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漫長復健路 愛讓我們佇立在這裡

漫長復健路 愛讓我們佇立在這裡

E-mail 列印
「每天穿著尿片,需要家人幫忙洗澡、移動身體……生不如死。」失去日常生活能力,自尊心受創,復健之路導致無安全感、自我價值低落、憂鬱、焦慮等心理問題。家中若有一個人生病,往往改變了整個家庭的生活形態,無論 經濟、生活、心理的種種壓力排山倒海而來。

一般需要物理治療的病患,包括中風、創傷性腦損傷、脊椎損傷,還有一些術後復健者,必須掌握關鍵與時間賽跑,讓病人能盡早恢復日常生活。然而失能的病患,對於每個家庭的經濟與人力照護,是個沉重的負擔,尤其是弱勢家庭更是無法承擔的痛。

慈濟馬六甲分會長期走訪貧病家庭,因應時代所需,2023年2月開始馬六甲慈濟義診中心增設「物理治療」服務,聘請物理治療師朱聖美每週二駐點,為馬來西亞B40(註)家庭提供服務,以及教導居家護理知識,減輕弱勢家庭醫療負擔,緩解經濟壓力,給予病患與家屬支持力量。從2月至9月提供物理治療服務,共嘉惠兩百多人次。

◎用心溝通與關懷

朱治療師針對每一位病患的病史詳加記錄,確認個別病人復健的需求,依病人病況及日常生活功能訓練目標,給予合適的復健療程,幫助其恢復體耐力,回歸日常生活。此外,在治療過程中除了肢體上的訓練,治療師與志工們也注重病患的心靈「復建」,疏導他們的情緒,給予支持和鼓勵,讓他們在不斷重複的復建過程中堅持下去,或是解開心結。

自覺拖累家人,身體疼痛也影響心情,病患林夫發在復健時曾哽咽地說:「我不會好了!」去年(2022年)12月林夫發跌倒傷及頸椎神經,手術後身體幾乎癱瘓,靠著物理治療雙腳稍微有力,可以撐起身體坐上輪椅行動,只是進展有限,再加上一星期三次,一次近兩百令吉(約合新臺幣一千三百六十元)的物理治療費用,一家無法再承擔。

女兒林利文訴說:「在私人醫院復健約三個月,因負擔不起便轉移至中央醫院,然而政府醫院病患太多,約一個月至一個半月才輪到一次的治療,間隔太久,肌肉僵硬,每次去都是重新開始,成效不大。8月聽朋友說慈濟提供免費的物理治療,便開始帶著爸爸每星期來。」

每次,林利文會與治療師講述父親的情況,治療師針對病患的進展與問題去做調整,並教導家屬改善之道。從中,治療師也會發現病患或家屬錯誤的觀念或行為,加以解釋與指導。例如林利文描述父親近期頸項疼痛難耐,甚至無法轉動頭部,睡覺時枕頭愈墊愈高……朱治療師一層層詢問,教導病患要知道痛從哪裡來,什麼時候會痛,逐步引導,讓病患和家屬回想與講述。

最終發現一家全靠在早市和夜市販賣椰漿飯,為了生活,只能將父親帶到檔口,家人一邊做生意,一邊照料坐在輪椅上的父親,只是長時間坐姿,因頸椎無支撐點,病患不舒服很自然頭往下垂,身體便往前傾斜彎曲,導致疼痛,家人與病患卻渾然不知。

朱治療師提醒,病患手已出現萎縮無法張開的狀況,身體需要多加留意和調整,建議在家讓病患坐在硬質地的椅子,輪椅需要有支撐頸項的功能,枕頭不能墊太高,否則身體愈來愈彎曲,頭往下垂會導致站不穩,連走路也不穩,肌肉萎縮等。

過程中,林利文一直重複治療師的話,並頻頻詢問父親是否聽清楚,只因父親在家不甚配合,做復健一下子便喊痛,有時又會依照自己的意思做,讓子女很為難。

女兒反覆提醒,林夫發突然大聲回應「我知道!」志工開導和安慰,並細數這些日子看見他復健的進步。林利文無奈地說:「只要來這裡復健,治療師說什麼父親都可以做到。我反覆強調只是要讓父親知道做這個動作是治療師說的,回家引導父親時才有依據,是對他好,要忍痛。不然我們之前花那麼多精力和金錢都白費了。」

她感恩朱治療師的細心與耐心,每次詳細解釋,並因應病患每次的情況做復健動作的調整。家屬從中了解和學習許多,知道如何與治療師配合,也逐一解開錯誤和迷思。而且固定一個星期安排復健一次,如此的頻率,才真正幫助到家屬與病患。此外,過程中志工與她分享慈濟有中醫義診服務,她也開始帶父親來做針灸,希望雙管齊下,把握黃金時期,建立父親的信心。

◎以同理心解病痛

拄著拐杖、八十歲的洪素珍走入診間,看見朱治療師正協助林艾燕做復健,開心地與大夥打招呼。

洪素珍與林艾燕、張金順夫妻,因為病痛去同一個地方針灸而結識,聊天中才知道兩家住在同一社區,之後又在同一物理治療中心相遇,兩人為了病痛到處尋醫。只是洪素珍很長一段時間不曾遇到兩夫妻,直到前幾天在社區遇見,看見照顧太太而消瘦的張金順牽扶著林艾燕,趕緊推薦她到慈濟義診中心做物理治療。

前兩天才推薦,便看見夫妻倆前來諮詢治療師,令她感到欣慰,同時感歎窮人沒辦法請得起人,家人生病只能家人來照顧,不捨看見張金順消瘦操勞的模樣。

洪素珍曾因病痛開過三次刀,2018年脊椎也動過手術,手術後曾經到處求醫治療脊椎疼痛問題都無果,今年因跌倒影響到腳的行動力,更帶來大小便困難的問題,嘗試針灸、物理治療、按摩等,一直找管道治療都無效。「只要人家講哪裡好就去治療,有錢花到沒錢,病痛依然纏身。只要一痛,我便什麼事都無法做,也無法出門。」

有天做完物理治療,正好在素食店遇見慈濟志工,經志工推薦抱著來慈濟義診中心嘗試看看的心態,前來尋求物理治療。洪素珍直言,自己不知道痛是哪裡引起的?要醫什麼?

然而在慈濟初診,她便發現不一樣,朱治療師詳細問病史,一些資訊自己並不清楚,治療師親自打電話詢問她女兒並詳細紀錄。

洪素珍說:「問清楚,就知道要從哪裡去做復健。之前我去外面做物理治療,從沒有問我病史,只問我哪裡痛,他們就往那裡去做復健,每次去都做一些沙包,不然就叫我從這裡走去那裡,看我可以走就好了,也沒有追蹤了解我的進展。病患可以感受到醫師的用心,且我被人家醫這麼久,看過那麼多的醫師,我可以感受到不一樣,幾次復健下來,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朱治療師說:「來,膝蓋彎曲,抱腳做十次,像上次教你的那樣。」觀察後,調整與糾正她的姿勢,洪素珍開心地表示,自己學了回去每天都照做,但做錯而不自知。每次治療師會導正我動作的錯誤,加強我的印象,姿勢能更準確。「現在我只來慈濟做物理治療,其他都不去了。這裡很好,遇到貴人指引,所以我也推薦林艾燕來,希望能幫助到她。」

◎身心靈的復健力

朱治療師詳細詢問林艾燕的病史,張金順埋怨因太太患上乳癌做了電療與化療,醫師沒有交代需要休養,太太完成療程便投入自家的煮炒生意,導致雙腳日漸無力;眼睛日趨模糊,則怪罪於做腦部掃描,醫師沒有提醒,雙眼因看見強光而引起病症。

朱治療師則一一解答,破除夫妻倆的迷思,同時詢問以上問題,是否在做定期複診時向醫師提出。此時,夫妻回應,複診只是針對胸部是否有疼痛異樣等做回應,完全不知道可以向醫師提出,治療師再度教導兩人如何與醫師溝通。

從夫妻倆的訴說,朱治療師先針對林艾燕的雙腳去做觀察,當必須移動至病床時,只見張金順馬上攙扶太太起身、站立、行走等,朱治療師發現林艾燕依賴先生,全部重心依靠在先生身上,導致身體會往前傾斜一邊,腳也未完全伸直行走。

透過一連串動作,來測試林艾燕的雙腳時,朱治療師發現其雙腳,並未如張金順所言肌肉萎縮,反而腳力與肌力都有,平衡感也不差,沒道理雙腳無力行走。治療師鼓勵林艾燕,五年前患上癌症如今痊癒,並定期追蹤複診,乳癌電療與化療也不會影響下半身,你要有信心,你不是病人。

同時朱治療師也開導張金順,照顧者如果生病了或是攙扶中傷到自身,你和太太怎麼辦?要試著讓太太做事,不要凡事協助她,不要認為她是病人,會養成依賴心,你要放手,你太太的腳是可以行走的。

2022年張金順帶著太太到處求醫,出門都不放心太太一個人在家,二十四小時幾乎綁在一起,自己也在當年做了心臟手術,有時照顧到有心無力,壓力頗大。今日聽聞治療師一席話,夫妻倆如釋重負,似乎找到生命一線生機。林艾燕開心地說:「心情豁然開朗,治療師講我的腳沒問題,是我內心壓力造成的,我要放心安心地踏地走,回家我會依照指導加強練習。」

朱治療師邀請張金順一起示範,如何協助訓練林艾燕行走,一人一邊當林艾燕的輔助器,兩人無須用力攙扶,由林艾燕試著自己走路,過程中一直提醒她腳伸直踏地,不要低頭彎腰,身體勿往前傾,持續調整姿勢。三人從診間一路走至大廳,朱治療師叮嚀張金順:「看著太太在家做復健,不用幫她太多,只是看和提醒她的動作準確度。」

朱治療師問林艾燕「容易嗎?」林艾燕回應,容易!張金順欣喜表示,這一路在外面尋求治療,看診時完全沒有聊那麼多,也沒問那麼仔細,都是腳痛醫腳方式,治療師也沒有看太太的動作,也沒有教怎麼起身,怎麼坐下,這邊教導很細心。

張金順分享:「我真的沒有本事付高昂的復健費,推拿、物理治療都做了,病況依舊。今天聽了治療師的分享,我才知道原來我做錯了!我以為是幫忙太太,但其實是讓太太起了依賴心,我們沒有常識。太太早點好,可以自理,我們也比較輕鬆。」

每個從復健中走過的,都是生命勇敢的鬥士;在一次次的復健過程中,治療師與志工不斷地支持、鼓勵陪伴下,看見他們進步,復健成功,這些歷程甘之如飴。

在馬六甲慈濟義診中心,充滿著許多愛與關懷的故事。您的支持,即是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的力量,邀請您持續與慈濟一起送暖,將愛分享到每個需要的角落!

圖左 :家屬林利文(右一)感恩朱聖美物理治療師用心溝通與關懷,針對父親林夫發(中)的需求,調整復健動作的訓練。[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每次朱聖美治療師會觀察洪素珍復健動作,從中調整與糾正姿勢。[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朱聖美(左一)治療師教導家屬張金順(右一)協助太太林艾燕(中)行走,並給予鼓勵。[攝影者:顏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