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慈濟菩提迦耶會所在2023年9月13日正式成立,由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靜憪主持啟用儀式,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等地及印度本地志工,歡喜迎接會所的啟用。[攝影者:陳麗雪]](/community/./images/community/B9B8A1F0594311EE9BF7E4F3C6FE19C9_0.jpg)
跟臺灣花蓮靜思精舍位在 同緯度,與精舍相聚3,703公里的菩提迦耶,是釋迦牟尼佛的成道地,也是四大佛教聖地(藍毗尼、菩提迦耶、鹿野苑、拘尸那揭羅)之一。
◎四大志業 在菩提迦耶同啟動
佛陀教導佛弟子覺悟之道,兩千五百多年後,證嚴上人一直希望「翻轉佛國」,於是慈濟人在第一時間,到了釋迦牟尼佛的出生地――尼泊爾的藍毘尼。
歷史回溯到當年,悉達多太子(釋迦牟尼佛出家前)離開迦毘羅衛國皇宮,一路向南修行,到了苦行林。最後體力不支,經牧羊女餵給羊乳,才有體力度過尼連禪河,最後走到摩訶菩提寺(大覺寺)的菩提樹下,最後在此悟道成佛。
佛陀悟道之後,為了弘法,最初到了離菩提迦耶二百多公里的鹿野苑,接著向西北而去,最後在拘尸那揭羅入滅。因此,上人希望翻轉佛國,自然就包括尼泊爾、印度。
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靜憪在2023年2月11日來到印度菩提迦耶。隔天(2/12)與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慈濟志工會合,在2月13日,一併前往思龍加村(Silaunja)拜訪如心法師(Ven. Rigzin Angmo),觀摩孩子在大樹下課輔的情況。
因為有之前在藍毘尼推動靜思語教學的經驗,團隊認為,可以將此經驗複製到菩提迦耶。馬來西亞教育團隊於是在3月11日來到菩提迦耶,隔天(3/12)拜訪思龍加政府學校,開始經營教育志業。
新、馬志工團隊接著到牧羊女村(Bakraur)了解之後,展開了菩提迦耶第一個慈善個案。之後看到許多當地居民沒有得到很好的醫療照顧,於是接著展開醫療服務,從六月開始,到社區做健檢活動,從中了解村民所面對的健康狀況。從此,慈濟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在菩提迦耶同步啟動。
◎四處尋訪 慈濟的「家」終成立
以往,海外志工來到菩提迦耶都是住在旅館,但因菩提迦耶是佛教聖地之一,來此觀光的海內外遊客經常絡繹不絕;當遊客一多的時候,不易找到適合的旅店。
「我們發現,慈濟要在這裡深耕的話,就必須有聯絡點,也就是會所,讓志工在推動志業之餘,也要讓身心能夠安住。」馬來西亞雪隆分會副執行長蘇祈逢說:「這就是我們要設立會所的用意。」
要設立會所,必須找到合適的點,且需符合慈濟的需求。
蘇祈逢表示,會所除了必須有食宿的空間,還能當作活動中心,讓志工得以在此共修,或是成為培訓志工的場所。此外,志工在家訪過程當中,發現當地青年的失業率很高,婦女大多無所事事,因此這個會所最好還能作為「職能培訓站」,讓當地人學得一技之長後,找到翻轉的力量,改善生活條件。
此外,蘇祈逢也對未來參加職訓班的青年有所期待,「希望每一個來學的人,不僅要有一定的時數,且要能在菩提迦耶承擔志工,培養他們付出無求的精神。」
就因為希望新成立的會所能夠具備以上功能,因此在尋找的過程當中,也不是那麼順利;不是設備太過老舊,就是衛生條件太差……最後才找到比較合適的「菩提飯店」(Bodhi Stay),而整棟承租下來。
9月7日,志工從原來住宿的星際旅館(Hotel Star),搬遷到距離二百公尺左右的菩提飯店。將一切物品歸位後,志工們的腳步並未停歇,如常地走入社區,繼續做該做的事。
想起初到菩提迦耶時,面對人力短缺,以及尋找會所的種種考驗,蘇祈逢在會所啟用這天,難掩激動地說:「我們終於找到『心靈的家』了!」
◎這是「家」 也是心靈的安止處
9月1日,副總執行長林靜憪從臺灣出發,先到菩提迦耶關心會務,又前往藍毘尼,11日晚間返回菩提迦耶。9月13日中午,親自主持菩提迦耶會所的啟用儀式。她很讚歎新加坡、馬來西亞慈濟志工來到菩提迦耶耕耘,雖然只有六個月,卻能快速地複製他們在藍毘尼推動志業的經驗。
「佛陀說,人人具有佛性,因為我們用愛,帶著佛性回來,讓菩提迦耶的人都能認識佛法、啟發佛性。」林副總說,慈濟能在菩提迦耶生根,才能讓菩提迦耶的人都能認識真正的佛法,「最主要的還是弘法利生。」
林副總表示,印度社會存在種姓制度,低種姓的人向來受到歧視、生活不易,只能聚集而居。「在這裡看到的是更具體的苦,而且那個苦是匯聚在一起的,大家同在一條貧窮線上,你窮我也窮。」
既然已經看到,也了解當地人的苦,那麼要怎麼做?「我們本身一定要有一個立足地。」林副總說,建構一個「家」,很重要,當地人有需求時,可以到這裡請求幫忙。「這就是上人帶領著我們,去構築一個『是諸眾生安隱樂處,是諸眾生大依止處』的意義。」
因此,林副總強調,「這是一個『家』!」而這個家,不只是全球慈濟人回來的家,而是希望全球的人來到這裡,不論是來朝聖、取經或禪修,知道這裡有一個慈濟會所,是人人的「安隱樂處」,也是心靈的安止處。
「這裡的人生活非常辛苦,甚至自己放棄就學的機會。」林副總期勉所有慈濟人,一棒接一棒、手把手,將佛法廣布在菩提迦耶,讓人人都能認識慈濟,也在沒有改變信仰的情況下,人人加入慈濟。「人人加入慈濟、人人互助,種姓的不平等,自然能轉換為『感恩、尊重、愛』的平等觀念。」因此,有了會所,慈濟就能再往下耕耘。
雖然目前的會所是暫居的,空間也不大,「但這是第一個『化城』。」林副總接著說,未來如果建了靜思堂,而靜思堂就可以屹立萬古千年,讓世人知道,在佛陀成道之後,有一個團體,慈濟真正在力行佛陀的教育、闡揚佛陀的精神;這個團體將慈悲喜捨鋪在路上走,把誠正信實用在自己身上,「因此,這是第一個化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家;沒有化城,就沒有未來。」
◎提供飯店 跟慈濟一起做好事
今年三十九歲的安樹(Anshu),是菩提飯店的老闆,他也帶著員工一起見證會所啟用的歷史性一刻。長久以來,安樹就一直在做社會服務工作,所以當慈濟新加坡副執行長邱建義向他問起,是否願意提供飯店給慈濟用時,他第一時間想到,慈濟人未來將會在菩提迦耶,甚至整個印度地區做一些非凡的事情,他不但立即答應,還歡喜地說:「我可以和慈濟,一起實現我的夢想了。」
安樹是個虔誠的回教徒。當他看到慈濟人遠道來到他的家鄉,來幫助他的鄉親,為窮苦的人提供慈善、醫療、教育等協助,他感到非常震驚,也很感動。他說:「我是印度人,而你們是外人,都可以離鄉背井,放棄自己的假期、花自己的錢來這邊付出,我身為印度人,當然應該這樣做。」
「你們是好人,把它提供出來給好人住,我不會有任何猶豫。」目前是個全職工作者的安樹深信,即便他沒有辦法出去,可是提供處所給慈濟,去服務自己的鄉親,也等於自己也做了善事。
看到慈濟人在為自己的鄉親付出,安樹感動之餘也提到,無論需要他做什麼,都會盡己所能支持;如果以後有時間,他也願意加入慈濟,一起幫助自己的鄉親,「有很多人可以從我們這裡受益,這是今生最值得做的事情。」
從這一天開始,慈濟在菩提迦耶終於有了暫時的據點。志工們帶著翻轉佛國的使命,繼續堅定地邁出步伐,將慈濟四大志業在菩提迦耶落地、生根、開枝散葉。


圖左 :2023年9月7日,志工從原來住宿的星際旅館(Hotel Star),搬遷到距離二百公尺左右的菩提飯店(Bodhi Stay)。[攝影者:陳麗雪]
圖右 :慈濟租用菩提飯店(Bodhi Stay)作為會所,將飯店頂樓整修成為廚房,以及志工用餐的地方。[攝影者:陳麗雪]


圖左 :菩提飯店(Bodhi Stay)大廳本為接待住宿旅客的場所。成為慈濟會所後,則整理成為志工共修、會議,以及培訓志工的場所。[攝影者:陳麗雪]
圖右 :想起初到菩提迦耶時,面對人力短缺,以及尋找會所的種種考驗,慈濟馬來西亞雪隆分會副執行長蘇祈逢在會所啟用這天,難掩激動地說:「我們終於找到『心靈的家』了!」[攝影者:陳麗雪]


圖左 :林靜憪副總在主持會所啟用儀式後,期勉慈濟人要一棒接一棒,將佛法廣布在菩提迦耶,讓人人認識佛法、信仰佛法;讓慈濟在菩提迦耶生根,人人知道慈濟、願意加入慈濟,進而翻轉自己的人生。[攝影者:陳麗雪]
圖右 :林靜憪副總(中)說,上人最期待的就是「志工本土化」。慈濟人能接引本地人,才能將佛法及靜思法脈在菩提迦耶落地生根。[攝影者:陳麗雪]


圖左 :安樹(Anshu)是菩提飯店(Bodhi Stay)的老闆。看到慈濟人在印度付出,感動之餘,他也提到,如果以後有時間,願意加入慈濟,一起幫助自己的鄉親。[攝影者:陳麗雪]
圖右 :2023年9月13日,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靜憪(中)親自主持「慈濟菩提迦耶會所」啟用儀式。[攝影者:葉晉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