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蔬食廚房 分享美食的幸福時光

蔬食廚房 分享美食的幸福時光

E-mail 列印
2023年10月6日,棉蘭志工和棉蘭大愛臺團隊來到卡羅縣(Karo)甲文也市食物供給人們溫飽,人們所選擇的食物,不僅影響自身健康,更會影響周遭環境;廚房很有趣,熱氣騰騰的美味在這裡尋找,也是生活最寫意 的模樣。「蔬食廚房」邀請經驗豐富的志工來傳授技巧,讓家裡煙火氣不斷,愛家人更愛地球!

2023年10月18日,夜幕低垂,慈濟馬六甲分會的烹飪教室裡華燈初上,裊裊煙火升起,灶臺擺滿各種蔬食食材和油鹽醬醋,這裡即將有好幾位巧手廚師大顯身手,烹煮出熱氣騰騰、幸福指數滿滿的料理,眾多學員拿出筆記,滿心期待。

這裡是「蔬食廚房」,2023年10月起,一個月兩次,由經驗豐富的社區志工輪流傳授烹飪技巧,讓學習者都能夠烹調出適合宴客、家人都愛吃的蔬食料理。

◎主食材分析

首次登場的是蕭志永老師和團隊,在志工王鈺清(明鄉)、黃循糧(濟循)等人陪伴下,與眾分享三道料理,分別是以杏鮑菇為主食材的「三杯菇」、「奶油素干貝」,以及豆包化身成「甜酸素愉」。主廚蕭老師就像即將為家人準備豐盛料理一樣,邊示範教學邊話家常,對各種小竅門也一再叮嚀。

杏鮑菇和豆包皆是高蛋白質食材,杏鮑菇低脂、低卡,還擁有高纖維。臺灣一中醫師指出,一百克杏鮑菇的蛋白質含量相當於半顆雞蛋,而且料理方式多變,切片快炒燉煮或酥炸都很有滋味。

豆包由一格格方形豆漿爐出生,將豆皮取下來一層層折起,每一層都是滑順軟嫩,經層層疊起Q彈有勁,營養價值比豆漿高出了十至三十倍。此外,它也是料理中的百搭食材,各種煮法皆可。

教室裡十六位參與者當中,清一色女性,她們當中兩三位是全素者,更多是初接觸和學習準備蔬菜料理者,她們有年輕女性,也有小孫子陪伴過來的長者。

◎料理小竅門

主廚蕭老師擅長手工料理,來到慈濟接觸素食,五十歲左右開始茹素。他分享如何鼓勵更多人接觸蔬食料理,自己先鍛煉廚藝,得到家人認同,再藉由大眾對美味餐食的喜好,用心準備,邀請親朋好友到家用餐,不必加以言說,就能讓更多人感受蔬食的美味。

平時市場上、素食館,最常看見的其中一項素料就是素魚,它是經過機械加工的食品。蕭老師說,今天他們來做看看甜「酸素愉」。

他將豆包切成條狀,加入切段的金針菇以增加口感,及薑末增添香氣;將它們包裹在紫菜和腐皮裡,先清蒸再煎香,最後澆上以黃梨、甜椒、番茄醬、米醋、酸柑等調製成的酸甜醬,開胃又可口。在場學員試吃後驚喜表示,口中的素魚,比市場上的素魚更加柔軟好吃,也更具鮮味。蕭老師補充說,這是一道開胃菜,酸酸甜甜的,若再搭配一菜一湯,就是豐富一餐。

一株株的杏鮑菇可作兩道料理。首先去掉杏鮑菇的菌蓋、菌尾部,菌柄則切成圓柱狀,如干貝,再將每一表面輕劃切花、煎熟備用;將原本去掉的杏鮑菇尾部切末炒香,在香氣四溢中加入切碎的紅辣椒和西蘭花,最後加入奶油和調味料,小心鋪陳在之前煎香的杏鮑菇上,第二道料理「奶油素干貝」即完成。

第三道「三杯菇」料理則採用燜煮方式。將之前留著備用的菌蓋煎香,搭配天貝、紅棗、薑片、小玉蜀黍、紅辣椒等,加入醬油燜煮入味,最後加入麻油、九層塔等增添香氣再上桌。

◎煮心中所想

現今人們對美食的追求已經不僅在「好吃」而已,還要「吃得好,吃得健康」。有人說,透過烹飪,學習辨識、認識食物、練習探索自身對美味的掌握與料理技能,是不分性別的獨特人生品嚐之旅。

蕭老師在教煮過程也提到:「煮食是很直接表達個人心中所想的方法,不要一直看別人、遷就別人,只要依據自己的口味、煮出自己覺得好的料理就好。」

學員辜月英非常認同蕭老師所言,她說,在家她是掌廚人,先生孩子多給予最大程度配合。這次是先生提出為了健康著想,希望減少肉食,並傳給她「蔬食廚房」課程訊息,因此她是為了家人健康而來。

首次來到「蔬食廚房」,辜月英覺得「奶油干貝」這道料理很特別,其中將杏鮑菇剩餘的部分切末炒香,其感覺很像蒜米,醬汁也很入味,這樣的一道菜,她相信大人小孩都會喜歡吃。

辜月英分享:「對我而言,奶油干貝的步驟會比較簡單,而且我經常用杏鮑菇,做成沙煲豆腐,因為它的蛋白質營養成分比較高,今天學多一樣變化,一道簡單食材,可以變出不同煮法的兩道菜,即可以宴客,看起來又很好吃,讓我很期待下一堂課是什麼。」

◎簡易多變化

另一位學員吳牡丹近期才改變飲食習慣,選擇蔬食,只是一開始煮法比較單調,故多次來慈濟學習烹飪,希望能多方面學習。

她說,以當天的主食材為例,會用豆包來煮湯,杏鮑菇炒豆芽就是一道菜,卻再也想不出其他方法。今天她很驚喜發現,自己也可以動手做素魚!

「市場上的素魚是加工食品,口感較硬,但是今天吃到的素魚很軟,口味不重,很喜歡。」飲食上,她會盡量少用調味料和保持原食物,盡可能不選擇加工食品。如今學到了用豆包製作素魚的方法,即使手工程序較多,她還是願意嘗試,因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烹煮方式及調製口味,一切選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慈濟社教烹飪課程常客,以及各項素食教學的熟悉面孔梁氏瑩,當天也報名參加蔬食廚房。年輕的她,今年才開始改變飲食習慣。

她說,為了好好照顧自己,她希望學習容易準備又能兼顧營養的佳餚,而且可以馬上實踐在日常飲食中。今天主廚蕭老師傳授的三道料理,她驚喜地說:「原來素魚很容易製作,可以多變化、步驟很簡單,容易準備,又快速,實在太適合她這樣下班後,剩餘時間並不多的上班人士了!」

◎素食緩危機

如今有一種飲食方式,稱為「氣候素食」(Climatarian Diet),是人們為了拯救氣候變遷,盡量選用在地食材、減少食物浪費,並避免吃到生產時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的肉類製品。

有調查發現,亞洲國家的飲食漸漸西化,主食以肉類食物居多。然而,聯合國農糧組織曾經公布,食品生產所產出最大的碳排放量來自畜牧業,一家推廣「少肉食,減暖化」(Less Meat Less Heat)非營利組織的創辦人透露:「如果我們忽略肉類的影響性,只是一味地朝其他方向阻止氣候變遷,全球氣溫仍會持續上升。 」

也許,人們無法割捨愛吃肉的原因,其中在於肉類可以烹飪出各種味道和口感,刺激人類的味覺增加食欲,而且潛意識認為,吃肉可以獲取更高蛋白質,增添飽足感;然而,蔬食同樣可以滿足味蕾和營養。

為了減緩氣候變遷和大環境被破壞,愈來愈多提倡素食的個人和團體,透過各管道平臺,或以在線直播宣導,促使接納蔬食者日益增加。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下一堂課是10月25日,將由另一位志工陳妙鳳(慈撒)在蔬食廚房,傳授「宮保素雞丁」和「宮保麵線」的烹煮法,希望讓美食回歸家庭,更多人愛上廚房,為愛蔬食。

圖左 :擅長手工料理的蕭志永老師,在「蔬食廚房」與學員分享他的拿手好菜。[攝影者:饒于莉]
圖右 :色香味俱全的奶油素干貝,也可作為宴客佳餚。[攝影者:饒于莉]

圖左 :三杯菇料理食材豐富,燜煮入味也香氣逼人。[攝影者:羅秀娟]
圖右 :辜月英參加此次蔬食廚房學烹飪,希望家人吃得好,也吃得健康。[攝影者:饒于莉]

圖左 :吳牡丹(右)很驚喜可以學習製作素魚的技巧。[攝影者:饒于莉]
圖右 :年輕的梁氏瑩,喜歡簡單易準備及營養兼具的料理。[攝影者:饒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