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學佛行儀 每個細節都是修行門道

學佛行儀 每個細節都是修行門道

E-mail 列印
慈濟團體之美、必先行塑個人之美。1月27日「第二十一期慈濟教師培訓研習營第二階段課程」,假於花蓮慈濟醫院協力樓,透過德宣師父「學佛行儀與皈依意涵」課程,了解慈濟人的進退默契,如何在團體當中,共同來維護 慈濟人的形象。

◎教聯培訓 願力轉法行

德宣師父從慈濟功德會的成立,談上人的願力,到慈濟四大志業的標誌意涵。強調,教聯老師的Logo圖騰,三個菩提樹葉代表大學老師、中學老師、小學老師,更代表傳道、授業、解惑,期許學員以「菩薩的智慧」和「媽媽的愛心」,在校園播下美善的種子。

「上人將慈濟人當佛雕刻,雕出一尊尊人間菩薩,全程教育、全面教育。」德宣師父闡述上人對慈濟人的用心,向學員談慈濟人的進退行儀與皈依的意義,強調四威儀及遵守十戒的重要。

合掌是做人行中道,雜念歸一心。「三寶」皈依佛寶、法寶、僧寶的意義,「皈」是返黑皈白,皈依靜思內化心靈,說明佛門中對出家法師的稱呼,禮佛正確行儀等等。

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培育是菩薩的道場。德宣師父稱「三問訊」,是慈濟人的「信願行」。

德宣師父問學員,什麼叫培訓?培是培養,訓是訓練,期待你們走進來,能夠訓練守之不動的道心。培訓的後面就是要精進,什麼叫做精進?精就是心無雜念,進就是永不退轉,修善斷惡。

「歡迎大家走入教師聯誼培訓行列。」德宣師父期勉大家安住願力、智深志固,用生命走入慧命,慈濟人文到靜思人文,人人守護道風,守持戒律、去除習氣,降伏貢高我慢。行菩薩道起心動念、一舉手一投足,皆需好好培育,將四威儀落入八識田中,成為自己累生累世的好習氣。

◎禮佛精準之道 學習挫折容忍度

「學佛行儀與皈依意涵」分享結束後,德宣師父帶領學員到樓下的互愛會議講堂實際練習「頂禮」及「問訊」。

「三根手指頭要併攏、不分開,兩根食指相連處要稍微圓圓的,上人說,做人要圓融,不要尖銳⋯⋯」德宣師父邊說明動作,邊融入上人的法。

學員胡美智對「頂禮」及「問訊」不陌生,才第二次上培訓課的她說:「有聽過這堂課,但是不常做,很容易忘記。透過今天的複習再複習,有些小細節還做不到位,也要注意團體的整齊度。」

「原來每一個的小細節都是大學問。」岸裡國小退休的老師陳蕾蕾,學得滿頭大汗,她說:「以前我都只是學個樣子,剛經過師父一遍又一遍的講解,才知道,原來問訊、頂禮,右手左手該怎麼擺,腳要怎麼跪,都是有門道、很重要的,不可以隨隨便便。」

德宣師父鼓勵這群教育英才的校長及老師們:「這不會比你們在學校教學還困難啦!」

「學佛行儀」課程,陳蕾蕾跟著實作好幾次,打手印還是不到位,光彎腰下去,什麼時候該起身,不是太快就是太慢。「哇!學起來真不容易,但這是一定要會的。多練習,熟練就好了。」

德宣師父比喻,彎腰要像「蓋棉被」,動作整齊畫一,這樣才莊嚴。陳蕾蕾回想每次在佛堂禮佛時,「就像師父說的,我沒有節奏,剛師父教我們在心裡默念一句『阿彌陀佛』,這樣以後我就會了。」

道氣是整體的美,頂禮三拜時,德宣師父叮囑學員每個動作細節,「跪下時,雙手平放蒲團上,要成內八⋯⋯」

陳蕾蕾體會到,手放到該放的位置,這就是精準度。從小動作要求精準度,這是師父在教我們做人做事,如果連小地方都可以認真的把它做好,大方向就不會隨隨便便,行為就不會偏差。

還有學習挫折的容忍度,陳蕾蕾說:「挫折容忍度,需要從小地方慢慢累積,在教學上,我也一直在訓練學生,遇事才不會半途而廢。」

◎參與教聯 靜思好話融入品德教育

接觸慈濟教師聯誼會多年,自認不夠積極投入的陳蕾蕾,剛從學校退休半年,終於去年(2023年)報名慈濟教師培訓。她說:「以前總覺得自己很忙,忙學生、出考題、排跳舞及學校的各種事務,假日還要去學校等等,其實這些都是藉口。」

參加教師培訓,陳蕾蕾聽見其他老師的分享,才明白別人也很忙,但他們都能擠出時間來付出,其實是自己不夠精進。
未退休前,陳蕾蕾由曾是同事的蔡素芬老師幫忙,帶低年級學生靜思語故事教學,才接觸慈濟教師聯誼會。

她分享,班上讀靜思好話,顯得特別安靜,同學也都勇於發表。蔡素芬老師還給孩子看《唐朝小栗子》故事,小朋友都很喜歡。班上有個小朋友,每次看完《唐朝小栗子》,都會從頭到尾來跟陳蕾蕾講一遍。還有《插秧歌》,蔡素芬將之延伸「一粒米中藏日月」,引起他很大的興趣。

小朋友問:「老師,以前人插秧,真的是一把一把的嗎?一粒米中怎麼會有歲月?」經蔡素芬解說後,陳蕾蕾則引導到日常。鑑於現代小孩不懂珍惜食物,她跟學生說:「一粒米蘊含了多少的能量,你如果真的吃不下,跟老師講,不要浪費,把它留給需要的人。」

「口說好話,心想好意,手做好事,腳走好路」這句是陳蕾蕾最常跟學生講的靜思好話。她表示,這是最簡單,最基本的品德教育。「我們覺得現在的品德教養新課綱,很多都是從靜思語衍生而來的。」

陳蕾蕾每個禮拜會在黑板上寫靜思好話,讓學生抄在聯絡簿上,然後告訴孩子:「你要把心靜下來,去思考這句話裡面所富含的意義。回家要大聲念,而且要念三遍。」透過學生將靜思好話帶回家庭,無形地融入家中的氛圍。

◎募心募愛 是給別人行善的機會

「我真的是被她被感召的。」陳蕾蕾受蔡素芬感動才決定參加教師培訓,「每次開學或者是暑假期間,她就開始到每一間學校跑,面見校長。」

為了邀約參加教師聯誼會及入校園說故事,蔡素芬的身行讓陳蕾蕾相當感動。她總覺得當志工,有空再出來幫忙就好,「但是素芬師姊對我不離不棄,每次中區教師聯誼活動她都會找我。我都以學校忙為由,她總是說,因緣還不具足,沒關係。」

半年前,陳蕾蕾因為長期握筆、訓練學生舞蹈及教師組的球類比賽,造成手部撕裂傷,決定提前退休。當蔡素芬又來邀約教師培訓,她不再推託,從去年(2023年)10月開始參與教師培訓課程。

經過幾次上課和參與這次花蓮營隊,陳蕾蕾好感動,懊惱地說:「我覺得我加入的太慢了。」心境轉變,態度也變積極了,「我希望能像素芬師姊一樣,全心全意的在教聯付出,畢竟這是我們的專長。」

雖然有意願,但對於付諸行動還有距離。不喜歡欠人人情的陳蕾蕾坦言:「說實話,我認為,這是個人的事,要去跟別人邀約或募款,我實在說不出口。」

但蔡素芬視一切為理所當然的正能量,影響了她。「素芬師姊跟我說,募款是為了幫助更多人,這樣匯集出來的力量會很大。」

看到慈濟,無論在國內或國外的救災畫面,陳蕾蕾明白這需要很多人的愛心匯聚,在學校當過行政人員的她相當清楚,基金的來源與去處,慈濟一分一毫都專款專用,絕不馬虎。

下定決心參與教師培訓時,她先去問了姊姊,才知道,原來周圍很多人都有在繳善款。大姊知道陳蕾蕾的心意,一下子就幫她募了六位。

原來覺得募款是件很困難的事,陳蕾蕾信心大增,「我覺得這不是欠人情,這是教人家做善事啊!」於是她鼓足勇氣向親子成長班家長募款,旁邊家長聽到,也主動捐出愛心,「這跟我以前的想法完全不一樣,原來募款並不困難,只要肯開口,給自己機會,更是給別人行善的機會。」

圖左 :「學佛行儀與皈依意涵」課程結束,學員到慈濟醫院協力樓的互愛會議講堂練習「頂禮」及「問訊」。德宣師父(左)邊講解,德佩師父及隊輔一旁指導。[攝影者:留榮松]
圖右 :德宣師父講述「學佛行儀與皈依意涵」,「第二十一期慈濟教師培訓研習營第二階段課程」學員陳蕾蕾認真聽課、勤做筆記。[攝影者:留榮松]

圖左 :「第二十一期慈濟教師培訓研習營第二階段課程」開營後的第一堂「學佛行儀與皈依意涵」,四十四位學員及工作人員靜心學習。[攝影者:留榮松]
圖右 :「三根手指頭要併攏、不分開,兩根食指相連處要稍微圓圓的⋯⋯」學員胡美智(中)依德宣師父的說明,越做越到位。[攝影者:留榮松]

圖左 :「頂禮」及「問訊」實作中,岸裡國小退休的老師陳蕾蕾(中)跟著彎腰打手印,「原來每一個的小細節都是大學問。」[攝影者:留榮松]
圖右 :蔡素芬(中)承擔「第二十一期慈濟教師培訓研習營第二階段課程」總協調,她的身體力行及積極投入,深深感動了陳蕾蕾,讓她參與慈濟教聯培訓的貴人。[攝影者:李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