功課是:「採訪一位阿媽,聊一聊參加心得。」

沈善涵靈機應變,用雙手陪著阿媽一起做環保手作小盆栽,用「心、眼、手」與阿媽有了對話。

活動攝影,不只要抓住參與者的特寫鏡頭,更重要需記錄大場景的鏡頭,可以清楚表達活動的性質,而互動時的照片也是蘊含著故事。」李若娜在志工柏傳琦的指導下,努力學習捕捉各個角度生動的畫面。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柏傳琦當場也講七月吉祥月的由來,讓李若娜了解這場活動的意義後,更容易拍到會說話的照片。

在現場的另一端,譚安杰正彎著身軀,緊抓著鏡頭在尋找畫面。

「拍照時,手上的相機可以左右上下移動尋找畫面,只要藉著相機的小螢幕就可以捕捉畫面,眼睛不一定要貼著鏡頭走。」志工邱繼清,是專業攝影師,在現場趨前「手把手」帶著譚安杰移動著鏡頭……

每拍完照片,邱繼清直接開啟照片檔,與譚安杰討論照片的取景與比例,為下一次按下快門前,讓技術再升級。

這一批同學,自今年五月以來,跟著人文真善美志工出班各項活動,漸漸地找到了「會說故事的照片」。

「活動記錄,自己一定要先融入情境,有感受、有感動,才能拍出好照片,才能說出好聽的故事。」這是蕭寂興早於五月的第一堂課中,就已告訴同學,拍出有故事照片的要領。

◎千里因緣 一念啟

「為海外慈濟人,協力培育人文真善美志工,這些種子未來回到各地,能將當地的慈濟歷史留下,是多麼重要,這個因緣得要把握!」今年(2023)五月,花蓮人文真善美志工啟動海外學子的培力計畫。

「第一個目標,要能拿相機,第二個重點,一定要實作!」蕭寂興心裡有個底。

志工採一對一教學,用師傅帶徒弟的態度伴學。

但在第一次的靜態課程中,志工就遇到考驗 ――這一群同學聽不懂專業術語。

目前,仍在慈濟科技大學學習華語文的同學們,雖然具備了日常生活等語文能力,但對於相機操作及攝影技巧等專業術語,一時之間難以理解……

「最好的教學就是做中學習,參與動態課程,能更快進入學習歷程。」於是,蕭寂興著手規畫動態實作。

五月在花蓮靜思堂的浴佛大典,展開了第一次的現場教學,莫三比克的譚安杰、史奕謙(Antonio Pedro Patricio)、高慧凡(Cristina Fernando Mafigo),辛巴威的沈善涵、李若娜,參與了實作課的初體驗。

浴佛莊嚴盛大的場面,讓海外回來的同學們,因為未曾經歷此偌大的場景,顯得不知所措。

志工即刻更替授課模式,先讓同學親身進入浴佛的情境,與慈濟人一起參與場布,融入活動氛圍,再引導進入人文真善美志工的角色。

「感動自己,才能拍出感動別人的好照片!」蕭寂興等一群志工,以自己曾經走過來的心路歷程,漸次引導同學們。

「同學們年輕,學習力非常強!」蕭寂興說。

同學們在浴佛大典的攝影作品,是攝影功夫的前測,讓志工了解如何循序教學。

7月14日舉辦的「溯源。青履行 慈濟青年營」營隊活動中,同學們全程參與記錄工作,拍攝的照片已能運用於簡報。師徒的用心已逐漸展露成果,而同學們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採用,成就感油然而生,自信心更溢於言表。

◎鏡頭後 有乾坤

譚安杰在莫三比克有操作單眼相機的經驗;沈善涵及李若娜則是在臺灣「第一次」拿起單眼相機。

「我雖然在莫三比克已做了四年的人文真善美工作,但在那裡我沒有學習的對象!」

「景深與分鏡,是我回來臺灣後,學習到的新技巧。」從譚安杰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他的進步。

「在拍照的過程中,要同步想好簡報所要講的故事!」譚安杰把蕭寂興的經驗分享,深深牢記。

「在辛巴威我跟若娜是用手機拍照,因為沒人教,所以都『亂拍』,拍完了,發現很難找到好照片!」沈善涵笑看李若娜說。

「照片有故事,才能用!」

「要拍出故事來!」

「我們學到拍照前要先思考如何取角度,事後如何挑照片,怎麼寫文章。」李若娜補充說:「我們學會九宮格的取鏡技巧!」

「拍照有三個重要的要領,遠鏡頭、中鏡頭,到臉部表情變化的特寫。」莫三比克的高慧凡來到臺灣才學用相機拍照。

「景深」是一項非常專業的技術;在慈濟,照片裡頭更有著「情深」,那是長情大愛的感動,是人文故事。

◎說起故事 有視野更有視點

在一個驕陽如火的午后,同學們難得齊聚在校園的一角,放鬆心情,彼此分享幾個月下來的學習心得。

同學透過外在觀察,捕捉「視野」,也轉換成內在,分享個人的「視點」。

大家一起說故事!

「今年六月海外志工授證活動中,我拍到了一位辛巴威的師姊,她在上臺接受上人祝福時,臉上掛著淚珠。」沈善涵娓娓道來,她採訪的故事。

「上人拍了我的肩膀!」沈善涵轉述受訪者的話語。

「在辛巴威,要看上人,只能在電視上。我第一次搭飛機來到這麼遠的臺灣。」

「上人真的就在我面前!」

「上人的那一拍,好像告訴我,現在生活改善了,可以去幫助別人了,這對我是多麼大的鼓勵!」沈善涵不只轉述受訪者的心情故事,還讓現場聆聽者,感受到令人動容的場景。

「有一次,志工帶我去訪視,探望一位住在東華大學附近的阿媽,當她知道我從非洲來,非常開心。」高慧凡說起那位阿媽時,眼睛都睜大了。

「妳從那麼遠的地方來看我,代表妳很有愛心,也很喜歡幫助人,妳要努力學習哦!」阿媽說。

「我們國家有許多被父母遺棄的孤兒,常常聽到那些孤兒悲傷的問:『我的媽媽為何不要我了?』」阿媽的讚美與鼓勵,讓高慧凡反思自己:「回去後,我可以好好幫助這些孩子!」

在另外一次的家訪中,高慧凡從一位純真的孩子身上,學到「人與人之間,沒有種族差別」。

「家訪時,有一位小朋友看到我,好像我們認識一樣,一下子就玩起來了。」高慧凡說。

「過往,有些人,看到我們膚色不同,會摸摸我的頭髮,摸摸我的皮膚。但這個孩子給了我一個提醒,心裡無障礙,就無不同。」聰慧的高慧凡,當下就按下心裡的快門。

他們共同的心願是――「我們回去後,要記錄更多的故事,向上人及全世界的慈濟人分享!」

◎一顆鏡頭 拉近人間與空間

「尊學與敬業」,是蕭寂興陪伴同學長時間的觀察。

「學生很守紀律,學習很專注,參與記錄工作從活動開始守到結束,也表現出亮麗的成果!」

2012年從泰國回臺定居的志工沈淑女,負責教導簡報製作,分享自己多年的經驗。

「做簡報等文書工作,可以了解每一個事件或活動的全貌。第一線採錄的志工,也許只能記錄各點的故事,但在後端做簡報,可以清楚了解脈絡,做出有故事的簡報。」

「每一份完整的簡報,要能感動自己,也才能感動別人!」讓同學們感到最困難的簡報製作,卻是沈淑女心中一篇篇動人的故事。她以此鼓勵同學,換一種心境,就能感受到美善。

花蓮人文真善美志工,參與基金會規畫的「海外駐點計畫」,投入的志工共八位,陪伴學習的同學共六位。

「我們期待海外學子不只是在學校裡學習知識,更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藉由融入社區運作,學習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境教。」任職於宗教處海外事務室的王淑芬,是促成這項因緣的推手,她用慈濟懿德母姊的精神,一路陪伴同學。

「透過多元學習,啟發他們的自主思考能力與主動性。做慈濟事,不是由我們口頭告訴他們要做什麼,而是讓他們找到動力與方向。」王淑芬掌握基金會培育海外學子回臺學習的終極目標。

臺灣到莫三比克或辛巴威、尼泊爾等地,必須飛越數千公里。而慈濟教育志業園區在花蓮,海外學生回來臺灣,在教育園區學習人文與專業課程,花蓮地區志工,有地利之優勢,才有這樣的機會!

「過往我們的角色只是在社區記錄歷史,沒想到這些技能,可以協助上人培育海外人才。」蕭寂興眼神燿燿有光。

◎穿越鏡頭 看到希望

「菩薩身影要留,如果沒有留,就是我們的本分事,沒做好!」蕭寂興如此期許同學。

人文真善美必須學會的功夫,有「編採、簡報、出班、彙整、採訪,歷史記錄等」。

這些功夫,花蓮人文真善美志工團隊,要在明年(2024年)三月以前傳授完成,讓同學學成回國。

「把握時間」――幾個月來的學習,讓譚安杰有感而發。

「在臺灣,慈濟人的腳步很快,人文真善美的記錄,當天的活動,當天完成,給了我提醒。」

「目前辛巴威的人文真善美志工約十位,我回去後要把所學分享給其他志工,才能加快我們作業的腳步,把握時間做好更多事。」李若娜深深思考著未來。

參與伴學的柏傳琦鼓勵同學:「我也是從門外漢進來,慢慢跟別人學習專業技術,一步一步,踏踏實實的往前走!」

的確,三十年前花蓮人文真善美第一批的兩位志工都是素人,也非專業的文字、影像工作者。其一,王鳳娥硬著頭皮拿起筆桿;其二,范呂釗堅定的扛起相機。

跟著慈濟快速成長的腳步與頻繁的活動,他們為記錄歷史,一邊跑一路跌,一起爬一起學。一筆接一筆,一機連一機,連綿史料記錄不斷,已過了三十年。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辛巴威慈濟人的訊息,我們遇到了甚麼問題?我們如何努力改善?人文真善美記錄工作真的很重要。」沈善涵有一分使命感。

「我們小小的力量結合起來,也許可以改善我們國家貧窮問題!」高慧凡語帶堅定。

只要能透過一張一張照片、一剎那一剎那的畫面、一篇一篇的文章,報真導善,讓生命感動生命、讓生命關照生命,這應該就是人文真善美志工,默默守在鏡頭後的初衷!

何等壯闊的使命!

又何等任重道遠!

「我們雖然喜歡臺灣,但一定要回去。因為有太多的故事,等我們回去報導。」同學們的初衷,沒忘!

別忘!好好記錄故事,讓世界聽您們說!

圖左 :看著譚安杰(右)不停移動找畫面的身軀,邱繼清(右)傳授善用攝影機的小鏡頭,用雙手移動相機找畫面更快速。[攝影者:曾慶熹]
圖右 :志工詹進德(前右一)與蕭寂興(左一)進行挑選照片的桌邊教學,同學有問題當場問、當場答、當場解惑。[攝影者:鄭啟聰]

圖左 :志工柏傳琦(左)指導李若娜(右),正在進行中的互動畫面,正是捕捉最有溫度的時刻。[攝影者:曾慶熹]
圖右 :祈福會活動結束後,在教育站的一隅,志工即刻邀請同學一起整理照片,從中也教導挑選照片的要領。[攝影者:蕭寂興]

圖左 :參與七月吉祥月的祈福會記錄工作,譚安杰捕捉到阿媽們虔誠的祈禱,內心也祈求著千里外的家人平安。[攝影者:譚安杰]
圖右 :在慈濟科濟大學會議室,花蓮人文真善美志工團隊,教導同學圖說與簡報製作。[攝影者:鄭啟聰]

圖左 :志工沈淑女(右二)在人文真善美團隊中,已有豐富的簡報製作經驗,教導同學做簡報,也是在說故事。[攝影者:鄭啟聰]
圖右 :花蓮第一批人文真善美志工王鳳娥(右)與范呂釗(左),經過三十年的淬練,雖然青絲已變白髮,但當年的那一念心沒變,至今仍守在鏡頭後記錄人間美善。[攝影者:慈濟基金會]
圖左 :莘莘學子的尊學與敬業,讓美善記錄與傳播,看見希望的未來。[攝影者:邱繼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