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醫行千里 翻轉人生」是2023年國際慈濟人醫會的主題,今年由高屏區的人文真善美團隊承擔紀錄。有別於以往營隊的行前叮嚀,今天加強指導如何運用工具記錄與實作,以達省時、省力、高品質的圖文影。[攝影者:趙水源]](/community/./images/community/93AB44B0591E11EE9BF7E4F3C6FE19C9_0.jpg)
走進教室,螢幕正播出人文真善美二十週年營隊精彩影片,三位資深志工與靜思精舍德宣師父,以座談方式回首來時路。志工李靜淇引言「以前的慈濟月刊總編輯是上人,宣師父是隨身行記……」德宣師父分享:「我存了三年才買了一臺照相機,以前隨師光隨身器材就達十五公斤重,要拍、要寫、要錄影、要背,一個人做,只能擇重點記錄……」這一席話,讓現場學員們覺得自已很幸福。
◎應用AI提升效率 減輕壓力與負擔
高雄人文真善美合心幹事林淑娥在行前叮嚀前,邀請大家大聲唸出證嚴上人開示:「大家負擔沉重都幸福,甘願做就很幸福;不甘願做是很辛苦。我們要造福還是要累積苦?做得不甘願,嘮嘮叨叨埋怨多,隨著時間累積煩惱業力;若是很歡喜、很甘願,生命價值就隨著時間提升,福與慧也隨著時間累積。」把師父對弟子的期盼,藉由恭誦牢記心中。
國際人醫會營隊的記錄含課程錄製、連線、人物專訪、簡報、日誌、總稿、圓緣帶。還有一項超級任務就是必須即時完成人醫快報,快報的呈現除了基本款的文字加照片,還增加了短影片,亦可以照片製成短影片來說故事。快報就是要「快!快!快!」如何頂住高壓圓滿任務,今天講師群將手把手指導與陪伴實作,並介紹運用新工具來提高效能,學員們眼神充滿期待準備學習新知。
凡參加過營隊記錄的志工,都經歷過出班後還在趕工又被派班了,一天被派三班已是常態。今日若不完成,明日的任務又來了,故常見有人挑燈夜戰、廢寢忘食,還有人因此血壓飆高。講師廖耀鈴分享「如何應用AI提升圖文影的工作效率」課程,可以減輕大家的壓力與負擔。
還會貼心先依課程表派好班,讓大家可以先做功課,那該如何做呢?講師介紹除了常見的Google搜尋相關資料外,還可運用ChatGPT提問找答案,提問若越清楚得到的答案越明確。
講師介紹課程記錄可以拍下講師簡報,透過LINE工具轉成文字,臺下學員認真聽、動手做。哇!這也太好用了,快又準確,往後再也不用盯著手機照片,逐一敲打文字了,這對製作簡報、日誌與文稿撰寫幫助可大了。
◎臺語轉譯有撇步 用工具修潤文稿
還有哦!打逐字稿最怕遇到對方說臺語,因為目前的語音翻譯軟體對它沒轍,許多人是聽一句打一句,費時又費力。講師介紹可運用LINE的語音輸入法,也就是聽一句、說一句,把聽到的臺語翻成國語,LINE就能產出文字,再稍加檢視修正即可。聽到此,讓人不僅恍然大悟還有相見恨晚的感覺,許多文字志工嘴角不禁上揚了起來。
當聽到「聽打稿也可以透過AI工具修潤文稿」,許多人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認真看講師操作一次,當然對於表達方式及文意的調整,還是要由人工來完成。耀鈴結語引述上人曾說「AI發展到最後,還是要回歸到人的心,透過AI喚起人的覺性。」期盼讓AI成為人文真善美的利器,幫助新發意志工更有效率記錄慈濟故事,讓資深志工運用新技能繼續為慈濟留史。
第一次報名參加營隊記錄的社區志工蔡玉君分享:「以往都是一本筆記跟一支筆就開始記錄,有時來不及記難免遺漏。今天課程學到可以善用手機來記錄,最棒的是還學到如何把拍下畫面上的文字,快速準確地轉換成文字,這對文字志工幫助很大。」原本有點擔心的她,上課後覺得更有信心了。
一頭銀髮總是帶著斯文笑容的志工羅克洲,擁有好人緣的他,大伙見到他總是教授長、教授短的叫著。是何動力讓年逾七十的他營隊幾乎不缺席?他笑著說:「可以認識很多不同國度回來的學員,在不同的文化中,可以吸收到很多,在生命力上可以充實自己的內涵。」還謙虛地表示,承擔任務是成長最快的途徑。
◎好的照片能傳法 快報影片即時看
攝影志工不是把照片拍好就行了,就由講師鐘耀賢來告訴大家「一堂課要拍幾張照片?出班後要做哪些事?」連挑圖都有「眉角」(臺語原則之意)。出班後首要任務是一小時內要繳交十張的簡報,之後再將照片含圖說上傳雲端影碟庫。講師逐一介紹,資料夾設定、檔案名稱、相片編碼、簡報格式等,都有一致性的規範,如此才便於後端處裡與運用,臺下學員勤作筆記也勇於提問。
講師強調簡報格式、字體固定,照片僅能插入不以複製貼上,如此才能迅速
彙整簡報。至於有些人最頭痛的圖說,可運用剛學到的透過工具轉換成文字的方法,省時、省力又精準。耀賢帶著大家實作一回,因為好的照片能傳法,簡報文字力求精簡。經驗豐富的學員甚至提出如何用照片製作短片,彼此經驗交流,讓作品提升運用層次。
同時段,在二樓共修室由講師林道鳴分享錄影與剪輯課程,圓緣帶是所有紀錄精華的濃縮,本次營隊將分二大主軸,分為課程與學員及工作人員,出班人員依屬性分別繳交影片。拍攝工具除了錄影機,手機、相機均可,每位人物可製作成一至二分鐘的快報影片即時分享。接著,介紹最新又好用的剪接軟體,且已設計好三個片頭,讓出班人員套用,受訪內容可透過語音轉換成文字在上字幕。
營隊扮演重要操盤手的林淑娥分享:「這次營隊總共有七十三位報名參加,今天教大家怎麼使用AI來協助打字、審稿,還有共同完成簡報。還教大家用影片及照片製作短影片,這是比較新的嘗試。我希望人文真善美用歡喜心來承擔,更希望他們是在快樂中完成,而不是把任務變成壓力。」
圖、文、影息息相關並相得益彰,善用工具可減緩大家的壓力與負擔,今天講師傳授最新、最實用的工具與方法,期許為一年一度的國際慈濟人醫會盛事,留下珍貴的歷史與精彩故事。


圖左 :2023年國際慈濟人醫會將於9月28日在花蓮靜思堂登場,由高屏區人文真善美承擔記錄。為此,2023年9月17日(週日),在高雄靜思堂舉辦了半天的行前集訓。五十三位在十位工作人員陪伴下,先在共修室上大堂課,再分組圖像、文字及影視實作。[攝影者:趙水源]
圖右 :講師廖耀鈴分享「如何應用AI提升圖文影的工作效率」課程,可以減輕大家的壓力與負擔。[攝影者:趙水源]


圖左 :講師介紹課程記錄可以拍下講師簡報,透過LINE工具轉成文字,臺下學員認真聽、動手做。哇!這也太好用了,快又準確,往後再也不用盯著手機照片,逐一敲打文字了,這對製作簡報、日誌與文稿撰寫幫助可大了。[攝影者:趙水源]
圖右 :人醫快報就是要「快!快!快!」如何頂住高壓圓滿任務,今天講師群將手把手指導與陪伴實作,並介紹運用新工具來提高效能,學員們認真學習新知。[攝影者:趙水源]


圖左 :講師林道鳴分享錄影與剪輯課程,並介紹最新又好用的剪接軟體,且已設計好三個片頭,讓出班人員套用,每位受訪人物可製作成一至二分鐘的快報影片即時分享。[攝影者:趙水源]
圖右 :講師鐘耀賢分享「一堂課要拍幾張照片?出班後要做哪些事?」連挑圖都有「眉角」(臺語原則之意)。講師逐一介紹,資料夾設定、檔案名稱、相片編碼、簡報格式等,都有一致性的規範,如此才便於後端處裡與運用,臺下學員勤作筆記也勇於提問。[攝影者:趙水源]


圖左 :第一次報名參加營隊記錄的社區志工蔡玉君(圖右)分享:「以往都是一本筆記跟一支筆就開始記錄,有時來不及記難免遺漏。今天課程學到可以善用手機來記錄,最棒的是還學到如何把拍下畫面上的文字,快速準確地轉換成文字,這對文字志工幫助很大。」[攝影者:趙水源]
圖右 :一頭銀髮總是帶著斯文笑容的志工羅克洲說:「參加營隊記錄,可以認識很多不同國度回來的學員,在不同的文化中,可以吸收到很多,在生命力上可以充實自己的內涵。」[攝影者:趙水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