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窮子歸來 感念慈濟扶助三代同精進

窮子歸來 感念慈濟扶助三代同精進

E-mail 列印
圓圓的臉形,爽朗的笑容,是賴曉梅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十六歲那一年的冬天,她在靜思精舍喝了一杯柳丁汁,酸酸甜甜的美好滋味,至今難忘。

「二十多年了,我銘記著慈濟曾經扶助的這分恩情,自己持續投竹筒,也讓女 兒每天投竹筒,啟發她的善念。」在新加坡醫院任職的護理師賴曉梅和女兒分別住在不同的國家。

◎感念慈濟扶助 母女持續投竹筒

2001年,十六歲的賴曉梅是馬來西亞馬六甲慈濟慈少班的學員,受到當年時任慈濟馬六甲執行長劉濟雨的贊助,到臺灣參加「慈少人文營」的活動。年少的她,知道精舍師父都不受供養並濟助苦難人,是一個慈悲行善的團體,期許自己長大後,也能行善助人。

勤快的父親在工作時意外受傷,無法繼續工作,使得原本就窘迫的家境雪上加霜。慈濟志工得知她的家中遭遇困難,給予生活補助,並長期關懷她的父母。當時還在求學的她,因為有了慈濟的幫助,才能安心地繼續讀書,並成為護理師。

這次回來參加2023年第三梯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賴曉梅說:「二十多年了,我銘記著慈濟曾經扶助的這分恩情,自己持續投竹筒,也讓女兒每天投,啟發她的善念。」

結婚後的她,有了家庭和女兒,為了感念慈濟的恩情,將女兒的名字取為「念慈」,就是感念慈濟當年的扶助。2015年,女兒三歲的時候,她成為單親媽媽,必須將女兒託給母親照顧,離開馬六甲的家去吉隆坡的醫院就職。她告訴女兒:「妳每天投一個硬幣在竹筒裡,媽媽就每天都在妳身邊。」她將不捨的心情化為對女兒的祝福。

2018年,父親的身體每況愈下,必須截肢保命,常有精神恍惚的現象。當時已經在新加坡醫院任職的賴曉梅,心中牽掛不已,但是她因須一肩扛起家中生計,無法隨意請假回家照顧父親。在無助之下,聯繫以前關懷她家的馬六甲慈濟分會志工黃愛春,央請慈濟人能就近照顧父親。

黃愛春除了陪伴腳部受傷的父親到醫院就診,也把父親和母親帶到環保站做環保,更鼓勵賴曉梅在新加坡加入慈濟志工的行列。

◎做環保不只「撿」 更要「減」

「我要回來當慈濟志工,不要只當繳功德款的會員。」賴曉梅對著剛認識的慈濟志工林志華說。2019年,新加坡的歲末祝福活動上,她請求林志華接引,成為見習志工。

在醫院上班,賴曉梅除了秉持白衣大士的慈悲精神服務病患,也改掉急躁的個性,和同事們和睦相處。同事們訝異於她的改變,更認同慈濟的教化,在她須去上培訓課程或參加慈濟活動時,都樂意和她交換值班的時段。

為了能多做一些慈濟事,賴曉梅經常選擇晚班或大夜班的工作時段,這樣下班後就可以投入環保回收的行列,或在環保教育站與慈濟人文青年中心值班,與人分享愛護地球的重要性。

今年五月,她參加一場淨灘活動,體悟到隨手丟棄的垃圾,對海洋生物和環境造成的汙染傷害是相當深遠的。沿著美麗的沙灘,她和同行的志工一邊撿拾垃圾和許多塑料,一邊想著誤食塑料的海龜、鯨魚和許多魚兒的掙扎。為何這些陸地上的垃圾會漂流到海洋上呢?

賴曉梅意識到做環保不只要「撿」,更要「減」,也就是上人倡導的「清淨在源頭」的理念,必須落實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窮子歸來 一家三代同行慈濟路

「受證時,覺得自己回家了。我常把自己比喻成《法華經》「窮子喻」裡的貧窮子。今天(12月2日),在外流浪了二十二年的我,終於回到真正的家了。」神采飛揚的賴曉梅,想與父母、女兒、法親家人分享受證的感動與喜悅。

因為工作的關係,無法和父母、女兒朝夕相處,但是母親在環保站付出,十一歲的女兒也在慈濟的親子班成長,賴曉梅備感安慰地說:「我們一家都在慈濟裡,天天都歡喜。」

賴曉梅求法若渴,只要不值班,就會在線上薰法香。只有小學三年級學歷的母親識字不多,卻每天參與線上聞法並抄寫經文;女兒也會跟同學分享做環保和素食的好處。賴曉梅表示,雖然和家人隔著山海,但只要上線聞法就會覺得如處一室,一家三代人都能在慈濟精進,改寫人生篇章,是非常幸福的事。

「當上人為我授證與祝福時,上人慈祥地看著我,我說『上人,您的孩子回來了。』,上人說『回來很好,還要更精進。』感恩上人撫慰了我的想師之情。」賴曉梅許下了每年回來心靈故鄉的心願,期許自己承擔更多的志業,走入人群傳播更多的善念。

圖左 :賴曉梅(左)說:「這張書籤是鼓勵我,要恆存正念正定,人生道路不偏差。」[攝影者:歐明達]
圖右 :接待志工恭賀來自新加坡的賴曉梅(左)受證為慈濟委員,歡迎她常常回來心靈故鄉。[攝影者:歐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