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10月1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關懷士」培力課 教會臨終關懷

「關懷士」培力課 教會臨終關懷

E-mail 列印
2023年9月10日是慈濟基金會第二期「關懷士」培力課程的最後一天,共有學員三百八十三人,工作人員五十六人參與。臺中靜思堂國議廳裡授課的有上午場與下午場,邀請長庚大學蘇逸人副教授(前長庚醫院臨床心理師 )來為學員講述「災難創傷的身心壓力反應」、「災難心理衛生介入原則」與三軍總醫院蔡惠芳社工師的「喪親家屬悲傷關懷與靈性陪伴」、「悲傷關懷實例演練與討論」。

蘇副教授說,災難發生時,首需的是「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意思是身心的撫慰與實質支持對於災難受創者是首要的需求,也就是在災難和危機初期,提供受災者一個人道支持的行動,其目的是希望減輕受災者對於災後困境的適應,增進他們的應變能力。

心理急救到底是什麼呢?其核心內涵是從陪伴和觀察過程中,去判斷什麼時候是最佳的陪伴時間。因為在災難現場,有可能有不同的宗教和體系,他們有可能有自己本來的陪伴方法和模式。

「心理急救很重要的精神是,除了陪伴跟傾聽,還要去評估和了解他當下的需求,然後試著去協助他處理基本的需求。」蘇副教授說,跟他聊的當中可以認真聆聽,但不能強迫對方交談。因為受災者可能處在一個危機狀態,身心孱弱,內心很混亂的狀況,可能也不知道要說些什麼。

蘇副教授提到災難的創傷性影響,其中難以承受的大規模傷亡例如九二一地震,在中部造成很大的傷害,家園與學校倒塌,受難者喪失疆域與安全感,所幸慈濟基金會921希望工程援建多所校園,重新建立起社區基礎,個人才有動力再投入,重拾資源後找回秩序感。

◎無聲勝有聲 陪伴是良藥

您對哀傷的認知為何?人們只會對親友的離世感到哀傷嗎?三軍總醫院諮商心理師也是社工師的蔡惠芳,以自身陪伴個案的經歷,說明幾個大家常對哀傷存有的迷思,例如:「悲傷適應最重要的是懂得放手,慢慢抽離與逝者的關係?」這樣的觀念就必須要修正。

蔡惠芳在臺中靜思堂舉辦「關懷志工」培訓課程中,以「悲傷定義、悲傷情緒面向、適切的陪伴到靈性陪伴」四個主題進行分享。

蔡惠芳以一位癌末四十歲的小芬為例,因為心願未了,一直在彌留狀態,透過親屬得知,她在五年前有交往的對象,甚至談及婚嫁的未婚夫,但因生病而讓兩人對這段感情有所遺憾,於是社工就扮演橋樑角色,讓前男友來跟病人作最後真誠的告別。

「案例裡的小芬,或許在乎的不是所謂的天長地久,而是曾經擁有,曾經真心對待的感情,對方是否有承認這段感情,這樣就足夠了。」蔡惠芳說,身為關懷的角色,是從中引導,讓臨終往生大德安詳離世,家屬最後竟能在哀傷中,高興地向團隊道謝,印證了「生者心安,死者靈安。」

「重點是要勸往生者放手嗎?面對逝者離去,不是要放手,我們常常講的是對事情要放下,但是對人沒有辦法。」蔡惠芳認為,有些關係不會隨著人往生而就斷掉了,這些關係還會一直活在心裡或腦海裡,直到能夠去調適的過程。

來自板橋在臺中補最後一堂課的李秀麗說,課程的內容很有深度,甚至有些專業名詞是沒聽過的,但親身有參與九二一震災的後續活動、八仙塵爆的關懷,現在回想起來和課程都有所連結,尤其是遭逢災難創傷的人最需要傾聽,志工的角色不一定非得做什麼,有時候無聲地陪伴勝過一切。李秀麗忍著前幾個禮拜因車禍受傷,右手打著石膏固定的不便,利用手機勤作筆記。她說課程主題是講災難創傷,其實在實務的訪視個案中,也會應用到蘇副教授提到的要點,雖然一大早搭高鐵前來,內心覺得充實而不虛此行。

蔡社工師講述哀傷的認知為何?讓學員鄰近簡短的討論,張金鴻講到先生離世,雖然萬般不捨,但在醫生盡力下,順應自然法則來走,也是無可奈何,經過四十九天的念佛迴向,告別生命的一個段落,最後就是接受與祝福,身體只是外在一個軀殼,若是留不住了,只能懂得轉念與放手。

來自太平區的吳貞葉,回饋關懷士課程的心得,她說平常有投入訪視區塊,上了蘇副教授與蔡社工師的課程以後,更進一步了解陪伴個案過程中,不要說錯話,要視當時的情境,並考慮聽者的心情都很重要,連上兩堂的課程對她幫助很大。就如同陪伴長久的其中一位罹患初期癌症女案主,在先生車禍後接著發現癌症,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離開,走不出悲傷的困境而有憂鬱症傾向。

所以吳貞葉認為陪伴是一條漫長路,當下不一定要給建議,只要聆聽就好。她說自己最多陪伴過七到八位憂鬱症患者,但也慶幸有法入心,做到上人說的前腳走後腳放,因為女兒也曾擔心長期處在憂鬱情境無法抽離,讓自己陷入無預期的莫名低潮。

課程結束後,社工請所有學員掃描QR CODE進入測驗表單,要更進一步了解學員們對兩天來上課的成果有所回饋,每位學員認真地看清楚每一個題目的正確選項,希望測驗合格後都能領到證書。參與課程的學員大多是投入訪視的志工,透過關懷士四天課程的洗禮,提升災難救助的專業素養與陪伴悲傷失落者走過哀痛。

圖左 :長庚大學蘇逸人副教授講授「災難創傷的身心壓力反應」、「災難心理衛生介入原則。」[攝影者:許順興]
圖右 :三軍總醫院蔡惠芳社工師講授「喪親家屬悲傷關懷與靈性陪伴」、「悲傷關懷實例演練與討論。」[攝影者:許順興]

圖左 :2023年9月10日是慈濟基金會第二期「關懷士」培力課程的最後一天,學員認真聽課,為當一個關懷陪伴者,努力學習。[攝影者:許順興]
圖右 :李秀麗忍著前幾個禮拜因車禍受傷,右手打著石膏固定的不便,利用手機勤作筆記,她說課程主題是講災難創傷,在實務的訪視個案中也會應用到蘇心理師提到的要點。[攝影者:許順興]

圖左 :張金鴻講到先生離世的悲傷,雖然萬般不捨,但告別生命的一個段落,最後就是接受與祝福,只能懂得轉念與放手。[攝影者:許順興]
圖右 :葉志忠回饋給蔡社工師,用佛法中的愛別離苦描述哀傷的樣貌。[攝影者:許順興]

圖左 :周玉珠回應蔡社工師,人們的哀傷不一定都來自自己親友的離逝。[攝影者:許順興]
圖右 :吳貞葉說上了蘇副教授與蔡社工師的課程以後,更進一步了解陪伴個案過程中,要視當時的情境與考慮聽者的心情都很重要,連上兩天的課程對她幫助很大。[攝影者:許順興]
圖左 :課程結束後,社工請所有學員掃描QR CODE進入測驗表單,要更進一步了解學員們對兩天來上課的成果有所回饋,每位學員認真地看清楚每一個題目的正確選項,希望測驗合格後都能領到證書。[攝影者:許順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