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嘉義 體驗資源回收 提升美善環境教育

體驗資源回收 提升美善環境教育

E-mail 列印
嘉義市興華中學校車載著九十五名學生,2023年12月4日上午八點陸續抵達慈濟嘉義園區環保教育站,學子們校外學習環保環境教育,要親手做資源回收分類。

活潑有活力的同學們,進入園區後迅速的在廣場前整隊, 並和環保志工們相互問候;即刻保握時間,在志工的帶領下分組走入各分類站別,啟動資源回收分類。

各站由環保志工實務講解分類的要領,首站總分類區由志工劉麗環解說實作要領:「請同學們先戴好手套、口罩,保護好自己。」劉麗環以環保十指口訣「瓶、瓶、罐、罐、紙、電、1、3、5、7」的要領來教同學們分類。同學們快速地在五花八門的回收種類中,將寶特瓶、紙類、鐵罐、鋁罐等,分別整理歸類籃子內。

◎環保善循環 利已又助人

志工將袋中未分類的回收物倒出,同學們雙手並用,分類到各籃中。國二生劉辰宇很熟練地將各類回收物準確投入籃中:「這是雞精盒,哇,裏面有玻璃罐,要分出玻璃、蓋子是鐵蓋、外盒手提把是塑膠,都要分類出來。」原來他常跟著媽媽做回收:「我來園區有五次,假日也會跟媽媽去載回收來環保站。」很歡喜地和大家分享他的回收心得。

寶特瓶分類,先將寶特瓶的瓶蓋打開,再用切割刀將瓶蓋、瓶環切割;實作中一回生兩回熟,同學很快的完成分類。打開瓶蓋也要將瓶內有水、有茶包、有雜物都要清理倒出。張捷盛同學聞到一股臭味:「哇,瓶子內有東西、有臭味;瓶內還有水,好浪費喔。」看到這麼多的瓶瓶罐罐,張捷盛覺得,還是要少用,自己隨身帶水杯,少喝飲料也比較健康。

「真的,平時瓶裝水盡量不要喝,自己帶在家煮過的開水,省錢又健康。」志工黃立美也機會教育:「已經被使用的寶特瓶,我們就要回收分類,利用科技可以再製造出毛毯、衣服、桌子、椅子、折疊床、防穿刺鞋墊等等。」

「一條毛毯用七十八支寶特瓶作成,在國內外幫助到許多受戰亂、地震、海嘯災民度過寒冷的夜晚。」黃立美提醒,大家都養成環保又健康觀念,就是善循環,利已又助人。

◎塑膠氾濫 必須面對問題

塑膠袋分類區志工黃麗琴拿起塑膠袋搓一搓、揉一揉請同學們聽一聽聲音:「這種透明搓起來有沙沙聲的叫PP,大部分是裝衣服的包裝袋,要把袋上的標籤剪掉。」

接著黃麗琴拿起另一種塑膠袋:「用手拉一拉有延展性,沒有沙沙聲,是PE,它有透明和白色的,還有印字的花袋,都要分開回收。」

王琉鉦同學將發出沙沙聲的PP袋,展開找出標籤,給旁邊有剪刀的同學劉凱云剪去標籤後,投入PP袋的收集袋內。不一會兒工夫,同學們就分類出比人高的一大袋回收塑膠袋。

黃麗琴和同學們機會教育:「地球幾乎被塑膠覆蓋了,是人人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們應從源頭減量,外出自備購物袋、盒子,不要使用一次性製品,一起來愛護環境。」

興華中學訓育組長洪士瑛老師認為:「同學們來慈濟環保站實作分類,可以讓孩子們更懂得環保回收分類要如何做,回到家也能落實回收分類。志工給孩子們機會教育,相信這些都是善的、正向的教育影響力。」

環保回收將垃圾化為黃金,不只環境善的循環,更能利用科技研發與設計創造物質的新生命。希望藉由學子們的分類實作,懂得惜福愛物且帶動家家戶戶環保深耕。不要忽視每個人都可以改變世界,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產品,珍惜地球資源,提升美善環境。

圖左 :嘉義市興華中學校車載著九十五名學生,陸續抵達慈濟嘉義園區環保教育站,校外學習環保環境教育,要親手做資源回收分類。[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劉辰宇(左)說:「我來園區有五次,假日也會跟媽媽去載回收來環保站。」[攝影者:王翠雲]

圖左 :張捷盛同學說:「看到這麼多回收的瓶瓶罐罐,還是要少用,自備帶水杯,少喝飲料也比較健康。」[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志工黃立美(右二):「回收的寶特瓶,利用科技可以再製造出毛毯、衣服、桌子、椅子、折疊床、防穿刺鞋墊等等。」[攝影者:王翠雲]

圖左 :王琉鉦同學(中)將發出沙沙聲的PP袋,ㄧ團團、ㄧ個個展開來找出標籤,給旁邊的同學撿去標籤後,投入PP袋的收集袋內。[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志工黃麗琴:「我們應從源頭減量;外出要自備購物袋、盒子,不要再用一次性塑膠製品,一起來愛護環境。」[攝影者:王翠雲]

圖左 :以環保十指口訣,先把紙張、紙箱、包裝盒分類出來,就很容易分類。[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志工劉麗環指導寶特瓶分類實作要領。[攝影者:王翠雲]
圖左 :希望藉由學子們的分類實作,帶動家家戶戶環保深耕。[攝影者:王翠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