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12月1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高雄 極端氣候進行式 防災知識保平安

極端氣候進行式 防災知識保平安

E-mail 列印
今年第十二號海葵颱風即將侵臺,近年全球氣候變遷急遽影響,加上臺灣位於太平洋地震帶,受災規模與損失有加大的趨勢。9月2日(星期六)高雄「靜思小志工快樂成長營」課務組規劃消防課程,特別邀請高雄市政府中華消 防分隊楊淑雅來上課。

早上九點,在活動組帶動《幸福美滿呼拉拉》的律動之下,開啟今日課程。楊淑雅身穿玫瑰紅的消防制服,綁著馬尾,爽朗笑聲展現出年輕活力。她專責於防災教育的工作,尤其在兒童方面很有經驗。近日南非因大火,有十二位兒童罹難,她希望「日日重防火 家家保平安。」

「豬大哥的家是草屋,二哥的家是木屋,只有豬小弟用心築了磚屋。」課程一開始,她分享改編《三隻小豬》的童話故事。她繼續說著:「豬大哥喜歡煮美食但瓦斯爐忘了關就去睡覺,結果發生火災,草屋一下就燒光了。」此時,說時遲那時快,臺上的製煙機突然往臺下噴出白色煙霧,就像火災時燃燒的煙霧,效果十足,讓小志工驚叫連連。故事結束後,她告訴小志工們,草屋和木屋容易著火,因為豬小弟的廚房乾淨整潔,家裡沒堆放雜物,而且正確地使用瓦斯爐,所以沒有發生火災。投影片的故事寓教於樂,非常吸引小志工們,陪伴的家長們也都專注地聽故事。

◎防火知識隨堂考 幼童示範「停、躺、滾」

為加深幼童防災知識,楊淑雅要考考小志工,答對的有可愛圖案的資料夾獎品,臺下的小朋友安靜地準備搶答。第一個問題:「請問失火了要打哪一個號碼報案呢?」坐在前排蘋果隊的陳禹晴快速舉手回答:「119」。第二個問題:「火災現場最可怕的是什麼?」小志工回答:「煙,因為煙有毒。」講師陸續考了十幾個問題,課堂上就在講師與小朋友們互動,在一問一答中學習防火知識。

講師再問:「如果身上著火時怎麼辦?哪一位要上臺示範呢?」話剛落下,前排第一桌草莓隊的潘楷昕馬上舉手,飛快地跑到臺上,他一點都不緊張,配合著口訣「停、躺、滾」示範標準動作。講師加以說明:「首先停止動作,保持冷靜不可慌張。再來立即躺下(倒、趴),若手部沒有著火,以雙手掩住臉部,就地臥倒。第三個動作,躺下左右滾動,壓住火源,阻隔掉助燃的氧氣。」

五歲的潘楷昕課後童言童語地告訴志工:「如果我身上著火了,我都會做這些動作保護自己,以後也會記起來。」在一旁的媽媽蘇泓月也表示:「這堂課真的受益非淺,講師用童話故事讓小朋友很快融入情境,知道萬一遇到火災、地震或颱風時,可以快速地知道第一個動作。」她表示,以前雖然有防災概念,但今天親子互動中讓她更加深防災知識,如何在等待時間保護自己,爭取黃金救援時間。

◎提升幼兒防災意識 地震保命三步驟

身心寬暢稍作休息後,楊淑雅接著說:《大野狼和七隻小羊》的童話故事,引導小朋友颱風天很危險要乖乖待在家裡。此時戶外正下著滂沱大雨,講師提醒像這樣的颱風天,不可以去外面玩耍。故事結束,她繼續問小朋友:「如果在家裡遇到地震怎麼辦?要做哪些動作呢?」小志工們回答:「開門、躲在椅子下面……等。」

楊淑雅特別提醒小朋友不是開門,她強調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應迅速趴下並以手保護頭部和頸部,地震應變有三步驟「趴下、掩護、穩住。」本想徵求一位小志工上臺示範,結果講師話還沒說完,小志工們全部衝到臺上,開心地跳躍著,和敬廳裡的聲響,有如地震一般。一會兒,講師說:「演練開始!」 小志工們全部停止跳動,馬上趴下然後抱著頭,頓時鴉雀無聲。有的趴下還左顧右盼的,姿勢不標準的小朋友,陪伴的家長會用布娃娃敲頭提醒。

一小時三十分鐘的課程來到尾聲,防災教育內容豐富有趣,希望提升幼兒防災意識及能主動學習防災知能。另外,講師提供高雄市防災避難處所資訊和提醒家長們,平時應檢視住家環境,並且習慣觀察所在地的逃生路線或避難空間,經常檢查避難場所的安全性與避難用品的完好性,以期將災害降到最低。

課程結束後,由於海葵颱風逼近,將於明日登陸臺灣,課務組特別提醒大家要做好防颱準備,颱風中都能平安度過。

圖左 :小志工和陪伴的家長專注地聽防災知識。[攝影者:方煥昇]
圖右 :防災知識隨堂考,小志工踴躍舉手回答。[攝影者:方煥昇]

圖左 :五歲的潘楷昕(左)上臺示範身體著火口訣「停、躺、滾」。[攝影者:方煥昇]
圖右 :媽媽蘇泓月(右)和兒子潘楷昕(左)課後分享防災教育的收穫。[攝影者:方煥昇]

圖左 :小志工們全部上臺演練,聽著講師楊淑雅(前面左)的講說,做地震應變三步驟「趴下、掩護、穩住。」[攝影者:方煥昇]
圖右 :講師與小朋友們互動,在一問一答中學習防火知識。[攝影者:方煥昇]

圖左 :防災課程結束,講師手持感謝狀和高雄靜思小志工快樂成長營全體合照。[攝影者:方煥昇]
圖右 :家長們一起快樂律動《幸福美滿呼拉拉》。[攝影者:李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