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慈委實體課重啟 把握因緣勤精進

慈委實體課重啟 把握因緣勤精進

E-mail 列印
「只要可以解決交通的問題,我從不錯過任何課程。兩年多來,因疫情而轉為線上,促使我更珍惜上實體課的因緣。今天,終於回到靜思堂,講經堂裡充盈的道氣,彷彿找回了那顆迷失的心,更提醒我不要把心散掉,這一股力量 很重要!」志工李秀珍(明足)篤定地分享。

2023年3月5日,來自慈濟雪隆分會和據點的學員,共有一千零四十七位,與臺灣花蓮靜思堂主場的學員,雲端同步上本年度第一次慈委精進共修課。

◎度人亦度己 發光發熱螢火蟲

受證志工劉惠芳分享,過去兩年因疫情關係,都在線上共修,本身對經文也不甚了解,早上在拜經時,一唱一拜,除了感覺如同在朝山般法喜充滿,也許因為很專注,比起線上較為明白經文!「德宸師父分享的《靜思法髓妙蓮華》之〈譬喻品〉,句句都在啟發我如何更精進,同時也能自度度人,尤其是家人。 」

「過去,我常常自我障礙,覺得自己沒能力、沒時間付出,甚至不懂怎麼做。德寰師父引用上人的手札,提醒我緊緊把握因緣,更精進做慈濟、回饋社會。 」在聽到人人都是螢火蟲,可以發光發熱,照亮別人的分享時,劉惠芳也祈願自己能夠多做一點,因為慈濟的活動,是許多人共同來成就的!

在「法音宣流 」環節中,志工蕭麗娟(慈宸)推薦《衲履足跡》。「這本書是(證嚴)上人每天所做、所寫的如實見證,是慈濟法脈歷史的實錄,可了解慈濟做過的種種事蹟,更找尋到靜思法脈的源頭,是現代的《阿含經》。」她還說,自己在2008年認識慈濟,次年便請購《衲履足跡》直到現在,視如傳家之寶。

「每一筆記載就像大圓明鏡,看透眾生萬象,是隨身的教科書,有如一帖安身立命的良方,是學佛者的福慧資糧。」蕭麗娟強調:「我們是第一代靜思弟子,也是上人的寶,上人願意把他的日記給我們看,我們一定要去看。細讀上人的日記,師徒相知相惜,也是衣缽的傳承。」

◎深耕善足跡 遍全球未間斷

慈濟慈善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以「盤點2022˙前瞻2023˙展望2026」,詳盡的彙整在本土與國際展開的善足跡。他分享著,回顧與省思2020年至2022年,疫情、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戰爭、難民等,呈現出不穩定的世界、破碎的未來,來到2022年2月,俄烏開戰,更形成分裂的世界。「而慈濟的慈善足跡,從未間斷。 」

防疫與紓困物資,一波波的愛心送達全球,當中以亞洲佔的比例最高。「俄烏開戰,也採取以工代賑、就地取材、借力使力」的方式,辦了很多紓困活動。

特別是收留最多烏克蘭難民的波蘭,慈濟還結合了十一個非盈利團體進行發放,動用一百四十一萬人次,結下了很多的善緣。」而同步進行的,還有救援巴基斯坦水災,以及美國風災災民。

在臺灣本土,918的花蓮池上震災,受災的因涉及學校與住戶,同仁與志工結合投入物資發放和修繕。安美計劃,以關心長者暨失能者的居家安全改善出發,去年(2022年)共送出一萬四千件輔具。

最近的土敘地震,慈濟也結合了數個非盈利團體聯手,包括哈希米組織,以進入敘利亞發放。「天下苦難偏多,慈濟必須要深耕合作夥伴,一起耕耘慈善這塊大福田。」

◎無處不精進 恆持初心立宏願

志工黃有丁(惟有)對顏博文執行長的分享,有深深的感觸。「上人在創辦克難慈濟功德會之初,即使和弟子生活困苦,依然湊出龐大的經費為照顧戶盧丹桂醫治青光眼。執行長分享的雖然是慈濟近年來的善行,但見證了這個團體走到現在,救助苦難眾生的宗旨從未改變,印證我們跟隨上人走的這條菩薩道,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只要跟著走,一定不會走偏,跟著走,做就對了。」

黃有丁也說,他在2013年閱讀《慈濟月刊》時,被美善故事的內容所感動,繼而走入慈濟。今天一踏入講經堂,頓時喚起了走入慈濟十年來的美好回憶,感動滿滿。最近半年內遭遇跌傷和扭傷腳踝的他,知悉有實體慈委精進日時,馬上報名:「行動管制令時都是線上課程,如今復辦就要把握因緣。因為上實體精進課,精神不會散漫,也可恆持初心。」

年邁的印裔志工拉達(Radha Bheskar Kallil )雙腳乏力,加上近日拔牙傷及神經,說話也困難,但她仍把握參與實體共修。她最開心的是可以再見到許多法親,那與線上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不諳中文的她,從協助提報慈善個案接觸了慈濟,讓她認識佛法,看到慈濟如何幫助貧病相依的人。今年,拉達即將受證,她期許能安頓好中風的姊姊,順利回臺。

◎培育金三角 帶人要顧又要箍

分別承擔協力組長、培育幹事與和氣組長的張沁怡、許玲玲與許燕萍,在「培育金三角團隊分享」環節中,個別道來陪伴新進志工的撇步。

本身是全職補習老師,也育有三個小孩的張沁怡,以上人的三不求,即「不求身體健康,只求智慧敏睿;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不求責任減輕,只求力量增加」,來激發自己更用心扮演好金三角團隊一 分子。

「帶人要帶心,不是口號,而是用心加上行動。」張沁怡補充。「我是受證委員,雖然還沒有回臺受證成為上人的弟子,但我已經挑起帶動和陪伴社區志工的責任。」目前,張沁怡也專注在社區,陪伴年長志工,處理她們不熟悉的電腦作業,以兼顧家業與事業。

培育幹事許玲玲在承擔過程中,曾因受證委員推薦而與社區志工意見相左。自以為是要為上人把關,對要求的水平,有相當的堅持,而因此忽略了傾聽。後來,資深志工勸勉她:「待人要心胸開闊,不要當審判官,而是護法團。」她開始重新觀察,深入了解後,受證委員在面對問題衝擊時,願以一顆真誠的心,視如己親地來成就和祝福所帶動的受證委員。

志工許燕萍分享:「在社區裡,也有遇到受證委員面對家人反對茹素的狀況,上門做家訪時,我們請她向丈夫道感恩;感恩先生支持她做慈濟和茹素。接著,丈夫很樂意接受志工分享茹素的好處,讓這位受證委員在朝向受證的路上增加了助力。」

還有已成為培訓志工的印裔照顧戶,因要照顧殘障的孩子,無法圓滿課程,但她未因此而停滯不前,不諳中文的她,更是把握因緣,來到許燕萍家參加「線上品書會」,並翻譯成國語(馬來語)給她聽。 許燕萍語帶懇切地說:「金三角團隊,要抱著不放棄任何一個志工為陪伴的方向。」

◎真誠要陪伴 彼此成就入群眾

慈濟雪隆分會執行長簡慈露,也在線上以「問與答」環節給予學員許多期勉。她分享,培育是重大的承擔,既是培訓自己的慈悲,也在成就別人的慧命。

若培訓志工有其他的承擔,要懂得調整時間,抱著「用心、成為別人的貴人、以及成就菩薩的心」去陪伴,本身更要有正知正見,多跟她們分享,本身在慈濟路上轉迷為悟的心路歷程,樹立典範。在陪伴上課的過程中,成就了別人,自己也有所成長。

培訓志工上課會有遇到障礙,也要幫對方創造因緣,讓對方感受如家人般關心,而且在陪伴上課的過程,也讓她們領悟到「只要跟著好人走,才會改變命運」的道理。

疫情後,人人為生活打拼,在帶動上的確會有挑戰,此時的法親關懷更重要,志工鼓勵大家要調整心態,不要執著於把過去的錢賺回來,而是要如何引導他們過簡單生活,了解「知足最大富」。

若有去年被推薦,今年猶豫是否該回臺受證者,要分享「受證,是朝著佛心師志」的目標,而它也是一條撥雲見日的人生道路。

面對無法繼續茹素者,要去了解障礙何在,更要讓對方了解學佛者應該要持十戒,而茹素也是持戒,葷食是需要背負因果的。

一年見習,加上一年培訓就可受證,不是急,而是積極,因為慈濟是行善的團體,提醒我們守戒,更多人一起來做好事,就可以減緩天災人禍的發生。

當天承擔交通組的陳再興(濟峰),聽了簡慈露針對一些培訓志工面對的狀況所給的解說,想起自己陪伴的培訓志工。「他是去年推薦的準慈委,昨晚才跟我說不想去受證,我正在煩惱,不曉得該如何說服他。」陳再興露出笑容,「從簡師姊的分享,我找到了撇步。」

他決定和社區的金三角團隊配合做家訪,勸勉自己陪伴的新培訓志工,並以上人還住世,要把握做上人第一代的弟子,趕緊去受證,再回到社區勤精進,挑起如來家業。

課程的尾聲,依序由慈濟志工呂慈悅、大愛臺新聞主播陳竹琪、唐美雲歌仔戲創辦人唐美雲老師、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老師分享「深入法髓無量義」的精髓。

慈委精進日課程從清晨時分,由德曉師父、德露師父兩位常住師父帶動的禮拜〈法華經序〉開始,直至下午五時許圓滿,學員們在接過結緣品《無量義經講述》後,帶著滿滿的智慧法水,歡喜賦歸。

圖左 :虔誠禮拜〈法華經序〉,帶領學員進入本年度第一堂「慈委精進日」莊嚴肅穆的靈山法會。[攝影者:陳德銘]
圖右 :許玲玲(左一)分享在承擔培育過程中,學習到要有開闊的心胸,要當護法團,而非審判官,來成就和祝福所帶動的慈濟委員。[攝影者:陳德銘]

圖左 :李秀珍很期待回到靜思堂上實體課,那一股充盈的道氣,仿佛找回了那顆迷失的心,更提醒一顆心不要散掉。[攝影者:陳曉燕]
圖右 :身在臺灣的慈濟雪隆分會執行長簡慈露,在線上為有關培育常碰到的狀況釋疑解惑。[攝影者:黃勇雄]

圖左 :劉惠芳分享在拜經時一唱一拜,感覺如同在朝山般法喜充滿。在聽到人人都是螢火蟲,可以發光發熱,照亮別人時,也祈願自己能夠多做一點。[攝影者:林泓屹]
圖右 :精進日當天(3/5)結緣《無量義經講述》予學員,期許人人精進求法,智慧如海。[攝影者:楊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