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編織絨線帽 藍毘尼婦女為地震災民獻一分力

E-mail 列印
2023年10月,新加坡、馬來西亞慈濟志工,在藍毘尼又再開闢另一個職能培訓--編織絨線帽。這是繼縫紉結緣袋、校服、手工皂的另一個職能,希望當地的婦女們有一技之長,能為家庭增加收入。從10月19日起,已 有十二位婦女開始在家編織絨線帽,論件計酬,為家庭添補收入。

◎再訪第四里 廣邀村民耕福田

11月3日晚上,尼泊爾西部山區發生強烈地震,由於災區發放需要大量絨線帽,至今編織絨線帽已近一個月,卻僅完成了一百多頂,離發放的數量遠遠不足。志工於是在11月17日前往其他村落,廣邀村民一起來編織絨線帽,第四里的瑪瑙拉村(Manaura Village),有五十五位婦女報名。

11月19日志工開始培訓二十位婦女,馬來西亞志工方繡凌(慈綿)、本土志工桑吉塔(Sangita Shakya)、菈克喜(Laxmi Shakya)等一行六人,到第四里瑪瑙拉村教導婦女編織絨線帽。村民得知絨線帽是要發給西部地震災民,反應熱烈,把握機會為災民獻一分力,期盼災民在寒冷的天氣裡,有衣帽可以保暖。

慈善組同仁杜西(Tulsi Narayan Matang)也當起了小老師,教導並示範編織絨線帽的方法。

◎愛心被啟發 歡喜投竹筒

志工在藍毘尼,一邊忙著西部災區的賑災事務,一邊忙著既有的慈善會務。在忙碌中時間飛逝,很快地又到了要派發絨線帽工資的日子。12月15日,志工再度來到第四里瑪瑙拉村,目前村里已有六十七位的家庭主婦,加入編織絨線帽行列。

志工借用道郎(Taulan Psd Yadav)鄰居的家進行工資派發,已有幾位村婦在那裡等候,手裡還拿著針線活,一針一線的編織帽子,分秒不空過。每件帽子的手工費是三百尼幣(約合新臺幣七十一元),絨線由慈濟提供。沒有經驗的初學者,一天只能編織一頂,有經驗的能編二頂。今早(12/15)二位老師,也在現場檢查她們的手工,不理想之處,就教導她們如何改善。

大家或坐、或蹲、或站,三五成群,手裡不停地勾著針線活,口裡也說個不停。大家都是鄰居,早已認識,平時都是自顧自家的事,很少閒聊。有了這份工作,聚在一起互相交流的機會就多了。

當叫到名字的婦女就上前領取工資,有的做一件就得三百尼幣,有的二、三、四、五件,就得到相應的工資。簽了名或蓋手印,喜滋滋的數著鈔票,有些還從鈔票裡抽出小鈔,投入竹筒裡。

「你們為何要捐錢給慈濟?」有人表示,聽了志工的分享,很高興自己現在能賺錢,就能夠幫助別人;有的婦女看到其他人捐出愛心,也跟著隨喜的投入善款。所捐的金額從十到一百尼幣不等。

有一位婦女獲得九百尼幣的工資,就投了五十尼幣進竹筒,「這不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出一點錢幫人,是應該的。」婦女這樣說。另一位村婦領了三張五百尼幣的鈔票,要抽一張捐出去卻略顯不捨,「我回去換零錢,再回來捐。」果然過了一會兒又再度出現,很歡喜的捐了一百尼幣。這天共發出三十七份的工資。

嚴寒的冬天一天天逼近,團隊計劃要發放二、三千件的絨線帽,目前只收集到七百件,離目標還很遠。志工利用這個機會,請村婦們協助去招募更多的婦女來編制帽子,並約定星期日早上集會在這裡,讓有興趣學編織的婦女能進行登記,到時也會教導她們如何編織絨線帽。

◎檢討缺失讓團隊更好

為了準備發放絨線帽給西部災區的災民,慈善組決議要加快編織絨線帽的腳步,於是12月17日再度到第四里的瑪瑙拉村招募婦女。今天來了近百位的村婦,大家聽到慈濟在招募新人,紛紛前來登記。

開始時,大家井然有序地排隊,後來人愈來愈多,場面變得有些混亂。有新來的人要登記,有舊人要交出帽子;另一邊二位老師在發放絨線和編織針,現場忙的團團轉。新來的領完絨線和針後,開始爭執起來,「為何新人只分到二支針,舊的人卻有五支?」村婦圍著志工爭執不休。

今天的招生,以為只是前二次的延續,程序都一樣,所以只有本土志工帕德瑪(Padma)一人負責,二位老師只負責分發絨線、針和教導新學員。馬來西亞志工伍林玟(慈蒂)表示,大家事前沒有溝通與規劃動線,更加不知道會有那麼多人前來報名,當時只能登記五十二位新人,後來的人沒能登記,就嚷嚷了起來。

「原先負責的志工有事不能來,我是臨時補位,完全沒有心裡準備。」造成混亂場面,帕德瑪事後很自責,也覺得委屈。下午回到會所後,大家集合檢討不足之處,伍林玟試著安慰帕德瑪。

「大家開會,就是要找出問題的根源。今後的每一項慈善活動,都要仔細規劃與討論。如何分配人力,各個崗位都要明確,才不會重蹈覆轍,造成村民對慈濟的不滿。」慈善幹事李麗華(慈徹)希望經歷這次經驗後,大家遇事皆能更成熟、更圓滿。

◎拜訪里長廣結善緣

12月18日,慈善組再到第四里拜會里長比諾得(Binod Kumar Shrivastav)先生。里長說:「慈濟在我們村學校辦過運動會,發放書包、文具,我也有出席。很高興慈濟來到瑪瑙拉村,教導婦女學習編織絨線帽,希望其他的村也能參與收益。」

志工向里長要求是否能有個空曠的地方,好集合村裡的婦女集體學習編織。里長立刻就答應,還帶志工過去看場地,場地是第四里的中心點,七個村的居民只需五到十分鐘路程,就能來到這裡。

「隨時都可以使用場地,後面還有一間空著的課室,旁邊還有四間廁所,只是沒有電。」里長欣然的把場地交給志工使用。第四里共有七個村,一千六百戶居民。

◎家訪與村民更緊密

慈善組志工在伍漢章(濟良)和伍林玟的帶領下,12月19日再回到第四里瑪瑙拉村進行家訪。主要是要了解村民的家庭結構與經濟狀況,並詢問她們如何善用辛勤賺到的工資。

「進行家訪的主要目的是帶人,教導本土志工如何與村民溝通,對家訪有個清楚的概念。了解村民的家庭情況,就能有同理心去關懷。」伍慈蒂說明家訪的重要性。

家訪過程中,受益最多的是本土志工瑞絲瑪(Reshma Harijan)。她感恩有伍林玟的陪伴,在家訪中從簡單的詢問,感受到自己與村婦們有了連接,關係更為親密。

志工一行來到一戶人家,婦女很高興地說,「有了錢,我馬上買了抽水機,解決了家裡的缺水問題。」另一位婦女尚姬塔(Sangita Dhobi),家裡有八個成員,家庭收入約一萬尼幣(約合新臺幣兩千三百元)。沒有自己的田,向地主承包一片田地進行農耕。先生做散工,收入有限,時有時無,家翁也老了,但還能在田裡幫忙務農。

一個月前,她開始參加編織絨線帽,織了五頂帽子,拿到一千五百尼幣,馬上用來付欠學校的孩子的學費,二個孩子都讀私立學校。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她說在最困難的時候,有時家裡只剩下鹽配飯,但她還是堅持孩子要受教育,不要步他們的後塵。

「之前沒有工作,只能在田裡幫忙,知道有編織帽子的機會,就想要賺點錢貼補家用。我也會教導有興趣的婦女編織帽子,大家的生活狀況都一樣,能增加收入,對大家都有益。」尚姬塔感恩慈濟和證嚴上人,讓她有機會靠自己的雙手工作賺錢,增加家庭收入。」

二天的家訪共拜訪了四十戶家庭,大家都很歡迎志工的到來,有的還招手請志工進屋參觀,手裡還不停地編織帽子。大家都說吃飯無憂,只是沒有現金,有了這份工作,大家都笑逐顏開了。

志工在第四里瑪瑙拉村帶動的善經濟,不僅安住了村民的身心,還啟發了他們的良能,相信未來的日子,一定會愈來愈好。

圖左 :12月15日,志工再度來到第四里瑪瑙拉村,目前村里已有六十七位的家庭主婦,加入編織絨線帽行列。大家或坐、或蹲、或站,三五成群,手裡不停地勾著針線活,口裡也說個不停。[攝影者:吳南凱]
圖右 :「你們為何要捐錢給慈濟?」婦人表示,聽了志工的分享,很高興自己現在能賺錢,就能夠幫助別人。[攝影者:吳南凱]

圖左 :這位婦女看到其他人在捐,也跟著隨喜的投入善款。[攝影者:吳南凱]
圖右 :一位村婦領了三張五百尼幣的鈔票,要抽一張捐出去卻不捨,「我回去換零錢,再回來捐。」果然過了一會兒又再度出現,很歡喜的捐了一百尼幣。[攝影者:吳南凱]

圖左 :12月15日,志工再度來到第四里瑪瑙拉村,目前村里已有六十七位的家庭主婦,加入編織絨線帽行列。[攝影者:吳南凱]
圖右 :志工借用道郎(Taulan Psd Yadav)鄰居的家進行工資派發,已有幾位村婦在那裡等候,手裡還拿著針線活,一針一線的編織帽子,分秒不空過。[攝影者:吳南凱]

圖左 :12月18日,慈善組再到第四里拜會里長比諾得(Binod Kumar Shrivastav,右)先生。[攝影者:吳南凱]
圖右 :慈善組志工在伍漢章(濟良)和伍林玟(慈蒂)的帶領下,12月19日回到第四里馬諾裡村進行家訪。了解家庭結構與經濟狀況,並詢問她們如何善用辛勤賺到的工資。[攝影者:吉祥(Raj Kumar)]
圖左 :家訪中,受益最多的是本土志工瑞絲瑪(Reshma Harijan,左二),她感恩有伍林玟的陪伴,在家訪中從簡單的詢問,感受到自己與村婦們有了連接,關係更為親密。。[攝影者:吉祥(Raj Kum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