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南投 防災士培訓 提升防災效能共建安全網

防災士培訓 提升防災效能共建安全網

E-mail 列印
「為什麼要辦防災士培訓?希望每一位師兄師姊都有機會來學習保護自己的安全、保護家人的安全、保護社區的安全;也關心長期照顧的對象能夠安全。」慈濟基金會慈發處綜合事務組主任呂學正說明:「因為現在極端氣候,很 多災害會突如其來,而且規模超出一般想像的大。在面對災害的時候,如何可以採取正確的反映?除了讓自己安全之外,並學習到不同災害有不同災害的應變方式。」

防災士培訓不只學習如何調適、減緩災害、學習如何與災害共存,也是慈濟慈善工作重要的一環。為強化民眾自主防救災能力,慈發處配合內政部「防災士培訓及認證管理要點」,展開各區培訓課程。2023年10月21日至22日,第21期南投防災士培訓,五十名學員在南投聯絡處展開為期二天的課程。

◎自助人助公助 共建安全防護網

講師謝美珠介紹防災士的職責與任務,她說明:防災士是以「自助、互助、合作」為原則,在公眾災害場合,扮演「政府與市民間的橋樑」。她並讓學員認識我國災害防救體系,區分為「中央」、「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區)」三層級;以「中央災害防救會報」為最高決策單位。讓學員了解可以因地制宜,與社區或公部門合作。

謝美珠說:「防災是一種生活態度;防災士是防災生活的實踐者。」防災士為志工性質,可以自主性參與社區防、救災的工作。學習防災減災相關技能,除了保護自己生命財產安全外,同時以幫助他人為目標,期共同建構守望相助的美善社區。

另一位講師林榮堅,從臺灣近年來所發生的天然或人為的災害,介紹「災害經驗及災害特性」。他說:下雨造成淹水或造成山崩,如果沒有造成人民生命或財產的損失,都不算是災害,而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因極端氣候,近年來各種災害頻仍,很多天然災害經常以複合型態發生。

林榮堅透過各種圖表與數據說明,自九二一大地震後,多次的地震、颱風、豪雨,連帶的土石流、乃至斷水、斷電等,以及人為的災害和事故,所發生的地點和原因各不同。因為災害類型很多,所具備的知識與技術也相當多元,因此,提昇防救災之技術水準實為重要。

在「資訊掌握、運用與社區防災計畫」課程裡,講師呂學正介紹學員要多利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以便「資訊的掌握運用與社區防災計畫」。另外,防災地圖適用於災害防救各階段,包括減災、整備、應變,以及復原重建;主要提供:災害潛勢圖、疏散避難圖。此外,掌握正確的災害資訊,有助於民眾免於受災與二次災害。

呂學正鼓勵學員,多一分認識,少一分災害;防災士培訓,在社區防災計畫中,期能建立夥伴關係、分工分職,共建安全防護網。

◎實務演練 運用在日常生活

第一天下午課程是「基礎急救訓練、急救措施實作」,講師李朕佳是消防署緊急救護教官和南投縣政府消防局員,他今天和兩位助教一起來為防災士上實務演練課。

李朕佳介紹學員要善用內政部消防署設置的「消防防災e點通」的APP。學員們聽後紛紛拿出手機掃描QRCode,「怎麼掃描不出來?要怎麼操作?…….」課堂上頓時有些熱鬧起來,善用手機的人輪番教起不會的人,當場就展現出「自助、互助」的防災士精神了。

今日實作課程共包含五個單元,一、心肺復甦術教學;二、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操作方式;三、哈姆立克法;四、基本救護技術;五、身心障礙者協助。講師一邊講解,助教在臺上邊做示範動作。

分組實作時,學員分成兩個區塊,一邊先練習「心肺復甦術(CPR)」,助教教導CPR按壓口訣:用力壓、快快壓、胸回彈、莫中斷。兩人一小組,學員魏秀玲首先示範操作CPR及如何使用AED,演練得頗有心得,她覺得:學好技術,不只可以自救也可以救人,終生都受用。

另一邊的學員則練習如何作「受傷包紮」。看似簡單,需經由一再練習,才能讓傷者更安全而且掌握時效。學員曾麗玲說:要依傷口位置來包紮,主要是讓患者能夠安全,傷口不再繼續受感染。這在日常生活上都用得到,而且以前不正確的方式,今天一次都學到了。

◎社區總動員 營造安全環境

第二天邀請防災種子講師張均榮,講授「個人與居家防護措施」,並帶大家實際情境練習。他教導大家危害辨識,瞭解災害類型,如何做好個人與居家防護措施。

志工周慧蓁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堂課也讓她了解到防災士必須以自助、互助為優先,分工合作,互助互協。透過基礎急救訓練,了解如何使用AED、CPR。另有防災資訓網,也能多加應用。

另一位講師鄭琬宣講授「社區防災工作推動與運作」,說明防災社區的推動,經由學習與行動的過程,以防救災或安全為切入點,進行社區營造的工作。課程強調推動防災社區,不但能減少災害發生機率、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更可以凝聚社區意識、提升社區行動力,營造出安全的生活環境。

防災實作計畫與驗證這堂課,講師帶領小組成員透過討論完成任務。藉由模擬計畫,引導學員練習決策擬定、分工調度及資源佈署之正確性、合理性。各組在有限的時間透過團隊合作,發揮智慧與力量,找到共同的行動力並上臺輪流發表實作的結果。

陳美冶七十五歲,一開始覺得自己年紀這麼大了,防災是要年輕的人,才有力氣去救人,上了防災課程後才知道對自己有很多的幫助,兩天操作性課程相當實用。她說:參加防災士培訓,年齡不是問題,很慶幸自己有報名來上課。

學員張輝森上了防災士課程,認為可以把學到的防災知識傳達給社區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先照顧好自己。防災、減災能夠運用在社區,看到比較危險的情況,可以告訴大家,要提醒樓梯間不可以放雜物,才不會災害發生時,想跑都跑不出去。

林梅珠在草屯療養院上班,有天災人禍時會去幫忙,災區若需要心理安撫、精神科心靈照護這方面,她也會出去支援。回想COVID-19大爆發時,她在南投草屯檢疫所支援三年,盡自己的心力,發揮自己的專長。

參加防災士課程讓她認識,災害來時如果沒有跟別人合作,力量就很微薄。經過演練設安置所,發現慈濟動員都比較快,又有組織,而且每個人分配要做什麼事,都非常明確。這個部分是要多來學習,她希望退休後投入在這個領域發揮所長。

學員彭秀蓁說:「在各種課程當中,讓我們了解到原來防災最重要的是備災、才能減災。尤其CPR的實務操作,讓她覺得哪天需要救人的時候就可以得心應手,不會扼腕說『我怎麼不會』;而且學會了,能夠結合訪視的志業,除了自助之外還可以助更多的人。」

學員曾文豐在課程最後分享,透過自助互助以及公助活動,讓大家能夠善用資源,準備安全的防災應變。他引述上人曾說過的「分享是一種法,分享是一種愛。」鼓勵在場八十歲以上的師兄師姊,讚歎他們來參加研習,因為「慈悲心永遠不老」。

◎社區共善 共構防護組織

南投防災協調窗口洪浚圭說:時代急遽在變化,人活到老要學到老;因為現在整個氣候變遷,像今年八月卡努風災,由北部轉而在仁愛鄉造成災況,不得不讓人提高警覺。唯有防災才能減災,希望學員能將這兩天的課程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並邀社區人士一起來共善,因為你我都是社會中的一員,不能分彼此。

慈發處呂學正說明,慈濟防災士有一個特定的任務,即:如何協助長期關懷的弱勢家庭;理解社區的災害風險,與村里長、社區發展協會等團體一同構成社區的防護網,強化社區的防護;並與社區組織共同設想,如何在災害發生時,協助社區受災弱勢到安全的地方,建構防護組織。

圖左 :慈濟基金會慈發處綜合事務組主任呂學正說明,為何要培訓防災士?「希望每一位師兄師姊都有機會來學習保護自己的安全、保護家人的安全、保護社區的安全;也關心長期照顧的對象及社區的弱勢能夠安全。」[攝影者:鄒金銓]
圖右 :講師李朕佳是南投縣政府消防局員,他和兩位助教一起來為防災士上「基礎急救訓練、急救措施實作」課程。[攝影者:黃南暘]

圖左 :助教教導CPR按壓口訣:用力壓、快快壓、胸回彈、莫中斷。學員示範操作CPR及如何使用AED,演練得頗有心得。[攝影者:黃南暘]
圖右 :受傷包紮看似簡單,需經由一再練習,才能讓傷者更安全而且掌握時效。[攝影者:黃南暘]

圖左 :哈姆立克法用於重度異物哽塞的急救,學員們用心練習。[攝影者:黃南暘]
圖右 :參與的學員,專注聆聽,勤做筆記。[攝影者:張正佳]

圖左 :「個人與居家防護措施」這堂課,學員就地演練地震來時立即躲至桌下,以免頭部遭掉落物品擊中,在戶外的話可用皮包保護頭部。[攝影者:張正佳]
圖右 :防災實作計畫與驗證這堂課,講師鄭琬宣讓成員透過討論,明確分工來完成任務。各組在有限的時間透過團隊合作,發揮智慧與力量,找到共同的行動力。[攝影者:曾富春]
圖左 :兩天紮實的防災士研習課程,五十位學員全數通過學科測驗。[攝影者:曾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