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說教育願景 兼談AI人工智慧

說教育願景 兼談AI人工智慧

E-mail 列印
教育是國家百年大計,人類的希望工程。為期五天的2023年第三梯「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在花蓮靜思堂舉行,來自全球十九個國家地區,三百多名學員密集課程洗禮。在接受證嚴上人授證委員、慈誠後,進入 慈濟宗門。

12月4日在離營前,由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王本榮闡述從對人類社會教育的需求出發,培育社會典範專才為目標,人文與專業並重,品德與素養兼修,證嚴上人的辦學理念。

◎創新求變資訊時代的教育

「未來已經來了,River of no return」王本榮說,求學後就工作一輩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要培養學生不斷學習與訓練自己的能力,否則很快就會遭到淘汰。全球化的TIE ERA時代,TIE是 Technology(科技), Innovation (創新)和Education(教育),把人全綁在一起(TIE意為綁住。)

AI人工智慧、互聯網、機器人,取代很多的工作。未來是創新的時代,下一代面臨的挑戰更加艱辛。相較於過去,不同的選擇,不同的改變,要不停地充電。擁有主動終身學習的動機,獨立思考與生活適應的能力,才是面對複雜社會,符合創新求變資訊時代的教育。

「最文明的時代,也是一個最不文明的時代。」進入科技文明高峰,也是烽火連天、環境破壞,資源被掠奪,思想嚴重扭曲的時代。如何認清實相,解決問題是問題年代的教育目的,王本榮同時期待,學生更要不停反思自己職涯的人生意義。

◎AI時代浪潮 抗拒不如擁抱

人工智慧的困難,直到Alpha Go阿法爾圍棋(人工智慧圍棋軟體)在2016年打敗世界圍棋冠軍後舉世矚目,Chat GPT聊天機器人,使用語言對電腦下指令,深入網路學習,巨大變革的新時代。事實上,面對多元根器的學生,AI人工智慧的正面教育價值是,個別化教學,自主學習探究實作,連結到真實社會最好的助手,培養運用人工智慧的能力,更可以消弭學用落差。

現代社會「成長性的思維」,成為VIP(Very Important Person)重要人物,要有Vision in Peace以求生,沒有視野即成RIP(Rest in Peace) 等死。Vision(視野)之外,要有Passion(熱誠),還有主動學習付諸Action(行動力)王本榮中英文交錯,傳達新觀念、新思維。

過去學生跟老師學習,死背的填鴨式教育,來到AI時代必須要從動力找到能力。從書本找答案的時代已過,王本榮特別強調要提升「問學」的能力,因為「製造問題、提出問題遠比解答問題重要。」AI人工智慧已經成為時代的潮流,抗拒不如擁抱,妥善運用AI增加人的潛能,是目前教育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AI會讓人失能?失業?AI記憶能力強,但無法定義問題,界定意義,無法分辨善惡,對資訊的解讀不理想,比較沒有邏輯思考。再者,創意是邏輯的反邏輯,經常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就是反邏輯的概念,AI無法產生反邏輯思維,難有創造力,更沒有人類的同理情感與溝通協調能力,王本榮強調,我們無需恐懼,因為AI無法取代人的價值。

過去,父母年代沒有學習電腦的隔閡,執行長王本榮的博學與見解,鼓勵著自己「要好好研究,想辦法學習跟上科技腳步。」來自加拿大甫受證的林奇杏分享,日前剛帶家人到新加坡音樂廳與名品商店街烏節路旅遊,看到小小機器人到處穿梭,感到新奇與衝擊,「AI時代真的來臨了。」林奇杏同時也肯定,教育就是要懂得引導,教出AI無法取代,有創造力的人才。

◎運用AI 成長性思維的年代

AI時代,要有「成長性思維」,老師引導學生與AI共創新的價值,不僅只是「業師」,更必須要陪伴、引導,了解學生的問題,進而引導、鼓勵、關懷、陪伴、教導學生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成為「人師」很重要的一個責任。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專題式學習時代,從教授導向、問題導向,進入到專案導向。王本榮分享,慈濟大學醫學系裡,現在也開始有問題導向的教學,用問題讓學生進一步學習。「大家都想改變世界,卻沒有人願意改變自己。」這是AI世界最大的挑戰,老師與學生們都必須打破傳統框架,挑戰自己的慣性與惰性。

曾經讀過一本關於Growing Mindset(成長性思維)的書,澳洲血液腫瘤科醫師楊智涵說,每個人都有隱藏性的潛能,只要有正向思維,學習力會增加,遇到問題也會想辦法解決。從小習慣馬來西亞小學、中學的填鴨教育,後來進到澳洲就讀醫學大學,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訓練自己主動學習,楊智涵感受截然不同的教學方式,目前升上博士班研究,楊智涵心態歸零,繼續保持終身學習的動力。

◎品德、品質、品味的教育特色

不只是專業,慈濟重視生活與生命教育,提升人文的素養及人格修養。指導學生如何做人,充實人生與發揮生命的價值,慈誠懿徳爸媽的志工典範讓孩子覺得付出是有意義的,有意義的快樂才會帶來心靈的滿足,而大人的正向鼓勵對孩子有決定性的影響,王本榮對慈誠懿徳爸媽長年的付出給予高度肯定。

「宇宙是一本無字的天書,生命是一座迷霧的森林。」閱讀是通往宇宙最短的距離,閱讀與生活實踐是創造力的根源,更是教育上最重要的環節。王本榮接著強調,美學教育不是漂亮與時尚,是情意與動機能量內在的力量,是進退有據,動靜有節外在的修養。

◎大捨無求的終極典範

除了醫學院學生的大體解剖學習課程,還有教授級醫生的模擬手術,精進技能也找回求醫初心,從基礎進到臨床模擬,無數的無語良師將臺灣解剖教學帶入新紀元,慈濟大學大捨教育也成為世界知名的亮點。

藉由醫學生與大捨老師家屬的互動,探究捐贈者的人生,是利他的典範教育,除了傳達豐富的專業知識外,解剖教育更發展為涵養醫學生服務情懷的課程,《華爾街日報》刊登慈濟大學的唯一、人文、創新、趨勢與技術,是生命教育的典範。

慈濟志工的生命觀,從消融「小我」,依止靜思法脈,到擴展「大我」,廣行慈濟,最後在生命的終點,超越、體悟「無我」,生死自在輕安。慈濟志工投入利他善道,從受證慈誠委員開始,接受上人「心」的教導,轉迷為悟,轉染為淨,轉苦為樂,一生無怨、無悔、無無明。

圖左 :離營前,由慈濟教育執行長王本榮闡述,從對人類社會教育的需求出發,培育社會典範專才為目標,人文與專業並重,品德與素養兼修的證嚴上人的辦學的理念。[攝影者:林萬教]
圖右 :與在馬來西亞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澳洲醫學大學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給血液腫瘤科醫師楊智涵(右二)很大的啟發,也訓練自己,主動與終身持續學習的動力。[攝影者:林萬教]
圖左 :課堂上執行長王本榮的博學與見解,鼓勵著自己「要好好研究,想辦法學習跟上科技腳步。」來自加拿大甫受證的林奇杏(左二)肯定,教育就是要懂得引導,教出AI無法取代,有創造力的人才。[攝影者:林萬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