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我已經決定永不回頭

E-mail 列印
「感恩大家千里迢迢回到心靈的故鄉,我們的相遇都是有一定的緣分,有可能從二千五百年前或更久、更久之前,累生、累世、累劫的緣分,所以我們今天回到了這裡。」

11月30日至12月4日,為期五天,在花蓮靜思 堂舉行第三梯次「2023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12月1日進入第二天課程,靜思精舍德瑋師父以「靜思家風」為題,與講經堂裡來自中南美洲、加拿大、歐洲、亞洲和大洋洲共十九個國家地區,近四百位學員與隊輔分享。

◎勇於承擔

2003年,德瑋師父跟大家一樣,也是坐在臺下,也是即將受證為委員。他決定了人生的目標,「回到靜思精舍尋根見到上人,發願要遵循靜思法脈的精神宗旨,要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他這麼告訴自己。

受證後的德瑋師父很努力接勤務,可是有一天,有一位志工打電話給他說,「生活組少一個人,可以來協助嗎?」他想一想,跟志工說「沒有空」。事後卻產生非常不安的感覺——我挑工作,我不踏實。因此,德瑋師父深刻地檢討自己,「明明有時間做,為什麼說不?」他驚覺行動與上人的精神理念相違背。從此,他告訴自己「要勇於承擔,樂於配合。」

德瑋師父說了他受證後的心路歷程後,話鋒一轉,問臺下的學員,「服膺上人『為佛教,為眾生』之志節,信受奉行,謹守威儀,聞法定心斷煩惱習氣,誓願終身力行菩薩道。大家要不要守規矩?要不要發願?」

學員鏗鏘有力回答:「要!」

慈濟世界是日不落的世界,德瑋師父欣慰地說,「海外的師兄、師姊們,唯有你們堅守當地,才能夠讓社會真正得到祥和。記得上人說過,『我們只有感恩的本分,沒有埋怨的權利,因為你們是自己發心來這個道場。』」

德瑋師父說,來到慈濟團體,大家要有感恩心,每一個人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會地位,但是只要到慈濟都是一樣的。不管有多少人歸來,靜思就是要承擔。上人講過,慈濟法脈,靜思家風,叫做「四克人生——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過去是如此,現在是如此,未來也是如此。

◎靜思家風

只要進到慈濟大家庭,都要遵守靜思家風,不可不知道三件事:第一件是克難草創,第二件是自力更生,第三是作志業後盾。精舍師父們落實自力更生,讓靜思精舍成為天下慈濟人的大家庭。

「第一代的弟子要徹底犧牲,要吃人家不能吃的苦,忍人家所不能忍的忍。『如來家業』雖然只是很簡單的幾個字,但對上人來說,就是挑起天下眾生的擔子。」德瑋師父說,靜思是家,是慈濟人心靈的家,也是心靈的道場。有家才有門,有靜思才能建立宗門,有靜思法脈才能開啟慈濟宗門。

靜思家風,很重要的叫做無求、無欲、無貪。心不受名利的期盼,沒有人我,沒有得失的煩惱,就能心無掛礙,艱辛地往目標前進。德瑋師父強調,盤點生命,就是盤點自己的人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人能弘法,非法弘人,佛法廣傳於世,能救拔眾生苦難。

上人期待清修士雖是在家身分,但其品格能達僧格,身在俗,心出家,得到社會認可,專心投入社會,奉獻人群。德瑋師父說,歷經多年的自我考驗,堅定志願,從此不只是慈濟大家庭的一員,更是靜思精舍的一員,以清修入道的精神,積極入人群傳法。

「我已經決定永不回頭。」德瑋師父從發心立願的那一刻,開始改變了自己未來的人生路。「只給自己一張單程車票,這一張票就是直達上人要我們去找的方向,因此我永不回頭,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信念。所以因緣也很奇妙,我父親就在一個非常特別的狀態下,答應我出家了。」

◎心靈道場

上人於1961年在火車站看到一本雜誌,寫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進入靜思境界,悟宇宙真理而成佛。他有好幾次提到「靜思」二字,就想換名字。「靜思」是以冷静、清淨之心,思考生命之來源,人生之方向,宇宙之真理。德瑋師父期待每一個接觸到「靜思」的人,皆能成為生命中的里程碑,人生的轉捩點。

靜思萬法的源頭是佛陀的教法,上人以悲天憫人之宗教家胸懷,服膺上印下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將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

德瑋師父說,靜思法脈的精神,是慈濟宗門的法水源頭。法脈穩固,才能開啟宗門。家風是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是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是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是燦爛文化所孕育的優良傳統。

德瑋師父又說,慈濟世界有很多不同宗教的人融合在一起,為共同的理想,人生的宗旨、目標而努力。德瑋師父邀請學員齊心發願:一、願人心淨化,除垢惱,恰似香潔心蓮遍地生。二、願社會祥和,息紛爭,合心攜手邁向福慧門。三、願遠離兵厄,去瞋恨,天下無災無難皆安穩。

◎宗門法脈

聽完德瑋師父「靜思家風」這一堂課,澳洲學員楊佩蓉展露自在的笑容說:「我響往精舍生活,可以在人群付出。師父說,跟隨上人『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這是日常生活的準則。我覺得不管怎麼樣,就是提醒自己要做到。」

德瑋師父不斷提醒,每個人,「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是不是有做到上人的法?是不是有跟隨上人的腳步?」楊佩蓉內心開始在省思。

楊佩蓉以前覺得「這個不行,那個不會」,有點膽怯。記得澳洲前執行長紀雅瑩曾經說:「上人讓我承擔澳洲負責人,我說不會,上人就講了一句,『妳不會,我教妳。』」所以聽她分享後,楊佩蓉說:「社區有任何活動,我不敢說『不能出勤!』」她受證後,一定要承擔,一定要去做;由做中學習,學習後才會做,不要害怕,勇於承擔。

遠嫁英國的莊雅婷,是臺灣桃園人,大學畢業後再度至日本的大學就讀,選修3D繪圖。因緣際會加入慈濟青年社團,開啟靜思人文聞法、傳法之路。

「我已經決定永不回頭。」德瑋師父說的這句話,讓她內心充滿感動,想起為何會成為慈濟人的轉淚點。她從一開始接觸慈濟日本分會到現在,都在人文真善美承擔勤務。

偶然在日本人文真善美的菩薩招生影片中,看見自己的身影後,才想起自己編輯月刊居然有十年了,這十年不曾想過要成為慈濟人,只想著要用自己的所學多付出。原本不參加培訓,就一次因緣,看到影片裡的自己,內心體悟,感觸甚深,更加堅定要成為慈濟人,生生世世行菩薩道。

「靜思」是慈濟人心靈的家,也是心靈的道場,有家才有門,有靜思才能立宗門。慈濟精神來自靜思,這就是一條法脈。

圖左 :「我已經決定永不回頭。」德瑋師父說的這句話,讓莊雅婷(右一)內心充滿感動,更加堅定受證成為慈濟人,要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攝影者:楊凱誠]
圖右 :來自澳洲的學員楊佩蓉她響往精舍生活,可以在人群付出。師父說,跟隨上人「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這是日常生活的準則。她覺得不管怎麼樣,就是提醒自己要做到。[攝影者:章麗玉]

圖左 :德瑋師父分享,靜思法脈的精神,是慈濟宗門的法水源頭;法脈穩固,才能開啟宗門。[攝影者:楊凱誠]
圖右 :在講經堂內,學員專注聆聽德瑋師父講述「靜思家風」。[攝影者:楊凱誠]
圖左 :「我已經決定永不回頭。」德瑋師父期盼,只要接觸到靜思的人,都能夠成為生命中的程碑跟人生的轉變。[攝影者:楊凱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