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情牽滿納海 敘利亞學生華語文伴學計畫圓滿

E-mail 列印
「以琳(Elin),滿納海學校五年級學生,兩年前因滿納海學校無名額可註冊而無法念書,天天坐在慈善辦公室的門口階梯哭泣,現在已經成為正式學生,可以快樂學習了。」慈濟土耳其聯絡處負責人胡光中於1月26日, 向經過一整年線上伴學的大學伴,殷殷分享學生的故事,而此時小學伴則早已忍俊不住,一見面就上前擁抱大學伴了。

◎飄洋過海土耳其 「一家人」相見歡

前年(2022年),土耳其滿納海國際學校,與臺灣師大、慈濟大學和慈濟國際青年,簽訂華語文伴學計畫,透過雲端,讓滿納海的孩子可以學習中文,這群青年更利用寒暑假,前往土耳其進行交流。

團結起來就有一股強大向善的力量,繼去年暑假後,今年二十一位以吉祥物「小螞蟻」自詡的敘利亞華語文伴學計畫的團員,趁著寒假期間,從2024年1月24日至2月4日,進行為期十二天的「滿納海的承諾——敘利亞難民華語文伴學計畫」。24、25日結束兩天的集訓後,25日晚上大家從臺灣出發,飛往土耳其,26日早上來到滿納海國際學校(El Menahil School)。

經過近一年的線上伴學,每位大學伴心中都有一番心得。承擔教學組長的大學伴楊于萱就讀台師大研究所,期盼小學伴得到良好的教育品質,所以每週晚上堅持完整備課。大學伴林鈞唯就讀台大碩一,雖然課業繁重,但開始線上伴學後,他發現一個人會疲憊,一群人相互扶持,可以走得更遠。而每個人的共同期待,便是在2024年寒假,前往滿納海國際學校與小學伴們見面。

互動近一年的「網友」終於在26日相見歡!小學一年級至四年級的孩子表演〈一家人〉、〈We Are The World.〉、敘利亞歌謠等來歡迎大學伴,甚至送上土耳其慈濟LOGO的鑰匙圈作為見面禮,讓承擔課務組、就讀台師大研究所的大學伴黃嘉琳,第一次與小學伴有了「一家人」的感覺,不禁紅了眼眶。

去年(2023年)十月返臺尋根,曾將母親親手編織的方巾贈予證嚴上人的巴沙爾(Bashar),一看見隨行陪伴的宗教處同仁黃靖茹,便上前特地感謝她當時的照顧。在營隊期間,也分享他一開始以為上人就像其他宗教一樣,只是位宗教家,沒想到親自面見後,「才發現上人是悲智雙運的聖人,卻如同母親一般的溫暖慈愛。」

◎闖關遊戲玩中學 飲食文化相交流

寒假營隊的第一天(1/27)共有九十一位小學伴出席。滿納海國際學校的大家長胡光中、周如意,以及教務主任兼高中部校長穆尼爾(Munir)應邀致詞,歡迎來自臺灣的大學伴,並表示希望未來新校區蓋好之後,學生們都有機會能學習土耳其文、阿拉伯文、英文及中文四種語言。

在課務組的設計下,各組首先腦力激盪、發想能代表各小隊的隊呼;也藉由「感恩箱」的設置,讓學員每天書寫感恩卡,表達善念與感恩。下午的市集拍賣會活動,則由小學伴自行設計海報、經營攤位,嘗試講出中文的咖啡、蛋糕、衣帽等日常用語,招呼來客獲得收入。

豐富的課程延續至第二天(1/28),課務組設計了大富翁闖關、競標物資等課程,讓學員在闖關中用中文說出數字,並學習漢語拼音。任職於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的大學伴林慧萍說:「從來沒有參加過這麼歡樂、開心的營隊。即使身體會累,但是看到小朋友的笑容,一切都值得了!」

由於學校的廚師來自敘利亞,烹煮的佳餚不僅風味獨特,吃法也大不相同,因此,用餐時間常有當地志工與學生,向大學伴熱情分享。大學伴也有所反饋,在午餐時間也引導當地志工練習如何使用筷子,最後不但順利夾起食物,連原本站在一旁的主廚都忍不住一同練習。

◎訪視難民 見苦知福

1月29日早上,在大學伴隨同土耳其志工前往家訪的途中下起雪來。下雪看起來很浪漫,但照顧戶卻是憂心忡忡,擔心難以避寒。面對擔心照顧戶情況的大學伴,胡光中有感而發:「伊斯蘭教提到,人生是來接受考驗的,照顧戶所面對的問題,都是阿拉提供的考驗。」

即使照顧戶在生活中存有許多挑戰,但他們皆樂觀面對。其中一位照顧戶因肌肉萎縮無法行走,但他仍面帶笑容、樂觀生活,甚至虔誠念誦《古蘭經》,祝福遠道而來的志工。許多大學伴看見了他們的堅韌,而深受感動。

結束兩天的寒假營隊,這天(1/29)下午開始展開第一天的「華語文教學課程」,主題為「生日快樂」,希望小學伴透過許願,擘劃自己的夢想,憧憬未來,懷抱希望。然而,當大學伴在晚間分享訪視心得時,各個神情凝重、十分不捨。就讀台師大研究所的張家芳,感慨自己難以多出力幫助難民,但也敬佩他們卻能在經濟困頓之際,無私地協助照顧親戚的孩子。

任職國小實習老師的陳弘展發現,照顧戶的服儀整齊端莊,隨後得知是因為他們視大學伴為貴賓,樂於呈現最好的一面。華語文老師何瀚博則發現,照顧戶與他擁抱後淚眼盈眶,沒想到自己小小的舉動,能帶給別人溫暖,紓解壓力。

在企業工作的張薾桐詢問照顧戶,債務無法清償怎麼辦?只見他們默默回答:「還能怎麼辦?」讓他深感無奈而見苦知福,懂得珍惜。胡光中感慨地告訴大學伴:「他們曾經非常富有,當戰爭來臨,什麼都沒帶就被迫遠離家園。逃難後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調適心情。」

◎成果展覽 珍愛學習

1月30日舉辦學科展,呈現小學伴努力上課一學期的成果,胡光中及學校主管來到現場,恭賀學生完成任務。大學伴 王藜說:「許多大學伴在臺灣擔任老師,所以一看到學生的成果,就立刻拍下,準備帶回去學習與分享。」

大學伴楊于萱則發現學生分享時,眼睛炯炯有神,不同於她過去所教導的學生,楊于萱說:「滿納海的學生,真的非常渴望並珍惜學習機會。」

晚上,大學伴訪視敘利亞籍的一位地震災民--因內戰而搬遷至土耳其哈泰伊省(Hatay)。去年她因地震而失去右腳,不得不來到伊斯坦堡投靠朋友。之前,她至義肢中心評估製作義肢的可能性時,卻也憂心同時因地震失去雙腳的兒子,因正值發育期,需每隔一段時間更換義肢,負擔相當沉重。

訪視志工同理後,除了致贈本月的祝福金,也建議過去曾擔任英文老師的她,能任職線上英文老師,以賺取生活費。

1月31日校園藝術展揭幕,只見展廳裡小學伴的作品,無論構圖、筆觸都有極強的渲染力。其中卡迪爾(Kadir)平時課後也在工廠中擔任裁縫師,工作經驗使然,讓他能夠熟練的應用裁縫技巧,製作出高品質的衣服。他的成品令人驚艷,但之所以能如此熟練,卻是因為平時下課後需到工廠打工,此背後的故事讓人很心疼。

此外,十年級的學生一同以校徽為主題創作的畫,想要送給上人,感恩慈濟的協助。特別的是,展廳中懸掛一幅抽象畫,是美術老師描繪記憶中的家鄉,抽象的筆法意喻著熟悉的故里,卻因時光遙遠而記憶模糊。雖然抽象畫的筆法並非每個人都能理解,但畫作背後的故事卻能夠跨越知識、語言的限制,而帶來衝擊。

華語文教學來到最後一天(2/1),繼「生日快樂」、「農曆新年」的主題,今天分享「十二生肖」,讓小學伴以動物為媒介,進一步認識華人的文化。在「元宵節」課程中,大學伴特別準備糯米粉教孩子搓湯圓,希望以闔家團圓的元宵意象,展現大家都是一家人的情誼,並祝福小學伴的家人早日相聚。

◎知心相契 跨越隔閡

在圓緣暨感恩典禮上,大學伴頒發獎狀給線上課程考試滿分的學生,並由慈濟志工高大正、王明萌代表上人致贈福慧紅包,給所有的小學伴。

當地志工也向大學伴表達感恩之情。像是負責翻譯的雪曼(Shaima)唱出心中感恩〈Thankful〉,傳達了「選擇善良,一起成長,不要持續痛苦,但願未來不再有戰爭。」海達(Haydar)則感覺這一週光陰飛逝,雖然彼此語言隔閡,但他在大家的眼神中看到了熱情,希望能來臺灣再續前緣。

當大學伴甘佳鑫讚揚胡光中、周如意伉儷是世界上最美的人,當地志工特思寧(Tesnim)則說:「不,你們都是最美的人,因為你們讓我們看見希望,如果沒有慈濟,我就沒有機會讀大學。」

就讀生物醫學系的特思寧嘆道,最近家裡發生變故,導致成績不理想。甘佳鑫不捨地說:「身在臺灣,會忘記自己多麼幸福,為什麼難民就連接受教育都這麼辛苦。」一番話讓特思寧聽了,更是哽咽得難以言語。

在愛與感恩中,圓滿了敘利亞難民華語文伴學計畫,大小學伴依依不捨,互道珍重再見;也期待未來滿納海華語伴學計畫持續發揮良能,陪伴敘利亞學生們一起走向光明,豐富彼此的人生。

圖左 :滿納海國際學校的大家長胡光中,以及教務主任兼高中部校長穆尼爾(Munir,左)應邀致詞,歡迎來自臺灣的大學伴。[攝影者:林佳儀]
圖右 :豐富的課程延續至第二天(1/28),課務組設計了大富翁闖關、競標物資等課程,讓學員在闖關中用中文說出數字,並學習漢語拼音。[攝影者:林佳儀]

圖左 :市集拍賣會活動是由小學伴自行設計海報,經營攤位,嘗試講出中文的咖啡、蛋糕、衣帽等日常用語,招呼來客獲得收入。[攝影者:林佳儀]
圖右 :十年級的學生一同以校徽為主題創作的畫,想要送給上人,感恩慈濟的協助。[攝影者:林佳儀]

圖左 :曾返臺尋根的巴沙爾(右二)感謝宗教處黃靖茹的照顧,他說沒想到親自面見上人,才發現上人是悲智雙運的聖人,卻像母親一般溫暖慈愛。領隊高大正(右)則分送臺灣的牛奶糖給巴沙爾的孩子。[攝影者:不詳]
圖右 :1月30日舉辦的學科展,呈現小學伴努力上課一學期的成果,台師大研究所的大學伴楊于萱發現他們在分享時,眼睛炯炯有神,真的非常渴望並珍惜學習機會。[攝影者:林佳儀]

圖左 :1月31日校園藝術展揭幕,卡迪爾因為平時課後到工廠做裁縫,成品令人驚艷,卻也令人心疼。[攝影者:不詳]
圖右 :華語文教學來到最後一天,大學伴特地準備糯米粉教小學伴搓湯圓,希望以闔家團圓的元宵意象,祝福小學伴的家人早日相聚。[攝影者:何瀚博]
圖左 :敘利亞華語文伴學計畫的圓緣暨感恩典禮上,大學伴頒發獎狀給線上課程考試滿分者,小學伴歡喜拿著獎狀合影留念。[攝影者:何瀚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