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日本 濃濃臺灣味熱食 溫暖能登地震災民

濃濃臺灣味熱食 溫暖能登地震災民

E-mail 列印
2024年1月1日,正當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許多人還沉浸在前一晚璀璨煙火、跨年倒數的歡愉心情之際,接近傍晚時分,媒體陸續傳出日本石川縣能登半島發生大地震的新聞快報。

發生於二十世紀初的關東大地震和世 紀末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對年輕一代來說,或許已是遙遠的事,但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所造成的世紀災難,至今依然令人餘悸猶存。而這個發生在新年假期裡、震度達到最高等級7、規模7.6,打破當地紀錄的地震,又會帶來何種災害呢?

從下午四點十分日本氣象廳第一次對石川縣發出地震速報後,陸續又對周邊城市發出警報,擔心因地震引發的海嘯警報也隨之而起。震度七以下的餘震不斷,震央輪島市首當其衝,建築物倒塌、道路地面裂開,居民倉皇逃難。水管破裂、大規模停電以及因瓦斯管爆裂所引發的火災,使得災區一片狼藉,滿目瘡痍,死亡和受傷人數持續攀升。災情擴大,JR東日本管區內多條新幹線有一部分中斷運營,北陸和上越新幹線一度全線停駛。

◎強震重創石穴縣 志工啟動熱食團

能登半島,一個延伸出日本海東南邊緣約一百公里,有著奇石、峭壁獨特風光的半島。這裡有蓬勃農業發展和精緻工藝文化,迷人的白米千枚田、輪島塗漆器、切子燈籠和充滿生機的朝市,連同海上活動,帶給來此的遊客很不同於城市的慢遊體驗,如今卻一夕變色。

地震後,慈濟日本分會持續密切注意重災區情況,也啟動勘災作業。1月3日晚間八點,分會開始舉辦線上祈禱活動,有六十多人同步在雲端祈禱。每晚祈禱過後,執行長許麗香會分享最新的救災進度,並連線臺灣本會報告概況。

證嚴上人關切災情和慈濟人安危,呼籲大家先安住自己的心,為災民誠心祈福,當需要動員時,能夠立即響應。

強震後一個多星期,死亡人數已經超過兩百,受傷五百多人,雖然失聯人數有大大減少,但因房屋倒塌嚴重,所以受困民眾激增到二千五百多人。復因災區缺水,不接受一般志工進入,慈濟人只能先按兵不動。

12日,第一梯熱食發放團隊終於可以出發了。一早,由九人組成的賑災團和東北祈福感恩會團隊同時出發,大家先一起在日本分會告假。慈青學長盧建安和志工井田音心各開一輛物資車由東京出發,他們將先到金澤市載租用的瓦斯爐臺,再與大隊會合。

路途遙遠,志工把握時間,在車上討論要購買的食材以及明天之後,能供應的菜單。物資車出發後,另幾位志工則搭乘新幹線,他們要在抵達新高岡站後,前往超市採買需要的物資和食材。關西團隊則由日籍慈誠中村省吾開車載著物資從大阪出發,一行五人將協助此次熱食發放。

志工採購時,因大量食材塞滿多部推車,引起許多人的注目。超市員工詢問後得知他們是要到災區煮熱食時,對著志工說:「幸福了!甘巴爹(がんばって,加油之意)。」還幫忙推物資到停車場,因為他們也想進一臂之力,幫助受難的同胞。

◎貴人相助 免費提供住宿

位於能登半島東部丘陵的石川縣穴水町面積183.21平方公里,大部分被列為世界農業遺產的里山所包圍,是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家園。根據2018年的統計,這裡居住有三千七百六十八戶、八千四百五十五人,二所小學、一所中學、一所高校和穴水綜合醫院,是町裡主要的機關團體。

地震後,穴水町成了重災區,有一千間民房損毀,二十人不幸往生,開設四十五個避難所收容災民。知名神社穴水大宮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已有千年以上的歴史,災後,映入眼中的大宮只剩殘破不堪的悲涼景象。

災區道路柔腸寸斷,慈濟日本分會主任陳思道與慈青學長井田龍成,從七尾市開車要到穴水町跟社會福址議會的人員協調時,就開了快二小時。討論後,確定先從穴水町冥王星交流會館(穴水町さわやか交流館プルート)的熱食供餐開始做起,這裡收容了二百五十多位災民,九成是高齡者。

此交流會館目前有開義大利餐廳的石河直先生和經營烘焙坊的川島徹先生,負責早中晚三餐的熱食供應。他們於1月6日就開始在七尾市煮熱食,之後因有其他團體協助,他們便移動到穴水町。他們發現這裡更需要熱食,所以一直留到現在。除了交流會館外,他們也會外送到沒有熱食的地方。偶爾會有其他團體來發放熱食,但並不固定。

陳思道主任指出:「我們二位前勘的志工已經先到穴水町避難所去看了一下,發現當地煮熱食的團體非常地少,非常地不足,所以明天(1/13)我們會先進去,在避難所做三百人份的午餐。」

地震後災區的天氣一直很寒冷,雨雪凍人,災民對熱食的需求非常大,很需要有熱食來溫暖他們的身心。他也提到,等志工比較熟悉環境之後,會再多煮一些,送往一些急需物資或是食物比較不容易抵達的地方。

志工馬不停蹄,接著前去拜會中能登町町長。宮下為幸町長肯定志工的善行,無償提供民宿,做為志工的急難發放基地,並請町公所的四位職員帶志工到住宿處,他們還協助安裝隔門,非常親切。

宮下為幸町長表示,他對311大地震時,慈濟直接以現金發放見舞金(緊急慰問金)給受災民眾一事印象深刻,「不只我,整個日本,以及當時的受災居民都很驚訝。」相對於穴水町,中能登町災情較輕,慈濟實際走到受災地區來幫助災民,他很樂意盡棉薄之力。

對於這位大貴人,志工無比感恩,因一直到出發前的晚上,住宿的地方還沒有著落。許麗香執行長說:「一直到了晚上十點左右,跟陳文筆醫師聯絡上後,他馬上幫我們詢問中能登町的町長,十分鐘立即有回應,說OK。」這個民宿其實是有百年歷史的古厝,是日本文化財產之一。町長還說這個地方,以後會留給慈濟志工優先使用,令大家備感溫馨。

◎八寶燴飯中華丼 清淡軟爛好入口

時間緊迫,志工邊用晚餐邊分享今天協調的結果,並一起討論明天的分工與進行模式。餐後立即準備第二天要用的食材,洗洗切切,直到食材和用水都備妥了才趕緊休息。

13日清晨六點,天色還未亮,氣溫接近攝氏零度,屋外由雨轉雪,睡不到幾個小時的志工精神奕奕趕著出門。因為從住宿的中能登町,距離要供應熱食的穴水町冥王星交流會館四十三公里,開車至少要一百分鐘,他們要在九點前抵達,才能趕上午餐的供應。

抵達後,志工快速卸貨,隨後馬上分工煮飯和煮菜。因為廚房與其他團體共用,場地不大。而且這個臨時廚房是搭設在戶外,儘管天寒地凍,大家的心卻是充滿溫暖,因為能夠親手為災民備餐,讓他們暖身與暖心,一切的辛苦都成為「幸福」。

另一位大貴人也出現在交流會館,一起來當志工,他就是協助聯繫中能登町町長,讓志工有安單處的七尾醫院陳文筆醫師,熱食的發放也是他居間促成的。

陳文筆醫師本身也是石川臺日交流促進協會會長,1月3日回日後立即召開法人理事會,討論如何幫助災民,並從網路呼籲在日本華僑團體,大家一同響應募支援物資。在他的印象裡,慈濟是一個佛教的團體,做善事的團體,有災難的時候就到各地幫忙。「合作是善的環環,好事就是大家一起做。」他說自己很榮幸,可以和慈濟一起來幫忙災民,更進一步了解受災情況。

放入高麗菜、大白菜、香菇、木耳、豆腐、紅蘿蔔、金針菇、小松葉,第一天的熱食,志工準備的是八寶燴飯(日文:中華丼)。因在此避難的居民高齡者居多數,交流會館的職員特別交代,希望飯菜口感稍軟、口味稍淡。大鍋裡放入八樣食材,熬煮得軟爛容易入食,口味也清淡不油膩。

強震過後,災區缺水、缺糧,受災居民得知有熱食供應,還沒到供餐的十二點,就已經大排長龍。災難後,想吃一口熱騰騰的飯菜,有多麼不容易。沒想到有個來自臺灣的團體,邀請大家來享用熱食,令冷冰冰的避難所,多了點溫暖。

志工陳金發指出,原本希望供餐的數量是三百份,但志工多準備了五十份,「附近應該也需要才對,剛剛我看到雨下得很大,我想他們更需要這一份熱食。」人饑己饑的感同身受,溢於言表。

準備就緒,志工提前供應熱食,當地志工也有數位前來協助盛飯。災難過後,難得能吃到新鮮的蔬菜和熱騰騰的白飯,且口味很不一樣,居民讚不絕口,臉上的笑容,盡是滿足和感激。有居民說:「很好吃,原來這就是臺灣味。」有人還特意用中文向志工說:「好吃,謝謝!」陳文筆醫師很開心看到居民反應很好。

天氣也由雨天轉為下雪天,而且愈下愈大。熱食供應結束後,志工趕緊收拾並清洗炊具時,地上積雪已經有好幾公分。志工在穴水町的熱食發放將以接力方式,至少供應兩個星期。

包括許麗香執行長、陳思道主任、志工陳金發、中村省吾、沼田青寶、井田音心、高橋鳳英、呂瑩瑩、陳靜慧、余瓊珠、余淑貞以及三位有慈青背景的學長姊:盧建安、井田龍成、鍾佳玲等十四人,在克難的環境中,合和互協完成第一梯次第一天的熱食供應,大家歡喜收工。

圖左 :在陳文筆醫師(右二)的陪同下,慈濟志工正式拜訪中能登町町長宮下為幸(中),感恩他無償提供民宿,做為志工的急難發放基地。[攝影者:盧建安]
圖右 :七尾醫院陳文筆醫師(左二)促成穴水町熱食發放,13日也一起來做志工。[攝影者:鍾佳玲]

圖左 :地震後,穴水町成了重災區。知名神社穴水大宮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已有千年以上的歴史,災後,映入眼中的大宮只剩殘破不堪的悲涼景象。[攝影者:鍾佳玲]
圖右 :災區缺水、缺糧,受災居民得知有熱食供應,還沒到供餐的十二點,就已經大排長龍。[攝影者:鍾佳玲]

圖左 :關西團隊由日籍慈誠中村省吾(右三)開車載著物資從大阪出發,一行五人將協助穴水町熱食發放。[攝影者:余瓊珠]
圖右 :八寶燴飯熬煮得軟爛容易入食,口味也清淡不油膩。發放時,數名當地志工前來協助盛飯。[攝影者:鍾佳玲]

圖左 :因災區缺水,志工先行準備第二天要用的食材,洗洗切切,直到食材和用水都備妥了才趕緊休息。[攝影者:鍾佳玲]
圖右 :供應結束後志工趕緊收拾並清洗炊具時,地上積雪已經有好幾公分。雖然天寒地凍,但志工的心卻是溫暖的。[攝影者:鍾佳玲]
圖左 :1月13日,志工開始在穴水町冥王星交流會館的供應熱食,這裡收容了二百五十多位災民,九成是高齡者。[攝影者:鍾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