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12月0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運用與典藏 為歷史溯源

運用與典藏 為歷史溯源

E-mail 列印
下午(20230910)的第三場分組座談主題是「圖文影運用與典藏」,由蔡謀誠、林麗萍兩位講師以中區「典藏展示朱以德」為主題,為靜候的學員做分享,從圖文影音運用與典藏議題課程中,首先由臺中資深人文真善美 分享,「臺中民權文史館的故事」。

學員胡媛甄從早期文史資料的收集、整理與使用,讓她感受到資深師兄、師姊深愛證嚴上人及慈濟的那分心,真的令人感動:「尤其在早期志工朱以德師兄往生後,把他遺留下來的文物,載了二大車的文物回文史館整理,也看到資深志工做慈濟的足球;現在每個道場都在做溯源,希望我們也能在自己的社區,將早期的文史一一找出來。」

◎「留史」是弟子的責任

認真做筆記的隊輔游美雲,從分享的內容體會到何以要做歷史溯源?因為前人走過的愛足跡,文物若不及時保留,未來收藏更不容易,「留史」是弟子的責任。尤其是經由蔡謀誠和林麗萍的搭配分享,她才了解文物清單如何建檔的過程,就是建立清單循序漸進,尤其是慈濟道侶需依期整理;而歷史文物來源有三:「資深菩薩提供,以及環保站尋寶加上隨時留意。

令人振奮的是塵封在地下二十多年的921文物,志工是以鍥而不捨的心在地下室找到的,921手稿記錄慈濟人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點滴足跡,彌足珍貴。上人講經說法歷程六十年,於影音光碟區轉成數位檔,得以保存下來,讓游美雲讚歎志工以這樣的方式保存歷史。

「策展與社區活動連結」由高雄區志工林淑娥做分享,透過影片讓大家共同見證高雄靜思堂啟用的珍貴畫面;她也提到為何早期會有金馬號的緣由;談到慈濟四十七周年志工用心規劃展覽,眼看著絡繹不絕的參訪人潮,從法華坡往下看,人來人往,笑聲不斷,一掃遭受「媒體風暴」引起的低落心情,聽到參訪者說:「你們人文真善美,像一條線,將一顆顆珍珠串起來了。」令林淑娥感到非常欣慰。

圖左 :認真做筆記的隊輔游美雲,從分享的內容體會到何以要做歷史溯源?因為前人走過的愛足跡,文物若不及時保留,未來收藏更不容易,「留史」是弟子的責任。[攝影者:劉志銘]
圖右 :學員胡媛甄從早期文史資料的收集、整理與使用,讓她感受到資深師兄、師姊深愛證嚴上人及慈濟的那分心。[攝影者:劉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