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9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靜思家風 法脈宗門除煩惱

靜思家風 法脈宗門除煩惱

E-mail 列印
「2017年,證嚴上人對人文志業主管一段開示:雖然常住修行很辛苦,天天負擔沉重,但大家很甘願、歡喜。」靜思精舍德瑔師父與眾分享「靜思家風」,以上人這段開示,向大家說起,靜思精舍不只是自力更生,還要當全 球慈濟人的後盾,這就是精舍與眾不同的修行生活,也是靜思法脈的源頭。

2023年9月22日,「2023年『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志業體同仁精進共修」於花蓮靜思堂開啟為期三天的共修,除了三百餘位來自全臺各地的各志業同仁蒞臨現場參與,還有分布於全臺及海外二十一個國家、地區同仁,也善用科技以雲端連線一起共修、學習。

◎回饋感恩

「一開始的念頭其實是有猶豫的,因為自己很資淺,投入在精舍,到現在也不過才十二年而已。」德瑔師父提起今日前來分享「靜思家風」的心情,從一個月前精舍師父邀約時,他的猶豫,卻因為近來很多「菩薩」都說著「我願意」三個字,他開始盤點生命,在精舍修行的日子裡,有很多資深師父從食衣住行都是手把手地教導,心中一念:應該要回饋、要感恩,感恩這一次能夠學習。

他從資深師父德慈師父說起,靜思精舍恆持自力更生,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人人認真守住本分,做好應該要做的事情。回溯當年,籌建花蓮慈濟醫院非常辛苦,證嚴上人表示,他唯一依靠就是大家的力量。德瑔師父分享,他謹記上人開示,天地間自然法則,雖然體力隨著年月漸漸消退,但是修行人仍要抱持修行心志,與人事世無爭,回歸簡單生活,修一分清靜覺有情本性。

德瑔師父又以鮮明簡報對比「出家」與「出嫁」四字,他說:多了一個女字,女眾出了父母的家,依靠夫家叫做出嫁。而在精舍修行的法門就是要為眾生投入,走入眾生群中。「精舍有二百多位出家師父,怎麼去照顧這一大家?」他表示,就是要大家各司其職,分工不分心,要時時存有感恩心。出了家更要有報恩的心,要報父母恩,要報師長恩,要報佛恩,要報天地眾生恩。世間苦難愈來愈多,要有更多有善心有大愛的人從地湧出,大家一起來荷擔。

修行與在家有什麼不一樣?德瑔師父明確指出,修行心量要開闊;佛陀願意捨棄貴族生活,投入僧團,降伏習氣。他繼續以佛陀姨母立志出家故事,說起佛陀慈悲與智慧,了解習氣很難斷,因而制定八敬法,希望大家以戒律對治驕慢、奢華的心,調伏傲慢心。

◎以法供養

『「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靜思法脈勤行道的勤字最重要,要認真不斷地精進。」德瑔師父強調,自力更生是靜思家風,修行是選擇投入眾生的家,擔一分如來家業。因為要為佛教、為眾生,這個家門特別大。精舍是天下眾生的家,生活需要眾人協力維持;三人成眾,三人以上的力量就是協力,精舍有協力廠,大家分工不分心。

靜思精舍是師父們自力更生,不接受供養,所以供養二字就印在德瑔師父腦海裡,他便帶著供養的心到靜思書軒工作,而後回到精舍,德瑔師父的第一份工作就在淨皂。因為時間的堆疊,因緣合和,佛法不離人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印順導師也說,佛法不離此地、此人、此時,從早期的鐵皮屋到香草園、新協力廠及藥草園,因淨皂協力廠繼續研發,而有了後續的洗衣精、洗碗精、家事皂……

工廠即道場,處處好修行,協力廠,僧俗合和,成為環保綠色搖籃,回歸真如本性,藉事練心修行。德瑔師父認為,產品與商品不同,協力廠只是在做產品,更大期待是希望它是說法的道器,讓大眾除了接受了淨皂,更能理解修行人的心,體會到上人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所有產品就是因應精舍是一個自力『耕』生的道場,所以精舍的工廠不是一般的商業工廠,它是道場。」

「一路走來,這一分供養的心一直在我的心中……」德瑔師父分享,上人也很慈悲教導,沒有法,要拿什麼來供養?這句話一直都在他心中,更惕勵自己要更認真、更精進。從全球慈濟人回歸心靈故鄉,和眾一心耕耘香草園的畫面, 他心中有一幕如小螞蟻或那一隻想要滅火的麻雀一般,每一個人只要篤定,方向一致,腳步一致,就會開出一條菩提大道。群眾的力量不可思議,每一個人都很重要,靜思精舍集合眾人共同的方向,共同的理念往前進,自然一條大道 就明明朗朗地出現在眼前。

◎心靈沉澱

高中時,張絮評在慈濟大學參加學群營認識慈濟,也起了到慈濟大學就讀的心意。因緣不具足,未能考上心之所意,她便加入學校慈青社延續慈濟因緣。述及這段回憶,她泛起笑容分享:「上人給慈青的期許,就是利用課餘的時間做慈濟,要把課業顧好,所以在大學的時候,反而比以前更用功。」大四推甄上東華大學與慈濟大學研究所,張絮評為了圓夢,選擇慈濟大學,因此,她特別感恩父母願意成就,讓她就讀學費較高的私立慈濟大學。

2016年畢業之後,張絮評便到大愛感恩科技負責經營規劃行銷與環保推廣。七年多職場經驗中,環保菩薩們的身行讓她最為感動。「常聽到他們很開心,環保回收物能做成身上所用物資,覺得與有榮焉,也是讓我們可以持續往前的動力。」自進入職場後,她每年都參與法脈宗門,讓心靈沉澱,是生活上或是工作上的重要資糧。今年帶著服務大家的心,張絮評第一次承擔隊輔。

她覺得「靜思家風」像師父說一則當歸園的故事,當歸如果沒有認真觀察,一看都覺得是雜草。「回歸到每個人都有真如本性,我們要時時去剔除心中的一把雜草,這讓我想到在志業體工作,一定也會有煩惱……」張絮評分享,當煩惱興起的時候,就要想為何當初要來到志業體工作?她認為,這概念就像是除雜草一樣。

在這三天精進共修期間,她認識很多為志業在不同領域努力的夥伴,下次可能大家不會在同一小隊,可能是一年一期一會,大家一起回來充電的感覺很好。「能參加就是一個不錯的機會,像瑔師父講的,要把握上人還在的時候,給大家的一些勉勵和鼓勵。」

◎以草借鏡

慈濟科技大學教務處同仁余千慧,很開心第二次來參加這精進共修。花蓮在地人的她認為,慈濟在花蓮耕耘很久,在慈濟志業體上班,除了工作以外,還可以學習到很多佛教的觀念,更是更有機會幫助到別人、學生,要做好事較有機會。

德瑔師父分享,在精舍的生活點滴,他也曾是靜思書軒同仁。余千慧說起,德瑔師父「靜思家風」分享,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他雖資歷尚淺,但是大家都勇敢說「我願意」,他也要很勇敢地用「我願意」的心情,為佛教、為慈濟、為眾生。

「在精舍協力工廠藥草園的培育,還有大家一起協力的成果,還有影片中醫生分享,本來以為是一片雜草,可是師父提醒他們細心地蹲下來觀察,成果就在雜草裡。」在仔細觀察中,大家才知道,除草就像將精神上的憂慮與煩惱除掉一樣;清除之後,心態就清淨,就會看見成果。

余千慧深覺,生活、行醫及學佛一樣,都是要靠自身親歷與心力耕耘,努力去除煩惱,把目標專注在德瑔師父分享及上人說的,認真除煩惱無明,就能看見真如本性,就是要重法惜時,行善精進。

圖左 :德瑔師父與眾分享,靜思精舍不只是自力更生,還要當全球慈濟人的後盾。[攝影者:鄭春金]
圖右 :余千慧(右)深覺,生活、行醫及學佛一樣,都是要靠自身親歷與心力耕耘。[攝影者:蔡翠容]

圖左 :修行與在家有什麼不一樣?德瑔師父明確指出,修行心量要開闊。[攝影者:鄭春金]
圖右 :張絮評分享,當煩惱興起的時候,就要想為何當初要來到志業體工作?她認為,這概念就像是除雜草一樣。[攝影者:李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