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此生最後一張床相伴 喜牧羊女村婦人老有所終

E-mail 列印
「謝謝你們,這可能是我這輩子最後的一張床。」聽到牧羊女村(Bakraur)老婦人普尼亞(Puniya Devi)這麼對志工們說,馬來西亞慈濟志工李麗華(慈徹)聽了心頭一酸,很是不捨。

◎晚景淒涼 老 嫗缺物資

這天是2023年8月5日,距離接獲提報,在7月5日前去關懷她,剛好一個月。猶記初見七十五歲的普尼亞時,慈善組志工感覺她有點精神狀況,難以溝通。

經代理村長事務的拉杰士(Rajesh Kumar)和她十八歲的外孫說明,得知她育有三男二女,丈夫名喚納拉揚(Narayan Yadav),八十多歲了,跟大兒子同住。她的大兒子和二兒子成家後各自獨立,小兒子已娶妻,住在隔壁,但小媳婦不會噓寒問暖,她淒涼地和外孫住在破舊的老屋裡。

普尼亞的外孫迪卡傑(Dhiraj Kumar)在菩提迦耶政府高中(Government High School Bodhgaya)就讀十二年級,據拉杰士代理村長的說法,她的外孫會煮東西給她吃,但缺乏物資,因此需要慈濟援助。評估後,慈善組決定先提供白米和扁豆等,讓她的生活好過些,後續會給予長期補助。

7月6日馬來西亞慈濟志工李麗華、賴漢心(慈華)、陳姳樺(慮時)與本土志工士楊(Vivek Kumar)、維卡什(Vikash Kumar),送去價值一千五百三十五盧比(約合新臺幣五百八十二元)的物資到普尼亞家,讓外孫煮給她吃。外孫說他明天要上課,會先煮好給外婆吃的東西才出門。李麗華請熱心的村中志工甘滿季(Gaina Manjhi)和瑪洛(Malor)幫忙關心普尼亞。此刻,憂容滿面的普尼亞終於露出笑容。

9日,慈善組志工進村關懷普尼亞,她開心迎接。外孫已經去上學了,食物也煮好了。志工覺得她的房間非常陰暗潮濕,睡的繩床又已腐朽壞了一邊,商量要買新的電燈泡和床給她。隔天,志工買好燈泡要去裝時,碰巧停電,商請瑪洛等通電時幫她裝上,確認是否沒問題。回程時,經過家具行,志工先做了詢價,待慈善組開會再做決定。稍晚,瑪洛傳來照片,志工開心地相互告知:「普尼亞家的燈亮了!」

添購的新床送到,她喜出望外卻又感概地對李麗華說出:「這可能是我這輩子最後的一張床。」志工們請她放寬心,大家會常來探望她,聽後她開心地跟志工一起比出「Khusi khusi.(開心 開心)」歡喜表情。

◎夫死媳嫌棄 長子接同住

此後,志工進村有時間都會去探視普尼亞,她告訴志工,慈濟供應的物資足夠一整個月生活無虞。提供的床很適合,她都可以睡得很好。入冬,天氣變冷,志工送給她毛毯和襪子保暖,她歡喜感恩這及時的禮物。

2024年2月4日,普尼亞的丈夫納拉揚往生,小媳婦更加嫌棄她,沒好臉色看。大兒子阿尼特(Amrit Yadav)勸請普尼亞搬去跟他同住,她拒絕了,「這裡是我的老家,我在這裡結婚、生子,住了一輩子,我要在這裡終老。」幾番勸說,幾日後她才終於答應。

她搬家的事,志工起先不知情,是去訪視關懷時撲了空,才得知她搬去跟阿尼特同住了。志工來到阿尼特家,發現他的房間堆了一些納拉揚生前的用品,也有一些垃圾待處理,覺得老人家若是要長住久安的話,應將木床搬過來,鋪上毯子,讓普尼亞睡得舒服些。

床搬來後,阿尼特又加擺了另一張繩床,那是為了晚上就近照顧她而準備的。因為普尼亞經常感到很虛弱,頭會暈、喉嚨有痰,呼吸不過來。

志工訪視時覺得這個房間比起普尼亞的「老家」要好多了,不過環境有些髒亂,只靠門簾遮擋,過於破舊且不夠遮光。3月2日李麗華決定幫她車縫個新門簾,並希望能幫她打掃環境,讓她住起來更舒適、更有安全感。

8日,李麗華再次前去向普尼亞溝通打掃的事,獲得她首肯。事不宜遲,李麗華立即決定第二天下午就來清掃。到她家後,眾人先幫忙扶普尼亞到另一個房間休息,李麗華陪著她,請她安心。她再度說起身體不舒服,食難下嚥,李麗華握著她的手,安慰她一切會愈來愈好的。

看到近二十位志工前來,阿尼特覺得勞師動眾,有點不好意思,「很感謝你們這麼多人來幫媽媽打掃環境。」志工反過來讚歎他對媽媽的孝心。他回應道:「這是我為人子應盡的責任,是我應該做的。」

以前弟弟跟媽媽住,阿尼特只能送食物表達關心,他說現在一定不會讓媽媽餓到。他是建築工人,但大約只有半個月有工作可做。家裡的水免費,三盞電燈泡一個月大約要付二百到三百盧比,一家十口,生活還過得去。

◎求神保佑 造福之人

人多好做事,小小的房間裡,有人從上掃下灰塵,有人幫忙把床抬高,將床底下的垃圾清出來,再重新把床鋪好。藍色的門簾也安裝上去了,整個有清爽的感覺。普尼亞的媳婦迪凡蒂(Devanti Devi)扶回婆婆,讓她躺下。

普尼亞神請顯得輕鬆許多,請協助翻譯的本土志工蘇達(Sudha Kumari)代轉對志工的感謝,新換的門簾顏色和布料厚度她也很喜歡。德芠娣坐在床頭,看顧婆婆,她說:「婆婆還沒有搬過來時,我們很牽掛她。現在搬回來了,我們一定會好好照顧她。」志工請她向婆婆示愛,來個愛的親親,她很不好意思,不過後來還是照做,婆媳都笑開懷。

「求神保佑我的媳婦,當她老時,也有人好像現在她照顧我一樣,有人照顧她,也有一群人來關懷陪伴她。」普尼亞合著雙手,真心為媳婦祈福。好溫馨的畫面,老人家從此可以高枕無憂終老,志工也就放心了。後續志工請醫療組參與關懷,給予她緩解身體違和的健康諮詢。

號召曾參與歲末祝福〈行願〉演繹的電腦班學員和慈青七人前來協助打掃,認真打掃後又趕回會所上課。協助翻譯,讓志工陳美聰(慈任)可以跟阿尼特互動的本土志工蘭吉(Ranjeet Kumar)看到普尼亞的房間清理乾淨,感到很高興:「我很開心我們能幫上忙,清淨老人家的房間,這種感覺讓我愈來愈想投入助人的行列。」

◎菩薩行誼 佛國典範之一

李麗華已退休,經濟獨立,生活無虞,覺得自己很有福報。聽到上人說要回饋佛陀故鄉,想說自己有的是時間,興奮報名,才發現因考慮印度生活條件不似馬來西亞,欲付出者以六十五歲以下為優先,年已七旬的她不符資格。幸好,她的能力有目共睹,雪隆分會副執行長蘇祈逢(濟祈)來電邀約她,讓她得以歡喜去到尼泊爾。

在佛陀出生地的藍毘尼,李麗華承擔起慈善訪視,有時還要兼做香積,在克難條件下,出門訪視關懷,回到會所還要設法烹調家鄉味,安團隊的胃。來到菩提迦耶,她主責熟悉的慈善訪視,帶著海外和本土志工,家訪各村有需要的人,提供緊急援助或是列入長期關懷對象。如果沒有香積志工過來,她也會下廚讓大家不會餓肚子。

「這裡的低種姓村民或許是因為自己的生活也很苦,對老人家就沒有那麼盡心;其他經濟條件比較好的階層,對長輩也是很照顧的。」普尼亞的案例更加令李麗華感受自己的幸福。

「這邊是一個新的地方,而且人風民情都不一樣,我們在馬來西亞做起來有經驗,但這邊風土習慣不一樣,而且本地人大部分都不會英語,我們不懂他的語言,他們也不懂我們說的話,要靠本土志工幫忙翻譯,用英文跟我們溝通。」李麗華說起馬、印間做慈善遇到的考驗和轉機,「幾千年來他們的生活習慣都是這樣,要透過教育來翻轉,需要很長的時間,也需要很多本土志工,一起來把村民帶起來,我們就可以放手交給他們。」

過幾天,李麗華將暫別佛國,「我會再回來的!」她篤定地告訴團隊。「大慈無悔愛無量,大悲無怨願無量」四月下旬,佛國將再現她的慈悲身影。

◎千手世界 剛強變柔和

慈善組訪視關懷,有一位很重要的本土志工士楊,他能說中、英、印語,有他居間溝通,容易許多。去年11月17日,慈善組多了一位生力軍,就是打掃時協助翻譯的蘇達。

「蘇達是蠻聰明的一個人,學習能力很快,英語也非常的好。一點就通,很願意學習、很願意配合,看個案也有她的一套。」李麗華這段時間與蘇達接觸,觀察到蘇達除了因為是本地人,能提供很好的意見給慈善組參考,對婦女的情況和協助也相對細膩。

這一天,志工來到蘇達家拜訪她及家人。蘇達與先生韋夏爾(Vishal Singh)育有一個小寶貝,和公婆住的住處以前是當民宿,現在成為出租的三樓公寓,一個月連同水電的租金是三千二百盧比(約合新臺幣一千兩百元)。

樓梯上去,他們住在後棟,有緊鄰的二間房和一個廚房。公婆的房間對著廚房、緊鄰廁所,只夠擺下一張床和人走過去的空間。志工推測,這裡應該是民宿當小客廳用的空間,現在則是「充分利用」,讓老人家睡。

蘇達的房間大一些,還能擺下一座三扇門的衣櫥。上面左側的門開著,因為今天(3/8)是印度教的重要節日「濕婆節(Maha Shivaratri)」。擺上祭祀用品,她向濕婆祈求孩子健康長大,闔家平安以及更有能力去化解惡緣結善緣。

迦耶中學(Gaya Middle School)畢業後,蘇達升學念二年制的專科,就讀英語系,因此能說流利的英文,她和韋夏爾就是在學校認識的。交往不久,他們分別向家人稟報,獲得祝福,在三年多前結婚。韋夏爾在洗衣店工作,蘇達則沒有合適的工作機會,直到遇見慈濟。

她清楚記得自己是在去年11月17日正式成為慈濟「以工代賑」的志工,以協助慈善組為主,「我很高興加入慈濟,因為我在這裡學到了很多。我參與家訪並向個案發放大量的物資,我們也舉行了很多會議,和志工研習課程,讓我更加理解慈濟的志業。我明白了什麼是慈濟,以及是如何運作的。」

蘇達原來聽人說,慈濟基金會在菩提迦耶做這個、做那個,但到底是什麼,並不清楚。直到她親身見證後,終於了解,「如果不去那裡、不做任何事情,我們就無法理解任何事。」

加入不久,剛好趕上慈濟在籌備歲末祝福,蘇達參與了〈千手世界〉的演繹,她很快學會中文歌詞,「一手、一手、百手、千手,化解生命的悲苦。因為善讓生命美麗,因為愛讓生命延續,因為慈悲讓生命寬濶,因為感恩讓生命歡喜。」她邊唱邊比著手語,臉上散發想要化身千手的奉獻。

她從歌詞裡,體會到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只要有五百人、一千人或更多的人願意伸出手去幫助有困難的人,他們就有機會得救。練習手語過程中,蘇達與手語隊的姊妹們互動時,發現其中很多人是低種姓階層,遭遇了不同的問題,「因為有千萬個問題、苦難要去看,要去聽、要去了解,所以也需要千萬個人攜手合作,化解悲苦。」

「這時候我才意識到,噢,這就是伸出援手的真正意義。如果我們有更多雙手,像是千手,我們就能更加輕易地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她很感恩神賜與恩典,讓她得以跟慈濟在一起,也希望未來能夠長期的為人群付出。

蘇達從慈濟的教導更加意識到,「我們應該將每個人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一個種姓。如果我們把他們視為低種姓而不與他們接觸,那麼這不是慈濟精神,因為慈濟文化是人人平等。」雖然她無法完全了解每次志工研習和《人間菩提》中所要教導的,但從上人開示中,感受到上人的慈悲溫柔。蘇達逐漸放下以前「赤牙牙」對著人罵或口出惡言的態度,變得柔和起來,讓家人刮目相看。

「她加入慈濟後改變很多,變得更溫柔、善良,不再像以前會講粗話。由於她在慈善組付出,回家都會分享所見所聞,她覺得非常有意義。」韋夏爾很肯定蘇達把時間安排得很好,上班時投入工作,回到家,接手照顧小孩,「我很支持她做好事。」韋夏爾雖然一時還未能成為志工,但他期許自己也能有機會去付出。

3月9日在與花蓮連線時,上人肯定新馬團隊有緣有福到佛國,「有好緣,不要放過。」新馬志工把握因緣來到佛國,各司其職、群策群力、合和互協,一步一腳印深耕四大八法。

不管是四十幾度的高溫還是八、九度的寒流,志工都是「吃苦當作吃補」,甘之如飴。「當知汝能多所利益,安樂人天,拔苦眾生,真大慈悲,信實不虛,以是因緣,必得疾成無上菩提。」這裡的體驗和學習是在社區看不到、學不到的,「想要成佛,就來佛國吧!」

圖左 :2023年8月5日,慈善組志工為牧羊女村七十五歲的老婦人普尼亞(Puniya Devi)送新的木床。[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牧羊女村(Bakraur)老婦人普尼亞(Puniya Devi)收到木床時對志工們說:「謝謝你們,這可能是我這輩子最後的一張床。」[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一手、一手、百手、千手,化解生命的悲苦。因為善讓生命美麗,因為愛讓生命延續,因為慈悲讓生命寬濶,因為感恩讓生命歡喜。」蘇達參與了菩提迦耶歲末祝福〈千手世界〉的演繹,她還記得其中的歌詞,用中文唱出來。[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蘇達成為以工代賑的本土志工後,加入慈善組,和陳美聰(右一)、李麗華(右二)及士楊(左)開會討論,要幫普尼亞打掃的事。[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釘上釘子,掛起新的門簾,好讓普尼亞更有安全感,顏色和布料厚度她都很喜歡。[攝影者:呂佩玲]
圖右 :本土志工、慈青和電腦班學員,一起來幫普尼亞打掃房間。[攝影者:呂佩玲]

圖左 :普尼亞再度說起身體不舒服,食難下嚥,李麗華握著她的手,安慰她一切會越來越好的。[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普尼亞的大兒子阿尼特(Amrit Yadav,左)覺得勞師動眾,有點不好意思,他很感謝有這麼多人來幫他的媽媽打掃環境。本土志工蘭吉(Ranjeet Kumar,中)看到普尼亞的房間清理乾淨,感到很高興,也讓他愈來愈想投入助人的行列。[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迪凡蒂(Deventi Devi)聽志工的話,親了一下婆婆普尼亞(Puniya Devi)後,兩人都笑了。迪凡蒂表示一定會好好照顧婆婆,普尼亞則祝福媳婦老時能有人照顧和關懷陪伴。[攝影者:朱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