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十年流浪 窮子回家了

十年流浪 窮子回家了

E-mail 列印
2023年歲末,臺灣迎來首波寒流之際,行腳中的上人感冒了,未能按原定時程親臨臺中。敬師如師在,十二月二十九日下午的溫馨座談法座不移,上人在雲端,與現場德宸師父、德讅師父的陪伴下,與南屯區委員慈誠溫馨座 談。

「媳婦說:『先生沒路用(臺語,沒出息)嫁給他沒有前途。』親家母也用很多的不好的話來刺激我兒子。聽在耳裡,看在眼裡,我的心很痛,仿若刀割。」李碧蘭著急、焦慮,恨不得立即把兒子從痛苦救拔出來。「我用虎媽的態度,很執著地要他改變。可是那些改變之後,其實就不是原來的他了。親子關係如此糾葛時,我落入了兒子的業力裡面去了。」這一場溫馨座談中,李碧蘭師姊分享她從做慈濟,離開慈濟,經過十年的追尋,再次回慈濟大家庭的心路歷程。

◎業風起 彷徨無依

李碧蘭在兩個孩子就讀國小時,利用晨光時間到校園說故事,以此因緣成為中區大愛媽媽,2005年後與同修廖國權受證為慈誠、委員。於家業,將兒子送到花蓮念慈濟中學;於慈濟志業,她承擔南屯區的活動組窗口,師兄廖國權承擔和氣隊長,二人攜手同修,已經走在善道上了,但是業風起時,依然讓她偏離軌道。

李碧蘭的爸爸十二歲失怙,媽媽是養女,父母在成長的過程中都無法得到充分的愛。成長過程中大人陪伴的需要缺乏,形成她內心的一個空,缺憾一直伴隨她長大成人。孩子小學四年級以前,對孩子實施打罵教育,就像她從小在原生家庭所受到的對待一樣。但是孩子被媽媽打怕了,發生任何事都不跟媽媽講。責備他的時候,不頂嘴、不回應,只是消極對抗,親子關係越走越僵。

「兒子今年三十二歲,和他的女友都就讀慈濟高中,大學又同校。大三時不小心當了小爸爸、小媽媽,就結婚了。兒子無法承擔這樣的責任,夫妻常常為了誰做家事、或是金錢如何使用等這些瑣事爭吵。兒子躲到網咖,也不去學校上課,媳婦經常打電話來跟我說,『一天打了一二十次電話,都找不到先生。』」李碧蘭分享。

「孩子這麼善良,為什麼他會把自己的人生道路弄得如此的坎坷?為什麼要選這樣一條人煙稀少的道路去走?」這樣混亂的心境中,同修廖國權選擇繼續在慈濟團體中精進,李碧蘭則淡出慈濟,開始了一段歷時十年的追尋。

◎苦盡頭 迎來光明

她到處尋求心靈成長的機會,參加諮商輔導、再去南華大學念「生死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學習的過程中,李碧蘭看見自己的個性是這麼的固執,仿佛身上穿了一件盔甲,不但自己受苦,也傷害周遭的人。成長很痛,甲片一片一片的被卸下來,包括心疼孩子在她不會處裡自己情緒時所受的苦。

二○一六年末,慈濟志工為臺中監獄的受刑人辦一場歲末祝福,李碧蘭受邀為陳同學的現身說法寫劇本。他十八歲搶銀行,依強盜罪判十五年徒刑,七年後,假釋出獄;隔年又搶劫銀行,犯下強盜罪,被判十六年徒刑,仍在服刑中。她申請兩次採訪,聆聽「罐頭」同學的故事,劇本邊哭邊寫,直到劇本完成。自己這一路陪伴兒子走過情傷、婚變,得到陪伴的孩子,平安走過風暴;她筆下的罐頭也是一個受傷的孩子,為祈求父母的愛不得其法,終究自絕於家人的關愛,在大海上失去方向,至今不能靠岸。

「無苦無出離,苦盡了以後,就會有亮光照進暗黑的生命裡面來。」2021年,李碧蘭和兒子騎重機環島三天,是親子間珍貴的相處時光。「以前他騎重機去飆車,讓我很擔心。現在,他想要藉由影片來告訴其他的父母,騎重機可以很安全。」

「沿路都有粉絲來他找他合拍照片,他們告訴我,因為有兒子拍的影片,才知道臺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親子環島三天的過程當中,孩子貼心地為她安排休息地點。為了拍影片,背著十幾公斤的攝影器材也不以為苦。「我的孩子其實不是我想像中的那樣,我開始慢慢地放下對他的擔憂。」

「我覺得你在做這件事情是很棒的,你可以幫助別人,用你的正向的能量去影響其他人,讓社會民眾的知道臺灣哪裡有好玩的地方。」李碧蘭跟孩子說。孩子事後跟她分享,「你這樣說,我很感動,我一路哭。」

「我好像從來都沒有肯定過他,這麼一點點的肯定,讓他卻感動到流淚不止。」這一趟旅程,這一段對話,親子和解了。看到兒子慢慢走出自己的道路出來了,歷經十年之後,李碧蘭終於放下對兒子的罣礙,生命的軌跡再次與慈濟接軌。

◎故事屋 親子共遊

懺悔孩子出事的時候,只會用指責的方式對待,把孩子推得更遠。追尋答案的過程中,學習到如何去愛小孩,也想要把愛與善帶入社區,讓社區的民眾可以在慈濟道場裡有親子共處同遊的歡樂時光。她建立「淨」親子故事屋平臺,創造一個親子共伴,聽、玩、演繪本的時段。2022年10月15日下午,中區健康故事屋啟航,第一次活動二十個家庭参與,親子共五十六人參加。孩子講不聽,大人又無法控制脾氣,大的叫、小的哭,是許多家庭經常出現的場景。將繪本「生氣王子」改編成戲劇演出,為家長及學齡前後的孩子搭起自我覺察及溝通陪伴的橋樑,讓親職陪伴的品質更好。

故事屋平臺對外接引會眾,對內凝聚組員。成立以來,不止在臺中靜思堂為親子說演繪本,足跡也擴展至校園、臺中靜思堂長照;還結合訪視志工,為獨居長者說故事。

「我們來慈濟學佛,就是要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師姊這十年來就是一條自覺的路。」李碧蘭十年來的心靈成長,同修廖國權都看在眼裡,座中,他也分享:「有了自覺,知道自己哪邊需要再改進加強的,師姊現在也投入社區訪視、故事屋,慢慢地跨到『覺他』,更重要的還是在慈濟學會『感恩、尊重、愛』,感恩所有在這一路上付出與陪伴的師兄師姊;大家用尊重,尊重來參與的小孩,也尊重長者;更重要的是大家一起付出我們的愛。」

德宸師父會後開示,懺悔即清凈。如同《法華經》〈窮子喻〉,人人本具佛性,我們卻忘記拿來用。菩薩道上雖然有考驗,歸如來家時,要把握當下,趕緊去付出,在法喜中,感受豐盛。

圖左 :2007年南屯區小天使生活營,李碧蘭(左)與會中與影片主角互動。[攝影者:王建忠]
圖右 :「誰會唱『不生氣魔法歌』?」李碧蘭(右)和座中親子們互動。廖信安(左)大方上前展現。[攝影者:林玲悧]

圖左 :南屯親子故事屋首航,有二十個家庭参與,親子共五十六人參加,一起來聽一聽,瞧一瞧,生氣王子怎麼了?[攝影者:林玲悧]
圖右 :故事屋活動團隊應邀到大墩國中展演,看完戲劇,李碧蘭和同學互動。[攝影者:林玲悧]

圖左 :結合訪視組,說故事志工為獨居長者及弱勢家庭說故事,出發前,李碧蘭說明應注意事項。[攝影者:林玲悧]
圖右 :李碧蘭(右一)和組員上街說慈濟。[攝影者: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