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慈濟獎助學金 改變一家人命運

慈濟獎助學金 改變一家人命運

E-mail 列印
透過「慈濟獎助學金」,志工定期家訪關懷陪伴,關心孩子的課業,也關懷家庭狀況,不僅支持一個孩子,更是幫助一個家庭,並鼓勵孩子以自身力量翻轉未來。

◎志工用心讓愛流進去

2018年因學校推薦蘇美華(化 名)申請「慈濟獎助學金」之因緣,同修夫妻檔志工陳青鶴(慮曼)與陳延北(惟延)踏入她的家。初次拜訪,陳青鶴仍清楚記得媽媽鄭秀芬(化名)總是稱讚小女兒蘇美華的好,坐在遠處就讀中學的大女兒蘇瑞敏(化名)眼神顯得落寞,非常安靜,沒有和媽媽、妹妹交談,形同外人格格不入。

互動間,觀察到蘇瑞敏缺乏自信,與家人關係欠佳,志工決定透過獎助學金來引導,主動協助姊姊蘇瑞敏申請「慈濟獎助學金」,鼓勵她透過評量小冊子檢視自我的行為表現,並且透過文字表達內心的想法,分享生活和心情點滴,推倒孩子心中的高牆,讓愛流進去。

此外,志工獲悉單親的鄭秀芬帶著兩位女兒租屋生活,因青光眼視線模糊約三尺內才能看見,且耳朵重聽很難與外界溝通,只能做些包裝的工作賺取一個月馬幣兩、三百令吉(約合新臺幣一兩千元)微薄又不穩定的收入。

雖持有残疾人士卡(OKU)每個月可領取政府福利金,以及兒子在新山做資源回收工作給予幾百令吉的家用,但不足以應付生活開銷,時常入不敷出。2018年1月,除了孩子的獎助學金關懷,同時開啟慈濟對一家生活的援助。

◎獎助學金建立自信心

蘇瑞敏兩姊妹從2018年起,年年獲得「慈濟獎助金」,今年(2023年)再度獲取,10月29日將出席「慈濟獎助學金」頒發典禮。如今蘇瑞敏就讀中六,為上政府大學而努力讀書;妹妹蘇美華則成績優異,2021年被錄取培風中學並獲得學費全免的獎學金鼓勵。

中學成績有些科目排徊在及格邊緣的蘇瑞敏,從未想過自己在2022年馬來西亞教育文憑考試(SPM)中獲得3個A 的成績,是應屆考生中得到佳績唯一華籍學生,校方頒發獎金以玆鼓勵。

蘇瑞敏感恩地表示,為了得到「慈濟獎助學金」,無形中對於功課更自律與負責。以及志工帶動她參與慈濟青少年成長班(簡稱:慈少班),從中學習到樂觀面對生活與求學,對於自己人生也比較多想法,再加上這些年志工持續地關愛與鼓勵。

尤其新冠狀肺炎疫情期間,特地送來二手電腦協助她做功課、上網課,給予學習上的輔助等等,讓成績平庸的她,原本打算SPM成績不理想,將放棄升學,卻因志工與大眾的愛,讓她下定決心努力用功讀書,回報眾人。

「小時候常面對父母在家吵架,影響到上課都沒心情。以前同學罵我一兩句,我就不開心、不理睬對方。媽媽也常罵我,我會發脾氣。如果慈濟沒走入我的家,我可能不會像現在這麼乖,懂得去思考未來,也因為有自信而懂得表達感受。」蘇瑞敏分享自我的成長。

蘇美華見證姊姊的改變表示,以前姊姊很安靜不說話,獨自在一旁。現在較開朗話也比較多,懂得表達感受與想法。蘇瑞敏笑言,申請「慈濟獎助金」要求每天填寫評量小冊子紀錄生活,從中學習檢視與調整自我行為。尤其看見母親查看小冊子,在上面寫下「很乖,很聽話!」的評語,甚至母親會去翻書寫下一些成語鼓勵,讓她深受鼓舞。

「平時媽媽不會用這樣的詞彙講話,而且她也很少稱讚我,責罵比較多。我的改變,媽媽看見了,讓我產生信心,親子關係也逐漸融洽。」蘇瑞敏開心說著。蘇美華也附和道,媽媽與志工定期審閱小冊子,無形中發揮加油鼓勵與提醒監督的效果。

媽媽鄭秀芬坦言,孩子以前讀書比較懶散,現在為了獲獎更加珍惜與努力!大女兒因填寫評量小冊子而懂得分配時間,課業比以前進步;懂得日日反省,待人處事態度有所改善。透過心得分享,她更認識孩子的內心世界,也因為看了小冊子的自我介紹,才知道女兒的夢想,才知道大女兒對家人的感受。

◎因愛看見希望與未來

單親的鄭秀芬撫養兩個孩子,因眼疾和耳疾找工作困難,只能做些包裝的簡單工作,賺取微薄又不穩定的收入。日日為生活煩惱,會因孩子忘記關風扇的行為而責罵孩子,凡事以錢為考量,忘記年幼的孩子難免會粗心大意。家人長期的負面情緒累積,親子關係深受影響。

陳青鶴聽聞鄭秀芬經常抱怨與擔憂金錢,除了給予依靠之外,也引導她對生活開銷做檢視,與住在新山的兒子商量等,同時鼓勵她擴大工作範圍,不侷限於包裝工作。陳青鶴表示,慈濟給予援助,同時志工也引導一家能自立。

此外,志工也輔導孩子理解母親的心聲,開導鄭秀芬以溝通代替責罵,多讚美孩子,並提醒她公平對待兩位孩子,孩子都需要媽媽的愛。志工一邊關懷,一邊開導,並引導三人參與慈濟活動,如投入環保分類,承擔慈濟愛心義賣會工作人員,參加淨街活動、參與經藏演繹等等,從中親自去看、去聽、去感受、去學習。

陳青鶴說:「初期鄭秀芬不明白慈濟的運作,向志工抱怨錢不夠,志工開導她慈濟每一塊錢都來自十方大德的捐獻,大家都是一令吉、五令吉這樣捐獻累積起來的愛心。經過生活評估給予所需,你很辛苦,慈濟來幫助你們一家,但是妳也要努力為家人付出,收入多少沒關係,至少妳有為家努力。慈濟是妳的枴杖,會扶持妳一家走下去。」

跟隨志工參與慈濟活動,去付出,鄭秀芬逐漸了解,不再一味要求更多援助,也不再抱怨與埋怨。如今鄭秀芬懂得珍惜與感恩社會大眾的愛,也懂得欣賞與讚美孩子。陳延北表示,夫妻倆並帶動親子三人參與親子班、慈少班,母親陪伴孩子一起上課,對單親家庭經營不易的親子關係,提供學習的管道。如今看見一家和樂融融,很有生氣,真的很開心!

「帶一家參與活動多認識慈濟,不同活動有不同的學習,不同的收穫和體悟,智慧才會開。同時也是灌輸他們布施不用以金錢,日行一善做好事都是布施。孩子們都很乖巧,母親也很放心孩子跟著志工去參與慈濟活動。慈濟進入這個家庭,無論是在經濟丶親子關係及孩子學業品德方面,都發揮了很好的效應!」陳青鶴開心地分享。

◎帶動善與愛的循環力

陳延北夫妻倆一路陪伴與載送參與慈濟各活動,連疫情期間外出施打疫苗,不管多遠都是陳延北主動關心與接送,減輕一家交通費支出的負擔,且不管何時陳青鶴總會貼心地準備餐點,讓鄭秀芬一家活動結束後可以享用。陳青鶴說:「給予暖心暖胃的關懷,透過溫度傳遞溫情。」

尤其疫情期間人人自保,管制令時沒有交通工具的鄭秀芬,視線又不好,獨自出門採買困難重重,生活物資非常難取得。糧食殆盡,陳延北與陳青鶴冒著被警察臨檢與病毒的風險,多次送來物資協助。獲知鄭秀芬因疫情失去包裝工作,兒子工作也受影響,家計陷入困境;除了平時慈濟提供的生活費之外,志工並協助申請短暫的緊急援助金,幫一家度過難關。 

「當時家裡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吃了,接到青鶴師姊的電話關心,馬上送來生活物資解危。慈濟增加補助之後,負擔及壓力減少了,不需要一直煩惱錢的問題,經濟上改善了很多。」鄭秀芬感動地說著。

這一切姊妹倆看在眼裡,蘇瑞敏回憶表示,小學二年級時父母失和,當時母親是家庭主婦,最辛苦的時候,家中只能吃餅乾配白開水過日子。感恩遇到慈濟,慈濟給予姊妹倆「獎助學金」,鼓勵用功求學之餘,開學時文具、書籍等費用也無需跟母親索取,減輕母親的負擔。慈濟又補助家中的生活費和物資,讓我們能安心就學。疫情期間,關懷也不曾中斷。

蘇美華也感恩志工所做:「師姑師伯(志工)每個月來看我們,關心課業與家裡情況,平時也會打電話來關懷。自己親人都沒有這樣照顧,無親無故的志工卻能做到這樣,令我很感動!」她強調,只要人心單純,再複雜困難的事情都能變得很簡單,都能用愛去克服及面對。

蘇瑞敏則附和地說:「很開心有慈濟這樣的組織,長期幫助貧苦大眾,讓大家在經濟生活上有援助。我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很高興可以得到慈濟這些年的關愛與幫助。在疫情下,讓我的家庭可以維持生活。往後我有能力,我肯定會去回饋,幫助那些需要的人,就像師姑講的愛的循環。」

陳青鶴聞言表示,一直鼓勵兩姊妹專心用功讀書,唯有教育才能改變一家的命運。請他們不用擔心家中經濟,這個由母親和哥哥來負責,慈濟會陪伴在側協助。

2018年初,因「獎助學金」的因緣開案至今,關懷與陪伴不曾間斷。陳延北和陳青鶴見證鄭秀芬與女兒蘇瑞敏、蘇美華不斷進步與蛻變,即使身在困苦環境中,一樣能造就對社會有貢獻者!期待孩子們透過教育反轉家庭與自我人生,未來能回饋大眾的愛,讓愛循環,生生不息。

圖左 :蘇瑞敏(化名.右二)與蘇美華(化名.右三)兩姊妹從2018年至今,年年獲得「慈濟獎助學金」鼓勵。[攝影者:陳延北]
圖右 :為了獲得「慈濟獎助學金」,減輕母親負擔,蘇瑞敏(左)和蘇美華(右)培養自律學習的態度。[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這些年來,陳延北(左一)載送與陪伴蘇瑞敏姊妹一起做環保付出。[攝影者:不詳]
圖右 :蘇瑞敏(右一)與妹妹蘇美華(中)帶著平時投下的愛心前來慈濟捐獻助人 。[攝影者:陳延北]

圖左 :蘇瑞敏(左一)與蘇美華(左二)姊妹投入慈濟義賣會當志工付出。[攝影者:鄧遂嶸]
圖右 :鄭秀芬(右一)跟隨志工做環保,回饋慈濟與大眾的愛。[攝影者:陳延北]
圖左 :鄭秀芬因青光眼影響視線,閱讀需要透過放大鏡協助。[攝影者:顏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