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社教隨班志工 夜晚的習習和風

社教隨班志工 夜晚的習習和風

E-mail 列印
多年前她們知道慈濟團體,卻少了留下的理由。後因參與社教課程,她們成為隨班志工至今,有一位十年,另一位二十年。社教中心對她們而言,像個什麼樣的地方?持續多年原因?且聽她們娓娓道來。

慈濟社會教育推廣中 心(簡稱社教),讓民眾有二度回到學習殿堂的機會,除了快樂學習,更著重於人品教育與生活倫理涵養,促進社區家庭和諧,和樂平安。

◎十載隨班志工談

早年,臺灣社教團隊來馬關懷時,曾經分享隨班志工角色,她們說:「隨班志工不是書僮,也不是在處理瑣碎事,而是用最美的身教來影響他人。」

自2003年起,慈濟馬六甲分會成立「社會教育推廣中心」,入夜時刻,甫下班的學員身影匆匆,柔柔燈光下,總會看見有志工彎腰遞鞋袋,一聲關心和問候,如習習和風也像涓涓清流,讓人們首先靜下心來,感受到暖暖人情味。

來社教十載的隨班志工羅惠蘭(慮妍)提到:「這裡接待人們的方式很不同,聲色柔和,我喜歡這樣的場景,我們也要以這樣的形象來接待新學員,結交許多好朋友。」

二十載的隨班志工戴秋雲分析說:「茶道班氛圍很柔和,花道班和手語班氣氛很活潑,這三班師資多由慈濟志工組成,靜思語和美善故事隨時隨地都在分享……」

◎自動請纓當隨班

年輕時在佛學會軍鼓隊,擔任小鼓手的羅惠蘭,性格樂觀,語氣充滿活力,彷彿永遠不會累。1998年,先生帶她去看看慈濟馬六甲現場發放活動,她發現慈濟同樣是佛教團體,所做的慈善服務卻不像一般所想。尤其參訪後聆聽志工分享,她感覺這團體彷彿有很多東西可以學習,像環保、教育等,她告訴自己,有朝一日一定要參加。

然而這一念起,卻得經過長時間的醞釀。那一次參訪後,她的「心動」就此擱著,缺乏動力再前進。直到2010年入院動手術,對面床位就是慈濟人,一直和她分享和邀約她到慈濟,她告訴自己,時機到了,是時候再去慈濟了。

次年(2011年),她把四歲女兒送到慈濟大愛幼兒園;2013年,她陪伴女兒參加社教的兒童水墨畫課程,順便參加同一天的瑜伽課程。她還記得當時負責執教的老師是志工黃淑華(慈琚)。而那一梯次結束後,女兒沒有再繼續上水墨畫課程,她反而留了下來,自此和瑜伽結下不解之緣。

「白天在律師樓工作壓力大,想要尋找一個地方消耗和紓解,而且我喜歡運動類型的課程。」在社教她參加不同的瑜伽課程,也參加過易筋經,如今每星期一、二、三都可看見她身影,有時候是學員,有時候是班長,有時候是隨班志工。

記得第一次是因為晚間烹飪課程缺乏隨班志工,於是她在朋友,也是易筋經師資之一劉金英(慈謙)安排下,自告奮勇承擔此任務。當天晚上,要將齋堂一隅設計成烹飪教室,她和男眾志工一起將煤氣桶、鍋具餐盤等搬出來,印象最深就是搬搬擡擡!

◎發揮本色的所在

晚上到社教上課,她經常看見慈濟志工身穿多種制服,有時候是灰色上衣,有時候是藍色,還有西裝、旗袍、莊嚴的八正道,她很好奇,怎麼那麼多種制服?「因為想要了解慈濟,我就投入志工培訓……」她說起來很是有趣。

一路順暢的志工培訓過程,在2014年遇上伊波拉病毒肆虐,一群志工無法集體回臺受證,已經訂了機票的羅惠蘭和幾位志工到臺灣旅遊,到其中一所靜思堂參訪,因緣殊勝遇見證嚴上人行腳到該處。她笑說,當時被引領到上人面前,她們像小學生一樣驚慌失措,忘了跪拜!

參與慈濟,其中一項很特別的活動就是經藏演繹,羅惠蘭舉例2015年《法譬如水》經藏演繹,百多位、千多位的志工,許多都是叫不出名字的法親,卻可以一同站上舞臺發光發熱,這是鮮少及難得的經驗!那次過後,身邊法親一直鼓勵要把握因緣,於是只要有經藏演繹,幾乎都可看見她的身影。

雖然如此,她坦言最愛還是社教,倘若沒有社教,讓她發揮愛運動本色,她與慈濟的緣分可能會更淺或更短,無法長達十年之久。

而成為隨班志工,是搭建學員和老師之間的橋樑,如果有新學員遇到問題,她們可以指引,老師遇有突發狀況,她們可以及時協助安排和處理。除此之外,在旁學習,還可讓身子動一動,經常下課回家,換得一夜好眠!

◎我也做好事看看

「我參與過社教中心的茶道班、手語班、瑜伽班,還有易筋經,而且我做了茶道班隨班志工很多年……」志工戴秋雲(慮秋)是社教最早的學員之一,也是最早期的隨班志工。

她和社教相遇在2003年,與慈濟接觸卻是更早時候。還記得1999年,年輕的戴秋雲在馬六甲皇冠廣場,遇見慈濟人在為國際賑災義賣籌款,當時她被一幀幀講述慈善故事的文宣看板感動了,心想,大家在做好事,我也來貢獻一點力量吧!

於是填寫表格成為慈濟會員。當時大愛電視臺在本地並不普遍,為了傳揚美善清流節目,慈濟會所經常錄製大愛臺節目,供志工與會眾租借。她因為愛上《大愛劇場》,租借同時繳交善款,成為她經常來慈濟會所的主要動力。

但她對慈濟的接觸和了解僅限於此。直到2003年社教成立,當時配合政府對終身學習的呼籲,吸引不少媒體前來報導,有關社教最初開班的花道和茶道課程。戴秋雲從報章獲知,被茶道引發興趣,於是報名參加。

「沒想到學了一期課程,社教幹事何翠英(慈翠)找我當茶道課的隨班志工,我喜歡這裡的環境,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二人抱著「捨我取誰」及好奇想學習的心,承擔的棒子一接近二十年。

◎陪伴聆聽當隨班

茶道課隨班志工做了好多年,戴秋雲一直是最佳配角,哪裡的課程缺少人力,她隨時補位。大型活動如結業典禮、組團戶外聯誼等,她在幕後搬搬擡擡;需要往外招生,她拿著宣傳單就走出去,為了社教多方成就,是屬於默默耕耘,卻是不可缺的角色。看見留下的學員愈來愈多,她轉當瑜伽班志工。

為了傳遞美善,戴秋雲必須站在人前分享靜思語好話,或一則美善小故事。過程中人天交戰,但是團隊就是給予信任,讓她不斷嘗試,從失敗重新站起。二十年過去,她終於自信滿滿,不再戰戰兢兢。

隨班志工是課程很重要的軟實力。戴秋雲說,長期陪伴,學員熟悉了,也比較能敞開心胸。例如一次有學員向她吐露心事,她盡自己能力,與對方分享自己的經歷和化解困境的方法,臨離開看著對方有釋懷的感覺,她的心無比舒暢,但願自己的分享,能幫助對方度過難關!

此外,她也坦言,社教的氛圍是一種境教,是學員最大的吸引力,許多重來學習的人們都說,在工作上面對許多壓力,下班後來社教上課感覺很放鬆;即便戴秋雲也是如此,一星期一次來這裡和志工聊聊天,和學員說說話、培養感情,也是她轉移注意力、遠離煩惱的時刻。

◎平時所學用一朝

六年前,家人出事了,需要有人近身照顧。戴秋雲不忍增添八十多歲老母親負擔,只請她幫忙小部分,自己則每隔一天驅車回娘家,承擔起其他的照料。她感恩先生寬容,讓她週末日可以全心照顧,多年來為家人節省不少費用。

談起對家人的疼惜、一度停頓哽咽的她,坦言若無慈濟法親和證嚴上人的佛法支持,她可能未必是今天的自己。

因參與茶道課程,她進一步認識了最喜歡的慈濟環保活動,很契合她從小節省的習慣。付出過程中,動動身子、渾身大汗,同時也揮灑掉擾人的煩惱,她很喜歡!

持續參與社區其他活動,2015年從上人手中接過委員證。她最愛觀賞《人間菩提》和《大愛劇場》,認為上人開示每每都講中她心事,而真實人生故事就好像發生在身邊的人與事一樣。此外,她在手語班所學的技巧,後來也貢獻在慈濟經藏演繹活動中,易筋經所學則用於日常保健。

點滴的用功並沒有白費,當無常發生時,她也許能夠不予理會;但是上人的話徘徊在腦海:「我們做慈善訪視,連苦難的外人都去關心了,自己家人發生事情,我們豈能不關心、不理會?」讓她毅然放下,照顧自家人。

一句話讓她實踐,二十年功夫用在一朝,甚至更長時間,她再度哽咽,笑中帶淚說:「我常常跟家人說,幸好有慈濟,你要謝謝我的師父,是我的師父教會了我,才有今天無怨無悔的我……」

慈濟社教二十年,感恩有社教福田,讓有興趣者參與和耕耘心地。曾經忙碌起來,幾乎天天晚上要往社教報到的羅惠蘭,深刻體會前方拓荒者的不易,誠懇希望社教能讓更多生活忙碌的人,心情得到解壓,為人生開拓更多潛能!

曾經有學員因為受社教環境和隨班志工的軟實力所吸引,成為社教課程師資,還帶著孩子參與親子班活動。感恩人生半百,依舊過得充實,就像青菜配白飯的日子,增加了酸甜苦辣等多重滋味,很精彩。

從學員到隨班志工,再成為慈濟受證志工,戴秋雲露出小小酒窩說,慈濟社教是一塊大福田,二十年來承擔的心依然不變,而且隨班多年,處處可見熟悉的臉孔,和她一樣成為慈濟志工,投入慈濟各項志業,或是一樣成為隨班志工。她相信這股愛的循環,會持續下去,人人會在善與愛的環境中得到更多啟發。

圖左 :2003年10月18日,社教中心於慈濟馬六甲分會成立。[攝影者:不詳]
圖右 :瑜伽課是羅惠蘭的最愛,一連幾天不同課程,她可以是學員、班長、也是隨班志工。[攝影者:饒于莉]

圖左 :從社教投入做志工,羅惠蘭(中)參與經藏演繹從不缺席。[攝影者:李經志]
圖右 :從學員開始加入,戴秋雲(灰衣者)在茶道班當志工,也是最早期的隨班志工之一。[攝影者:楊秀麗]

圖左 :隨班志工是搭建學員與老師之間的橋樑,除此之外,為了傳遞美善,戴秋雲(左一)必須站在人前分享靜思語好話,或一則美善小故事。[攝影者:不詳]
圖右 :戴秋雲將從慈濟所學的照護理念,回頭實踐在自己和家人身上,以平和心面對挑戰。[攝影者:楊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