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醫療服務每月到你家 暖心關懷長者不孤單

醫療服務每月到你家 暖心關懷長者不孤單

E-mail 列印
2024年01月28日,天氣冷颼颼。慈濟中區人醫會、臺中慈濟醫院醫師及護理人員共十三人,以及志工三十六人,在寒風中,走往臺中市新社區義診,為偏遠的鄉親添增一股暖意。

義診醫療區設在新社的中和國小。早 上九點不到,慈濟志工已經在校園裡布置好各科看診區。除了牙科在一樓,一般內科、眼科及中醫等,都在二樓辦公室外走廊。考量行動不便的鄉親,志工貼心地將診區設在電梯旁。

◎義診初體驗 歡喜付出

附近鄉民得知人醫團隊到來,迫不急待地紛紛出門,有人用走路的、有人則是推著輪椅,接續的來看診、拿藥。

報到處一位老太太推著坐在輪椅上的先生來看診,志工幫二人量完血壓後,為他們核對資料。發現夫妻倆分別掛不同的科別,第一次參與義診的志工林啟誠,主動上前協助推輪椅,帶阿伯搭電梯上二樓的內科門診。

陳仲熏醫師親切地問阿伯:「有哪裡不舒服?」

「最近很會『溢洽酸』。」陳醫師聽不懂阿伯的回答,站在輪椅後的林啟誠,自然地充當醫師與患者間的語言橋樑,「是胃食道逆流啦。」

這時,陳醫師才明白阿伯的意思。

看完內科門診,阿伯又敘述自己的身體狀況,「眼睛最近會痠,有時看不清楚,等一下要去看眼科。」林啟誠聽了,又推著阿伯前往眼科看診,慢慢地從輪椅上扶起他,坐到椅子上。

當護理師沈慧萍請阿伯把下巴靠在儀器上的架子,林啟誠發現椅子跟儀器有一點距離,阿伯的身體必須向前傾斜,會很不舒服。勤快的他,趕緊協助阿伯站起來,把椅子調整到適當位置。然後盡職地站立在後方,當阿伯的靠山,防止跌倒。

「我是第一次參加義診,今天的任務是開車載醫師跟護理師從臺中過來。本以為地點在中興嶺附近,沒想到還要往裡面開一段路。」林啟誠又說:「慈濟的義診很好,今天有眼科、內科、牙科、中醫科,還有藥局,好像小型的聯合診所一樣。只是今天冷,來看診的鄉親不多,但是義剪區倒是人流不斷。」

也是第一次參加義診的志工蔡和陸也說:「義診很好,但為什麼來看診的這麼少,是不是沒有做宣傳,所以有些鄉親不知道慈濟今天到這裡義診?」

攝影志工廖建明則打趣地說:「今天生意最好的是剪髮區,因為再過十天,就過年了,大家都想來整理門面好過年。」

◎山城行動醫療 暖心互動解心門

除了中和國小的定點醫療站,另有十位志工,隨著中區人醫會召集人紀邦杰、曾景新醫師及二位護理人員,帶著藥品箱,由當區訪視志工黃彩霞帶路,前往山區家訪,給予行動不便的鄉親醫療服務。

三部車順著蜿蜒的山路而上,車子來到無法行駛的路段,一行人只能下車,沿著山徑小路徒步前行。經過五分鐘的陡坡,終於來到第一站的阿木(化名)家,不常走山路的醫護人員及志工都氣喘吁吁。

六十八歲的阿木,原來是華山基金會的個案,一年多前轉介給慈濟關懷。獨居在簡陋破舊工寮的他,屋內堆滿雜物及垃圾,門口亦可見吃完隨易丟棄的空罐頭及碗裝泡麵。

阿木腳患有慢性骨髓炎,經幾次開刀無效,而放棄治療。傷口因為沒有妥善清潔及消毒,導致潰爛、蓄膿。居住環境惡劣,異味噗鼻。

一群人秉著「感恩 尊重 愛」來到阿木家。「新年恭喜喔!」新年度首次義診,紀邦杰醫師還沒進門,就拉開嗓門,熱情地打招呼。

「早上吃了沒?」一見面又送上暖心的關懷,愛的存款在溫馨互動中持續增加。

屋內幾乎無通道,從門口到床邊,大約只能容下一人的走動,醫護人員只好輪流進去。

臺中慈濟醫院護理師陳沄蓁跟在紀醫師後面,首先為他量血壓,曾景新醫師接力清創傷口,再由紀醫師在傷口周圍打針消炎。

紀醫師說:「他有二個電鍋,是他最得力的助手。一個用來煮飯,一個用來滷東西,還有一臺收音機作伴……」紀醫師不捨孤苦的阿木,病痛無人問津,像好朋友般,不斷地給予鼓勵,「不能放棄醫療,才有早日站起來的機會,好嗎?」

慈濟志工不離不棄的精神,令一旁的護理師葉慧芬十分感動,「他很固執,我們剛來的時候,他不接受我們的關懷及醫療。但是紀醫師沒放棄,還是繼續來看他。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接觸,他現在已經放下心防,願意跟我們互動了。」

◎全方位照護 醫病還要醫心

第一站結束後,接著來到第二站的陳阿公家。

九十五歲的陳阿公是新個案。他的媳婦上個月曾到中和國小診療區,幫他拿藥,並希望醫師到家中往診。

陳阿公因為跌倒造成肋骨斷裂,脊椎滑脫壓迫神經,加上年事已高,造成行動上的困難。目前與小兒子及媳婦同住,平時他們要務農,只能讓阿公臥床。

紀醫師仔細看著現有的藥袋,了解阿公的用藥狀況,也聽取平日負責照顧者的解說。一旁的曾景新醫師也提供建議,可以申請政府的長照資源協助,比較放心,也可讓家人有喘息的時間。

臨走前,在紀醫師的鼓勵下,兒子替陳阿公捐款植福,請志工轉交給慈濟基金會,幫助更需要的人。兒子表示,十分感謝慈濟志工對父親的陪伴與關懷。

接著,車子繞過崎嶇的山路來到九十四歲的阿嬤家,看護告訴志工,阿嬤早已在三合院門口曬太陽,等待志工一個月一次的家訪。阿嬤看到人醫會及志工的到來,歡喜地跟大家招手,表示歡迎。

阿嬤的兒子外出工作,平時由外籍看護協助照顧。曾景新醫師親切問診後,稱讚她將阿嬤照顧得很好,也鼓勵阿嬤:「要多走路,手指頭要多動,才不會僵硬。」

曾醫師蹲下身來,帶著阿嬤動動手、動動腳,做伸展運動。阿嬤很有精神與活力地跟著律動數拍子,曾醫師欣慰地拍拍她的手。大家一起向阿嬤揮揮手、道再見,「下次再過來看您!」

◎見苦知福 最好的教材

陳沄蓁是臺中慈院外科室護理師,第一次參加義診的她表示,「平日都只在醫院內服務病人,久了沒什麼特別的感覺,有時心情會比較鬱悶,報名參加義診想出來透透氣。」

此趟往診,陳沄蓁除了看到病痛之外,還看到案家生活及心裡的苦,她說:「這是在醫院感受不到的。而且醫生除了看身病,還要幫忙醫心病。」

陳沄蓁坦言:「參加義診要犧牲休假日,而且還要早起出門,心裡其實是很掙扎的。但是今天收穫滿滿,下次如果有機會,我還是會再來。」

這次山區往診家訪服務六位人次,他們的共通點大都為年紀偏長,兒女婚嫁、出外為生活打拚等因素,而無法陪伴在側。這對於行動不便者,就醫更是難上加難。

人醫會的醫護人員,在志工的陪伴下,利用家訪,親自到長者家中,提供身心靈的照護,使偏遠的鄉親也能獲得良好的醫療資源。

曾景新醫師說:「每一次義診活動的圓滿,都要感恩好多人,因為這是一個團隊的共同成就。尤其看到紀醫師視病如親的問診,這是給我最好的身教。」

曾醫師跟大家分享第一戶的阿木,「我們已經關懷一年多了,他的居住環境真的只能用髒亂形容。第一次看到他的時,傷口是用錫白紙、紙板及橡皮筋包紮著。」

患者對傷口照護常識不足,讓人醫團隊用盡心思,「一開始,他都不願意打開換藥。經過幾次的真誠互動和愛的接力下,漸漸地,他的態度越來越友善了。」

第一次參加義診的志工邱婉如及先生劉奕男,是這次活動的真善美紀錄者,兩人還特地帶著兒子及女兒參加。九歲的兒子劉哲睿也帶著相機,學習拍下志工身影,一家三口組成文圖影三合一志工,為義診活動留歷史。

劉哲睿對第一位的阿木印象最深刻,他和妹妹靜靜佇立在工寮門前,聆聽志工說明。下山時他問身邊的慈濟志工,「師姑,這樣的房子能住嗎?他還生病呢!他好可憐!」小小心靈已感受到病、苦。他還跟媽媽分享:「醫生實在太勇敢了,在很髒的地方還去幫病人看病。」

邱婉如表示:「讓孩子實際了解義診是什麼,為什麼要義診?見苦知福後,進而造福。」劉奕男則希望孩子能向這麼多有愛心的慈濟人看齊。

圖左 :劉哲睿(藍衣)跟妹妹靜靜地佇立在工寮門前,聽取志工說明,小小心靈起了悲憫之情。[攝影者:彭東整]
圖右 :紀邦杰醫師(右)與案家暖心互動,讓封閉的心終於打開,願意接受人醫會的治療。[攝影者:劉奕男]

圖左 :曾景新醫師蹲下身來謙卑問診,並教行動不便的山城阿嬤做運動。[攝影者:彭東整]
圖右 :錄影志工劉奕男(左)與文字志工邱婉如(後右)帶著一對兒女參加義診,組成文圖影三合一志工,為義診活動留歷史,也讓孩子們見苦知福、再造福。[攝影者:廖建明]

圖左 :在中和國小義診的定點醫療區,報到後,志工先幫忙量血壓及核對資料。[攝影者:廖建明]
圖右 :第一次參加義診林啟誠(右),盡責的站立在阿伯的後方,當阿伯的靠山,以防止跌倒。[攝影者:張美慧]

圖左 :志工林啟誠(前二)為看診的鄉親推輪椅,除了守護他們的安全,也充當起與醫師間的語言橋樑。[攝影者:廖建明]
圖右 :義診現場也有義剪服務,新年快到了,義剪志工為鄉親整理「門面」,過好年。[攝影者:廖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