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營隊順利圓滿,全體大合照。[攝影者:林宜屏]](/community/./images/community/EA6E88805B3911EE9BF7E4F3C6FE19C9_0.jpg)
◎ 志業歷史足跡
「小組說慈濟」課程,藉由《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書籍,認識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前一晚,經過各小組夥伴們討論後,選定主題做成圖文海報或簡報,甚至搭配話劇演出,將慈善、醫療、教育和國際賑災的足跡,以緣起、大事、故事等方式,分享全球慈濟人的大愛。
第一組分享慈善志業,由懿德媽媽為慈青社孩子整理頭髮、綁辮子的海報,說慈濟的慈善是從日存五毛錢做起的故事。其中,有一位資深委員雖然不識字,但是她克服不會寫字的困窘,以圖畫說明會員的特徵,藉以登錄勸募本,令人印象特別深刻。
第三組則介紹醫療志業,以生動活潑的圖文海報,依時間軸呈現醫療大事;1972年在花蓮市開設「慈濟貧民施醫義診所」、1979年籌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之後陸續建設慈濟護理專科學校、創立慈濟醫學院、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成立,看見醫療志業逐步成就、造福人間的足跡。
不同於其它三組,第二組是男學員,以簡報呈現教育志業,也穿插話劇演出。其中九二一地震後,慈濟認養五十一所希望工程,證嚴上人說:「我不知道錢在哪裡?但我知道愛在哪裡。」及時以愛付出,是慈濟人的不變方向。
第四組簡報慈濟國際賑災,緣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水患,也開啟國際賑災的善門。1995年慈濟啟動「泰北三年扶困計畫」,清邁慈濟學校於2005年開始招生,是海外興辦的第一間學校。2008年納吉斯風災重創緬甸時,慈濟發放稻種與肥料解燃眉之急,緬甸農民「日存一把米」,愛的「米撲滿」成了助人傳奇。慈濟人從關懷臺灣出發,也為全球天災人禍的受難者,提供及時、重點的愛與關懷。
「參加增能營學員都是慈青社幹部,因此這二天的課程安排,主要是認識慈濟,還有學習辦活動的技巧。」承擔本次增能營課務長,慈青學長戴玟姍說:「我透過慈青社平臺不斷練習,將上人給慈青三個期許:『利用課餘時間做慈濟、培養悲天憫人的胸懷、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應用在生活中、職場上,感覺很受用。」在公部門服務的戴玟姍,大學一年級加入慈青社,從國立中興大學研究所畢業成為慈青學長,也在2019年受證為慈濟委員,加入人間菩薩的行列。
◎ 揮灑企劃長才
如何將一個點子想法,變成具體可行的活動呢?「企劃工作坊」課程由慈青學長吳尚儒主講,從擬出企劃架構後,透過企劃發想、行銷宣傳、執行優化來完成。各組依不同主題,有淨灘、推廣蔬食、綠色環保巿集等活動,大家集思廣益,跟著講師的解說,一步一步的實作,最後將活動企劃貼於海報上,再推派組員做解說。
從事兒童環境教育工作的吳尚儒說:「希望大家上完課之後,學會怎麼做活動企劃,透過這樣的工具,帶到大學慈青社、慈濟社區組隊等團體,在辦理公益活動時都能得心應手。」吳尚儒是慈濟大學畢業的慈青學長,也已受證為慈誠。
「因讀醫學社會工作學系的關係,學校有教怎麼擬企劃、怎麼辦好營隊,而慈青社可以讓我發揮長才,也跟自己熱衷的環保和人文結合。」中山醫學大學慈青吳宛庭說:「二天增能營的學習,讓我重新思考經營社團在追求如何讓更多人看到時,卻忽略紮實打好社團基礎,尤其在疫後很多社團面臨撤除的危機,因此如何凝聚向心力,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國立聯合大學慈青羅世軒說:「我覺得增能營的學習,是讓你有能力去處理問題,因此課程有點壓力。從分組報告中,學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要互相的理解、傾聽不同的意見,也就是學會尊重和包容他人。」課程的安排,不論是小組的報告或實作,都能為學員提升能力。
「在垃圾山的無國籍村,孩子上學之路不平坦,走在樹枝搭起的木橋,甚至踩著水坑,卻這麼喜歡去讀書。」前往馬來西亞沙巴人文交流,中國醫藥大學慈青李怡樺說:「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垃圾山、無國籍村的景象很震撼,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幸福;生長在臺灣的我們,有這麼好的環境、這麼多的資源,應該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由於亞庇慈濟學習中心的設立,慈濟成為他們的依靠,讓無國籍孩童的學習之路更寬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透過增能營的課程,讓慈青社幹部在服務他人之前,先將自己的能力提升起來,為明天做最好的準備。


圖左 :慈青增能營課程,除了慈濟志工團隊陪伴外,中區合心慈濟志工高惠珍(右前立者)也前來關懷與祝福。[攝影者:林宜屏]
圖右 :「企劃工作坊」課程,由慈青學長吳尚儒(前立者)主講,如何將一個點子想法,變成具體可行的活動。[攝影者:林宜屏]


圖左 :學員分組說慈濟時,以生動活潑的圖文海報,依時間軸呈現慈濟醫療志業的大事。[攝影者:林宜屏]
圖右 :各組學員集思廣益分工合作,擬出企劃架構,並跟著講師的解說,一步一步的實作。[攝影者:林宜屏]


圖左 :中山醫學大學慈青吳宛庭(右)說:「二天增能營的學習,讓我重新思考經營社團,在疫後各社團都面臨挑戰,怎麼將向心力凝聚,是刻不容緩。」[攝影者:林宜屏]
圖右 :各組學員集思廣益分工合作,擬出企劃架構,一步一步地創意發想,按步實作。[攝影者:林宜屏]


圖左 :各組學員按所擬出的企劃架構,按活動前後排序,跟夥伴們分享。[攝影者:林宜屏]
圖右 :各組將共同討論出來的活動企劃,以三分鐘的時間與夥伴們報告分享。[攝影者:林宜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