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嘉義 陪伴與關懷 提升災難救助的專業素養

陪伴與關懷 提升災難救助的專業素養

E-mail 列印
慈濟基金會第二期「關懷士研習課程」,2023年10月14日在慈濟臺南分會第三天課程,共有學員三百零五人,工作人員五十人參與。

近年來地球相當的不平靜,天災人禍不斷,造成人心動蕩不安,每當有災難發生的 時候,慈濟人發揮悲天憫人的心,走在最前做到最後聞聲救苦,如何為受災難者提供妥善的關懷,透過「關懷士研習課程」是學習的方向。

課程邀請心理師葉金源來為學員講述「災難創傷的身心壓力反應」、「災難心理衛生介入原則」。講師以實務的經驗與大家分享,「古時候救難是在救生命,現代已經進步到救心理。」心理急救模式是一項有實證依據的,用以協助經歷災難與恐怖攻擊後的人,屬於初級預防,適用於災後初期,是一種支持性的介入方法,在災難與恐怖攻擊後立即使用,「關懷士就是在發生重大事故的時候,可以接近關懷當事人的效率最好」。

關懷士是協助當事人情緒的穩定,心理急救核心內涵是從陪伴和觀察過程中,去判斷什麼時候是最佳的陪伴時間。「人與人之間在互動的時候,當事人的情緒狀態會影響到你,所以要用你們的穩定去膚慰他們的不穩定。」葉金源心理師分享「實施心理急救的指引」,包含禮貌地觀察不打擾,詢問簡單且尊重,再決定如何協助,通常最佳的接觸方式是提供食物、水、毯子實物協助。

◎困境適應 增進應變能力

「災難現場,慈濟人去協助、膚慰家屬,需要正確的觀念跟知識。」慈濟志工吳漢文表示,葉講師從災難創傷的身心壓力跟災難心理的介入原則來跟大家分析,在災難現場會遇到的狀況,「除了陪伴跟傾聽,還要評估和了解他當下的需求,然後,試著去協助他處理基本的需求。」

社工王承茜聆聽課程,認識大腦神經接受訊息的機制,覺察情緒的變化,情緒與記憶間的互相影響,好的觀念與方法也是需要落實與運用,才能發揮,正所謂用心即是專業,「正向使用神經,方能重新詮釋痛苦,累積經驗成智慧,轉識成智,這些觀念與方法,應用在自我察覺、人我互動或慈善關懷,都是很受用的。」

長期在大林慈濟醫院承擔癌症關懷志工蘇寶琴,覺得關懷士的課程很重要,最近對於病患的小朋友關懷方面很無助,想要接近關懷他們卻沒有技巧,剛好今天的課程有分享到,讓她覺得很受用。

參與訪視區塊志工黃瑞芳表示,透過上課,當災害發生時,關懷士要做的就是膚慰,膚慰一定要有技巧,如果沒有這種經驗,到現場的時候真的不知道怎麼去表達。當災害發生的時候,訪視人員要去陪伴,「如果受災者想說話,做好傾聽的準備,重點放在他們想告知什麼、以及你能如何協助,減輕受災者對於災後困境的適應,增進他們的應變能力。」

◎悲傷輔導 陪伴是良藥

下午的課程由蔡長穎教授也是社工師的他,用自身陪伴個案的經歷,以「喪親家屬悲傷關懷」與「靈性陪伴悲傷關懷實例」進行分享,臺灣與西方的悲傷定義、親屬悲傷情緒面向、適切的關懷陪伴到靈性陪伴,讓更多人學到或瞭解悲傷輔導的重要性。

「以受苦的程度來看,家屬是首當其衝,無條件關切、深度同理心及反映、真誠與一致為基礎,提供喪親者溫暖的環境。」蔡教授透過他實務運用的經驗分享,如何協助家庭成員溝通並公開討論死亡事件,面對死亡的事實,整個家庭哀悼約需費時一至兩年的時間,用精神分析及認知行為治療理論,協助喪親者增加生活適應力。

蔡教授在悲傷輔導原則中提到,強化死亡的真實感、鼓勵悲傷者適度地表達悲傷情緒、幫助悲傷者適度地處理依附情結、從短期危機處理到長期悲傷療程,輔導者應有能力辨認「正常的」與「病態的」的悲傷行為,傾聽、整合、啟發、伴護。

「在災難現場或者是經歷過傷心或是受災難人員的關懷,需要有一些更專業的訓練。」志工劉皇斌表示,希望有證照能夠更專業一點去做這樣的工作或是協助。蔡教授的課,主要是對於悲傷的一些輔導,「深入淺出引導我們跟家屬做輔導的時候,要用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慢慢接近他們的心理去做輔導。」

人的生命隨著時間成長,慧命要由教育來啟發,參與課程的學員透過關懷士研習,提升災難救助的專業素養與陪伴悲傷失落者走過哀痛,見證生命的苦難,讓覺有情的愛環繞在世間。

圖左 :邀請資深心理醫師葉金源來為學員講述「災難創傷的身心壓力反應」、「災難心理衛生介入原則」。[攝影者:劉志銘]
圖右 :南華大學生死系蔡長穎教授分享「喪親家屬悲傷關懷與靈性陪伴」、「悲傷關懷實例演練與討論」。[攝影者:劉志銘]

圖左 :蔡長穎教授在悲傷輔導原則中提到,強化死亡的真實感、鼓勵悲傷者適度地表達悲傷情緒,從短期危機處理到長期悲傷療程,傾聽、整合、啟發、伴護。[攝影者:劉志銘]
圖右 :嘉義區志工吳漢文(左一),覺得葉金源心理師的課程非常得好,從災難創傷的身心壓力跟災難心理的介入原則來跟大家分析。[攝影者:劉志銘]

圖左 :社工王承茜(右一)聆聽葉金源心理師的課程,覺得「正向使用神經,方能重新詮釋痛苦,累積經驗成智慧,這些觀念與方法,都是很受用的。」[攝影者:江敏華]
圖右 :「交流討論」蔡長穎教授深入淺出的引導解說,要用感同身受去用同理心,接近他們的心理去做輔導。[攝影者:江敏華]

圖左 :志工蔡維譯(右)演練面對小孩如何安撫情緒與需要協助。[攝影者:江敏華]
圖右 :雲林區蘇寶琴(右)覺得,面對病患是小朋友時,想要接近關懷卻沒有技巧,剛好今天的課程有分享到,真的很受用。[攝影者:江敏華]
圖左 :臺南區劉皇斌(中)表示,參加關懷士課程,希望能夠更專業去做關懷的服務或是協助。[攝影者:江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