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從「心」出發 醫療無國界

從「心」出發 醫療無國界

E-mail 列印
生命是最尊貴,也是最平等的,在生老病死的嬗遞中,病是最痛苦的折磨。打造有愛、有溫度的醫院,是證嚴上人的期待。臺中慈濟醫院秉持上人的精神理念,醫病也醫心,全方位的醫療,贏得患者的信任,也讓醫療先進國家的 民眾,遠渡重洋來臺尋醫。

◎大愛學漢醫 揚名海外

慈濟醫院中西醫的診療結合,為患者健康帶來更全面的守護。大愛電視無國界,全球都有粉絲。一位罹患淋巴癌的大學教授,在美國看到由中醫部腫瘤科主任莊佳穎主持的大愛電視《大愛學漢醫》節目,讓他對病情燃起希望,專程搭機,飄洋過海來臺看病。

莊佳穎分享,當初這名患者,胃裡佈滿淋巴瘤,美國醫學中心建議他馬上做化學治療,但他覺得自己已七十幾歲,希望再緩緩。經過三個月,發現淋巴瘤非但沒有消失,還越來越多。

莊佳穎說:「淋巴癌其實就是免疫系統混亂了,有一些細胞癌化了,西醫的治療方式,就是趕快把癌細胞消滅掉。中醫在這方面,有另外一套思維模式,是什麼訊號讓它癌化。」

莊主任以《黃帝內經》解釋腫瘤生成的原因,希望他改變飲食及心念,也考量他遠在美國,不方便定期回診拿藥,便建議他領取處方後,再回美國抓藥。「不要,我信任你們醫院。」教授堅定地說,慈濟醫院的志工及醫護人員非常和善,還有藥材不含重金屬和農藥,所以他堅持要臺中慈院的藥材。由醫院中藥局協助打包滿滿行李箱的藥回美國。

經過三個月,教授傳來訊息,再次做胃鏡發現,原本密密麻麻的淋巴癌,只剩下胃小彎裡還有一點點。最近又傳來喜訊,他在美國醫學中心做正子掃描,癌細胞已經完全不見了。美國醫學中心不太相信,又在他的胃部做了五十二處的切片,發現沒有一個地方有淋巴瘤。

他寫了一封感謝函,感謝臺中慈院醫護人員的照護,及慈濟志工給予的溫暖,他在美國大力推播大愛電視,還捐款一百萬元,表達感恩之意。莊佳穎開心地分享這份大禮,「這是Christmas給我最好的禮物。」

◎身體及精神上的最後防線

遠渡重洋跨海來臺就醫的,還有一位澳洲女士。這名四十歲的女性,體重才四十公斤,從小到澳洲求學,因長期緊張、壓力大,造成消化系統痙攣,排便困難,至少兩天一次灌腸。在國外求助無門的她,透過網路得知慈濟醫院有做便秘手術,便來到臺中慈院求診。

大腸直腸外科邱建銘主任說:「事實上,這個病是心病引起的,因為焦慮,造成腸胃道的痙攣。」經邱主任診治,為她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手術方法,終於拔除困擾她多年的宿疾。

除了用精湛的手術為患者除病,邱主任更用「心」為她心理建設。他說:「事實上,腸胃道是休息的時候才能正常運作,任何動物在慌張、有危險的時候,都不會去消化,也不會吃東西、排便。我們人的腸胃道,事實上是用情緒跟腸胃道溝通,要懂得讓自己的腸子安心。」

病患返回澳洲之後,邱建銘為了她的健康,一直與她保持密切聯絡;她寫來一張卡片說,三年來看過無數的專科醫師,跑過N次的急診室,做過無數的檢查,到了最後這半年,完全無法正常生活,甚至想放棄生命。很幸運來到臺中慈濟醫院,讓她有了希望。手術之後,受到不間斷的照顧,對她來說,邱主任不但是她的醫生,更是給予她生命自由的貴人。

聖誕節她傳來一封簡訊,是一家人過聖誕節的歡欣照片,也分享她已經恢復正常的生活能力,且重返工作崗位。面對非常完美人格性質的病人,邱建銘也很有壓力,但他用耐心與愛心互動,因為他明白:「其實,我是病人身體跟精神上的最後一道防線。」

◎完美不是沒失誤 而是不放棄成長

神經醫學中心林英超主任則分享一位患有僵直性脊椎炎的男性。剛到診間時,身形佝僂,講話上氣不接下氣,很虛弱。這位患者一生中,有三十年都在監獄裡度過,現在他想改過自新,卻找不到工作。六個月前,他因為一場車禍,導致腰直不起來,這樣的苦,更讓他不願出門。

身心皆苦的他求助無門,別人的異樣眼光更影響他的人生。「找不到工作,覺得自己很沒用。」聽到患者的心聲,林英超知道要改變他的人生,就要從「心」開始。

林英超主任告訴他,「我可以幫你解決身體上的痛,但是你要答應我,不能再碰不該碰的東西,等你勒戒後,再來找我。」

輾轉經過一個多月,他真的勒戒成功,回來了。林英超透過精湛的醫術,患者的背有明顯的改善,終於可以好好的躺著睡覺。「能夠成功,我們都很高興。」林英超開心地表示:「對我而言是一小步,但對患者來說,是人生的一大步,希望他的人生,從此不再那麼痛,可以好好的過日子。」

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這名患者的生活已經回歸正常軌道,他計劃要販賣農產品維生。林英超鼓勵他:「你以後不用再往地上看,但也不要往後看,希望你能夠挺起胸膛勇敢地直往前走。」

謙虛的林英超醫生說:「一個手術的成功,是靠團隊的力量。我認為的完美,不是從來沒有失誤,而是我們從來沒有放棄成長。」

◎陪伴是膚慰 更是一種療癒

陪伴,不只是一種膚慰,更是一種療癒。慈濟護理之家賴筱婷督導,分享一位八十五歲失智阿公的照護日常。

對失智者來說,新環境、新生活是很難適應的。11月剛從宜蘭來到機構的阿公,每天都找不到自己的房間跟廁所,甚至尿在垃圾桶裡面。

為幫助阿公趕快適應新的生活,賴筱婷與同仁想方設法,善巧運用動線指引圖示加深阿公的印象。依文獻記載,「黃底黑色」圖標最搶眼,容易被看到。他們也請機構裡的阿嬤一起幫忙貼標示,讓他們了解緣由,日後也能幫忙阿公適應環境。

經過兩個禮拜,阿公比較能夠找到房間後,他們又特別換了馬桶蓋的顏色,讓阿公更清楚廁所在哪裡。藉由一次又一次的認知訓練,幫助阿公適應新環境,活化腦細胞,延緩退化。

同仁也利用可愛的天竺鼠,讓阿公有事做,有說話的對象;透過與寵物的接觸,安撫阿公的情緒,「他還跟我們一起到環保站做環保。」賴筱婷歡喜地分享阿公的進步。

醫者仁心,精進醫療專業的過程,更有慈濟人文作底蘊,是慈濟醫院令人信賴安心的地方。德懷師父回饋說:「菩薩就是覺有情,不是無情的,是有情人,覺悟的有情人,他就是很深情的,其實那個叫『佛法生活化』,把它落實在醫療裡。」

德勷師父說,每次聽醫學報告從中學習很多,也更認識自己的身體,怎麼樣好好跟它相處。上人說,我們的身體是載道器,要好好的善用,不要浪費這難得的人生。

圖左 :透過慈濟醫院中藥局的協助,為患者打包滿滿行李箱的藥回美國。[攝影者:林美宏]
圖右 :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邱建銘主任為患者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手術方法,終於拔除困擾她多年的宿疾。[攝影者:陳彥儒]

圖左 :臺中慈院大腸直腸外科邱建銘主任,以耐心和愛心與患者互動,因為他明白自己是患者身體和精神上的最後一道防線。[攝影者:卓冠伶]
圖右 :臺中慈濟醫院神經醫學中心林英超主任(左二),除了解決患者身體上的病痛,更改變了他的人生。[攝影者:陳彥儒]

圖左 :臺中慈院神經醫學中心林英超主任透過精湛的醫術,患者的背有明顯的改善,終於可以好好躺著入睡。[攝影者:林美宏]
圖右 :陪伴,不只是一種膚慰,更是一種療愈。慈濟護理之家賴筱婷督導(左)與團隊用盡各種方法,幫助一位八十五歲失智阿公適應新生活,讓住民安身、家屬安心。[攝影者:陳彥儒]
圖左 :賴筱婷與同仁善巧運用動線指引圖示,加深失智長者的印象。[攝影者:林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