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雲林 斗六慈濟醫院志工在院成長教育訓練

斗六慈濟醫院志工在院成長教育訓練

E-mail 列印
斗六慈濟醫院每年有兩次的醫療志工成長教育訓練,由於為了再擴增設備、更提升服務品質,五樓內部正施工中,因此11月23日研習地點,移到雲林聯絡處。院長簡瑞騰特地率領團隊來跟志工說明整修原因、志工教育訓練的 重要性,並致上感恩。

課程除有「生命末期與器官捐贈」,還有「失智照顧者的自我調整」。這些知識,可說與每一人都息息相關,也可能有切身的關聯;所以,吸引雲林區二百三十二位醫療志工踴躍報名參與。

有關失智的問題,依據臺灣失智症協會的臺灣失智症盛行率及人口數調查,也就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約每十三人即有一位失智者;而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五人即有一位失智者......

◎照顧失智長者的方法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講師顏淑英唱著經典閩南語歌開場,全場志工也在輕鬆的氛圍吸取照顧失智者的方法。讓志工李玉如印象深刻的是從失智病患身上找到他最熟悉、擅長的事情,讓他做這件事,他可以集中焦點然後更專注。就如顏淑英的公公是農藝系畢業,就導入農產品在話題中。

再來是喜樂心,這是一種良藥,透過歌唱方式,勾起顏淑英她公公對老歌的回憶,藉由唱歌方式,全家的氛圍變得很好。

而且失智患者是一種恩典、是祝福,在顏淑英的公公還沒有生病之前,他們全家聚在一起相處時間比較短;之後,全家的凝聚力都在公公的身上,全家的互動比以前更多,所以顏淑英以感恩的心覺得這也是一種祝福。

「早發現,及早治療。」李玉如的媽媽是輕微的失智症患者,到大林慈濟醫院給曹汶龍主任看後,吃藥很快的就控制住,現在的狀況跟正常人一樣,心存感恩,所以更重視失智的課題。

「聽了講師顏淑英親身經歷照顧失智公公的生動分享,如在黑暗中看到曙光般,更懂得如何照顧自己輕度失智的母親,也能分享給需要的病患家屬,是很棒的課程。」李玉如說。

◎提升醫療志工的認知

有次,李玉如在大林慈院當志工,看見一對母女在互動,感覺這位媽媽有一些症狀類似大愛臺八點檔《你好,我是誰》電視劇裡的患者症狀,所以建議家屬需要帶去給曹主任診斷。

後來證實這位媽媽是血管型失智症,李玉如說他們全家驚恐萬分,不知如何是好。李玉如覺得講師的分享太精彩,也將精彩內容錄音給患者的女兒。

「彩芳你一定要仔細聽,有經驗者分享與失智者的互動方法,這對媽媽幫助會很大哦!」希望幫助患者全家不恐慌的李玉如感恩設計課程的團隊及講師分享,讓志工有機會進修,得到知識後,可以跟更多人分享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而得到適度解惑。

◎全家人一起學習照顧

志工柳蕙蓉說:「今天聽著顏淑英師姊有關失智的課程,在笑中有淚,感同身受中,當下我專心的吸取我需要的經驗。」

柳蕙蓉算一算,婆婆已失智八、九年,因是四代同堂,婆婆一直是很有福報的人,「感恩我兒子、女兒及全家用愛陪伴,還有外勞照顧,這些年我們努力跟婆婆玩,用心、用愛陪伴,讓她保持愉快心情,所以維持中度失智。」

未來,全家會一起學習,喚起婆婆的記憶,找婆婆有興趣的事情讓她做,讓她退化的程度不要那麼快,「以後不管她還記不記得我們,最重要是我們有這分愛,在婆婆的記憶中至少是很美好的。」

罹患失智症後,患者平均壽命為七至十年,若有效控制,壽命將可延長到十年以上;柳蕙蓉全家一起努力,只希望能延長婆婆的壽命。

講師顏淑英是大林慈院整形外科許宏達醫師的太太,她分享不只是對失智照顧者,也會有面對需要照顧的人,而遇到的問題每個人表現的狀況都不太一樣。要做了,才知道這條路通不通?知道不通時,要改變,永遠不要試圖去改變長輩,要先改變自己,然後邊做邊調整。

◎長輩需要家人的陪伴

賴玟璇聽了課程有很大的感觸,她的婆婆在八十五歲時跌倒住院,因婆婆是糖尿病患者,傷口癒合很慢。以前,臺灣的健保給付住院一個月後,就不能再住院。(健保署已於2020年2月6日刪除該項指標)

因為婆婆的傷口尚未痊癒,家人把她送到安養中心照護。一個禮拜後,再去看婆婆,她竟然不認得家人。賴玟璇覺得:「不能讓長輩過著沒有家人陪伴的生活。」

盡量做到迎合婆婆的意思,她八十六歲時就接回家細心照顧。在當下讓婆婆知道在家人的陪伴下,她可以安心。最終,她的婆婆活到九十六歲往生。

◎破除迷思簽器官捐贈

「生命末期與器官捐贈」講師余靜容表示,器官捐贈只要個人有意願,器官功能夠好,可以簽署器官捐贈;而有癌症,是可以捐眼角膜。器官捐贈要符合生命末期,心臟停止就可以做捐贈。

生命末期,願大家能當生命的主人,可以預定安寧的醫療照顧意願,做醫療的決定,把自己的想法跟家人溝通,簽署註記在健保IC卡裡,讓自己為自己做決定。

志工鄭素蓮引述之前小嬸對她勸說的過程:「嫂嫂我們要簽器捐卡,讓有用的器官繼續發揮功能,像我爸爸被救回來了,但似植物人般受盡苦楚,家人的心累、更不捨。」小嬸的父親跌倒,就躺在床上無法表達,一直到往生。

已持有「器捐卡」、也簽過「預立醫療決定書」的鄭素蓮,這次聽講師解說後,更鼓勵大家要簽,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不用別人來做決定,她覺得這措施很適合這時代的每一位。

◎無用的大體化為有用

志工陳瓊蘭的弟弟往生前,已簽器官捐贈,但後來因有腫瘤無法捐器官。「因幫忙照顧我弟弟的志工鼓勵,弟弟有了無私的大愛精神同意捐大體,也影響我器官捐贈的念頭,這是大愛的延續。」陳瓊蘭鼓勵大家簽署器捐,註記在健保卡上。

一般人,會擔心、害怕器捐,但是有聽證嚴上人的法,心會更堅定要幫助需要的人,身體只不過是短暫使用,走了還可繼續發揮良能。參加教育訓練增加醫療志工的知識,有足夠的能力去服務患者與其家屬,讓他們到慈院就診更安心。

◎軟硬體兼顧全面提升

上人說慈院不是以營利為目的,醫院是以「愛心救人為目的」。任職斗六慈院院長將屆滿五年的簡瑞騰:「感恩志工們對慈院的疼愛與幫忙,讓斗六慈院更進步,能服務更多在地的鄉親。」

斗六慈院的運作,有硬體和軟體。簡院長表示硬體如醫療大樓,醫療設施要跟上時代就要設備升級;軟體是醫護人員及全院工作人員素質要提升,更具特色是有來自各階層的慈濟志工,志工的成長就需要專業的講師來授課。

簡院長更希望斗六慈院的軟硬體都能吸引全臺各地的患者;醫療水準夠,加上志工有愛心、親切服務,他相信可讓患者能得到很好的醫療感受。課程最後,簡瑞騰院長高喊:「共善共行」。志工齊聲高喊:「我願意!」

圖左 :斗六慈院增加設備也增加人力,簡瑞騰院長很高興介紹得力的新助手,院長室高專兼行政管理室主任陳鈞博 (左)與志工認識。[攝影者:張萬]
圖右 :上課後,鄭素蓮更加了解「預立醫療」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不用別人來做決定,很適合現今這時代。[攝影者:張萬]

圖左 :司儀柳蕙蓉串場之時,分享婆婆已失智八、九年;自己及家人都一直努力學習照顧的方法。[攝影者:張萬]
圖右 :講師顏淑英以醫護專業、自身的經歷,分享「失智照顧者的自我調整」。[攝影者:張萬]

圖左 :志工陳瓊蘭秀出自己「器官捐贈卡」鼓勵大家踴躍簽署,這也是大愛的精神。[攝影者:李彥賢]
圖右 :志工李玉如更懂得如何照顧自己輕度失智的母親,也能分享給需要的病患家屬。[攝影者:黃淑媖]

圖左 :「生命末期與器官捐贈」課程中,講師余靜容以她與阿媽互動的故事融入課程做分享。[攝影者:黃淑媖]
圖右 :對於長輩的照顧,志工賴玟璇(右一)說:「不能讓長輩過著沒有家人陪伴的生活。」[攝影者:黃淑媖]
圖左 :已有骨捐建檔,簽器官捐贈、大體捐贈的潘季湘(右一)響應上人的話「化無用為有用」,可讓有需要的病患延續生命。[攝影者:黃淑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