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197 6年,德慈師父隨上人進行全臺貧戶複查,身上背著一臺攝影機和三臺相機,分別是拍黑白相片、彩色相片與幻燈片。德慈師父當時使用的器材是拍電影專用的八釐米攝影機,每一次拍完的底片膠卷,需送到日本沖洗,再寄回臺灣;只要有人數較多的會眾來參訪精舍,就用放映機播放出來給大家看。
1986年慈院啟業時,臺灣空拍專家黃錦益受邀拍了一張慈濟園區空照圖,也因此和妻子慈暘進入慈濟奉獻專業。
人文真善美志工,藉由文字、圖像、影音的紀錄,五十多年來為時代樹立「人品典範」,讓真善美「文史流芳」,發揮「報『真』導『正』」的精神,讓清流成為主流。
◎用心就是專業
2023年9月9日人文真善美幹部精進營在花蓮靜思堂,探討與分享如何持續人文真善美人才培育與法親關懷,高雄區人文真善美志工林淑娥分享2003年文化三合一到2006年人文真善美深入各社區廣邀菩薩,從一臺百萬到十幾萬錄影機、相機帶出一批人文真善美志工,從寫短文、錄影、拍照、專題剪輯、歲末祝福影片等等培育人文真善美志工的經驗,驗證了上人說過:「有心就不難,用心就是專業。」
無論從環保志工的身影以人間菩薩影片紀錄、採訪、拍攝,為了讓培養出來的人才,不會到社區人就不見了,從人間菩薩製作、歲末祝福影片、讓沒有活動的社區也能把人才留住。林淑娥分享:「在人物的採訪中很意外發現人物的生命故事,又帶動家族加入慈濟行列。」
「聊天就是最好的採訪,將心比心,一定能做出很感動人的影片。」她說,許多人文真善美志工也因為記錄社區慈濟志工的故事,才知道做慈濟的當下,也見證了生命的真善美,愈做愈歡喜,長期投入真善美志工行列。人文真善美也是接引菩薩的橋樑,專業的提升與共修都是為了做出更好的作品,不忘佛心師志的使命感。
◎時間成就一切
屏東志工陳麗英分享,提起勇氣學習承擔,記錄志工早會的成長過程,成長自己,也不斷的邀約新的成員,和箍住資深的方式成立起一個紀錄團隊;團隊彼此互相補位,分工合作,團隊如實又有效率完成紀錄的方式。在今年八月不但能承擔志工早會記錄同時還要隨師紀錄,這都是提起勇氣學習後的信心。
如果當初自己找理由搪塞沒有承擔,損失的是自己,也印證上人說的:「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可能。願意承擔,就會大成長,時間成就一切,多做就會多得。」最重要是屏東人文真善美團隊也從記錄志工早會中日漸茁壯。
中區志工張翠娥以讀書會紀錄來分享,透過讀書會的參與、紀錄來培養人才。承擔人文真善美應該要有思維、覺察力,了解慈濟脈動,以讀書會來了解上人的法,讓品書會法入心,心念行為的轉變,應用於生活中提升生活的品質,了解慈濟如何淨化人心。
從「法華七喻」的心靈奇遇,讓南屯人文真善美志工能夠真實記錄,受訪者的心得及體悟,事前做很多準備,包括整理上人開示影片,也多次線上開會討論,觀摩多個品書會與受訪者事前初訪共識内容,也辦聯誼茶會。
鼓勵學員只要心歸如來家 寶藏自來,張翠娥讚歎志工高玉全體悟自己如《法華經》的窮子,在社區陪伴新發意志工,傾囊相授錄影專業技巧,只要想學習的志工從不會教到會,付出無所求,內心更是滿懷歡喜。
志工楊宗達為了製作影片,開始研讀《法華經》,轉識成智,他今年培訓受證慈誠。張翠娥體悟人文真善美培育人才,同時要專業與法脈宗門、慈濟人文並重;困難來自於自己,要跨越困難。用堅定的心,誓願當船師,有願就有力,引領團隊往對的方向走。
◎社區鄰里的好厝邊
全球時代的巨輪不斷的、快速的轉動著,慈濟志工從筆耕、文宣、文化三合一轉型為人文真善美迄今,已邁入五十多年,世界各地在新媒體浪潮下,人文真善美志工,如何跟進這快速轉動的科技媒體時代,更應該接引新菩薩投入,更要學習相關專業,雙向並進。
數位平臺文宣室羅政忠分享布展在臺灣各地一百一十二個慈濟會所展示的功能,讓會眾不要迷失,以為靜思堂只有緊急災難才來會所;疫情期間靜思堂也提供施打疫苗。不同的世代不同的價值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慈濟人也更應該學習傾聽彼此的聲音、也聽聽別人的意見。
羅政忠分享轉型的文宣室,上人對展布期許:展覺就是要表達「觸」的說法,眼睛一接觸到,那個法就入他的心。跳脫過往,著重視覺、著重觸感,內容「轉譯」簡化文字、強化互動,不是一味陷入科技化迷失 ,而失去貼近群眾與在地化重點方向,要讓靜思堂平常更是社區鄰里的好厝邊。
臺中志工陳榮豐分享空拍機團隊組成的功能,空拍攝影可以拍美景,動植物防疫、農噴,災害勘查進行勘災、火災、追緝,電塔、太陽能板等設備巡檢,還有高山、河床、海上協尋。帶領空拍志工如何讓資深願意繼續參加,新芽願意來?提供方法:讓資深願意教,讓新芽樂於學,讓每一次的共修都是第一次,把定期共修當作聯誼,交通共乘像郊遊的心情,在快樂中學習。
◎掌握新技能為歷史傳承盡力
什麼要直播?將生活點滴眼前看到的事物紀錄。公眾人物提高知名度以及討論度提高和粉絲們之間的凝聚力。適內直播、戶外直播、線上追思會直播,線上助念及即時植存記錄。
志工簡因玉分享:直播前場勘很重要,了解活動流程,埸地動線的規劃,現場可支援那些設備,配線、網速、音源,規劃設備需求,出班需要幾臺攝影機等,更重要各種素材的著作權問題,以免直播時被斷訊。整理直播設備清單及測試,場布前一晚全部設備要充電。還有出班人員分派,也能結合多區人文真善美志工共組多機直播。
直播會出現的問題,攝影機老舊,規格不一,非慈濟埸所,借調社區攝影機有難度,現場燈光不足、需另架燈光。她特別提醒想要做直播者,要先訓練自己,眼耳分工,攝影之眼、攝影之耳,讓雙耳分工。而且每次直播完成,都要開檢討大會,提供申訴時間。
高雄志工廖耀玲分享新工具的運用,如人工智慧AI的運用,AI就是能幫助人類做復雜的工作,像電視遙控器幫忙控制電視、語音助手、手機應用程式、相機應用、翻譯應用、導航應用。
她鼓勵人文真善美志工不論年齡,都應學習AI新工具,幫助提高工作效率,迅速完成記錄使命。上人說:「AI發展到最後,還是要回歸到人的心,透過AI喚起人的覺性。讓AI成為真善美的利器,幫助更有效率地記錄慈濟的故事。同時也讓資深了解AI的優點,掌握新技能繼續為慈濟的歷史傳承盡力。」
圖左 :高雄志工林淑娥分享:「在人物的採訪中很意外發現人物的生命故事,又帶動家族加入慈濟行列。[攝影者:劉志銘]
圖右 :屏東志工陳麗英分享,提起勇氣學習承擔,記錄志工早會的成長過程,成長自己,也不斷的邀約新的成員,和箍住資深的方式成立起一個紀錄團隊。[攝影者:劉志銘]
圖左 :中區志工張翠娥以讀書會紀錄來分享,透過讀書會的參與、紀錄來培養人才。承擔人文真善美應該要有思維、覺察力,了解慈濟脈動。[攝影者:劉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