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香積傳授靜思家風 黑珍珠鏡頭學習

香積傳授靜思家風 黑珍珠鏡頭學習

E-mail 列印
為迎接「2023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三梯在花蓮靜思堂的到來,香積團隊由臺中潭子區的陳麗敏、鄭瑞堃志工,帶領四十二位志工一起承擔。

陳麗敏承擔過花蓮營隊的生活、寮房窗口多次,第一次承擔 香積的窗口,不過大型營隊變化球多,用餐時間也時有修正。陳麗敏期勉夥伴們:「每年上人都來臺中為我們授證,海外學員得飛越千山萬水來見上人,有的為了機票錢要打工兩年,才能存夠錢,得體的西裝來自惜福,如此的艱困,相對於我們遇到變化球,不管多急、多快,就要縮小自己。」她也感恩寮房組志工,每天都過來支援。

這次營隊重在傳承與陪伴,每個人手力不一,壓擠洗碗精的用量也不易控制,黃壁麗傳承好方法:「將洗碗精稀釋裝盆,一匙一匙地舀給學員清洗碗筷,讓動線迅速。」

鄭瑞堃承擔過營隊生活茶水、寮房的窗口,這次是第一次承擔香積。他表示:「香積考驗著人性,悶、熱、急、忙,有時一些小小的習性就會顯露出來,因此隨時要觀照自己的心性,做任何事謹慎盡力。」

用膳後,香積志工戴著特別的手套,清洗公用碗盤,手套是精舍師父廢物利用的智慧,將做僧衣剩餘的邊角布、壞掉的洗衣袋紗網,再縫上小塊菜瓜布。精舍師父在生活當中,處處克勤克儉,物盡其用,在營隊也以身行引領志工,力行「靜思家風」。志工黃秋玉使用後,嘖嘖稱奇:「好特別!手套真好用。」

◎體驗克難生活 「鹹豆腐」說法

克勤克儉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早期精舍克難「鹹豆腐」的生活,一塊鹹豆腐配飯,可以吃好幾餐。

「鹹豆腐」代表的意涵,是讓海外家人細細咀嚼,從中感受慈濟草創時期,了解上人走過的艱難歲月。一塊四四方方的豆腐,切成薄片,再用鹽巴水醃漬得非常鹹,精舍師父們早期的生活,一小塊可吃一個月。

在香積團隊,就讀慈濟科技大學莫三比克的譚安杰(Agostinho Augusto Tila)同學,手持錄影機穩穩錄下志工將豆腐放入鹽水的畫面,旁邊的李若娜(Estella Mutonhori)來自辛巴威,相機對準每一個瞬間,留下永恆的照片。

◎鏡頭說故事 境教感受傳法

花蓮人文真善美志工啟動海外學子的培力計畫,為海外慈濟人培育人文真善美志工,未來回到當地,就能留下慈濟歷史。課堂上說再多,不如實作,今年(2023)五月起,浴佛大典、海外營隊、慈青營隊都有他們學習的身影。

宗教處海外事務室的王淑芬分享一路陪伴的養成,慈濟語彙、宗教用語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香積」、「大寮」、「齋堂」、「學佛行儀」、「四威儀演練」」是什麼?不如親身至現場一點一點學習。

錄影不能只拍畫面,需要採訪,有文字有畫面。譚安杰說:「採訪除了想要怎麼問,腦袋還要翻譯成中文,這真的很困難,如果用自己的母語,比較容易。」他在莫三比克看到很多愛的故事,但因沒人又沒經驗,無法即時拍、錄、訪出好的作品。譚安杰希望明年回到自己的國家,即能上線為社區記錄美善故事,上大愛臺播出,是他最大的願望。

◎角色轉換 境教學習更深入

莫三比克與辛巴威兩國國土相鄰,挽起高高捲髮的李若娜來自辛巴威,她說:「我與安杰有個約定,回到家鄉擔起人文真善美,看誰做的新聞比較多,我們要PK高下。」

他們記錄「鹹豆腐」的過程,中區真善美志工及時記錄他們的身影。譚安杰藉機請教,除了語言障礙外,受訪者若欲罷不能,不知道如何結束?」錄影志工曾富春即時傳授經驗,「畫圈圈」。

學習也必須轉換角色,學習多、感受就會深。譚安杰架起曾富春的錄影機採訪香積志工邱淑姿,請她說明鹹豆腐製作過程及在慈濟史的重要性。李若娜聽了,感動地說:「鹹豆腐、師公飯簡單的吃食,讓我想起在家鄉,慈濟也是以簡單的粗食,供應當地需要的人,獲得滿滿的愛。」

採訪邱淑姿後,譚安杰接受中區志工採訪,他說:「第一次面對鏡頭,成為受訪著,感到很害羞,答話會停頓,是很特別的體驗。」

曾富春分享錄影時耳麥監聽的重要性,「有監聽,才能立刻知道收音是否清楚,不然事後發現不能用,就白忙一場。」降低現場環境音,無線藍芽是得力的好幫手。察覺到譚安杰錄一錄,就刪除舊有的記憶體影片,原來是容量不足,曾富春現場即將有大容量的記憶體及無線藍芽,贈送譚安杰,結一分法親情。

人與人之間的愛,來至美與善的分享,海外學子透過多元學習,參與動態課程,藉由融入社區運作,學習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境教,譚安杰、李若娜期待學成回國後,能在當地推動慈濟會務,傳遞美善,造福鄉親。

圖左 :一塊豆腐分切成薄片,再用鹽巴水醃漬,醃得非常鹹,一小塊可以配一碗飯,省著吃可供精舍師父們吃一個月。這是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草創時期,師父們所過清苦日子的情形。[攝影者:陳麗雪]
圖右 :香積志工戴著精舍師父惜福的智慧,廢物利用,將做僧衣剩餘的邊角布、壞掉的洗衣袋紗網,再縫上小塊菜瓜布給志工洗公碗,清潔容易又護手。[攝影者:潘常光]

圖左 :陳麗敏(中)期勉夥伴們:「海外學員飛越千山萬水回來見上人,有的為了機票錢須打工兩年,如此的艱困,相對我們遇到變化球,不管多急、多快,就要縮小自己。」[攝影者:劉松島]
圖右 :洗碗精稀釋裝桶,請志工一匙一匙舀給學員洗碗筷,動線加快,節約洗劑。[攝影者:潘常光]

圖左 :來自辛巴威的李若娜(左)在宗教處海外事務室的王淑芬(右)引導下,她說,「我與譚安杰有個約定,回到家鄉擔起人文真善美,看誰做的新聞比較多,我們要PK高下。」[攝影者:陳麗雪]
圖右 :李若娜錄製鹹豆腐時,感動地說:「鹹豆腐、師公飯簡單的吃食,讓我想起在家鄉,慈濟也是以簡單的粗食,供應當地需要的人,獲得滿滿的愛。」[攝影者:陳麗雪]

圖左 :中區錄影志工曾富春(左)對莫三比克譚安杰分享錄影時,耳麥監聽的重要性,「有監聽,才能立刻知道收音是否清楚,不然事後發現不能用,就白忙一場。」[攝影者:陳麗雪]
圖右 :譚安杰(左一)接受中區志工的錄影採訪,他說:「第一次面對鏡頭,成為受訪者,感到很害羞,答話會停頓,不過是很特別的體驗。[攝影者:陳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