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印尼 培訓志工信願行 資深志工經驗交流

培訓志工信願行 資深志工經驗交流

E-mail 列印
慈濟印尼分會一年一度慈誠委員與培訓志工研習營,於2024年3月9日至10日,在雅加達靜思堂四樓講經堂舉辦。今年的營隊主題為「信、願、行」。兩天的營隊,共有五百三十四位來自十八個地區的志工參與,大家齊聚 一堂同精進共研習。

培育合心的幹事蕭群發(本誼),感恩大家撥出寶貴時間參與精進營,希望大家傾囊相授教學相長,並帶動學員一起以中文和印尼文重複喊出營隊主題,期待大家牢記在心,秉持「信、願、行」的精神投入社區付出。

◎人間無常 感恩良緣

以「誠與情 代代相傳」為主題的座談,由彭福來(濟然)穿針引線帶領五位資深志工,分享承擔中的改變與心得。

兩地奔波不覺苦。2005年加入慈濟的康嘉斌(誠晙)分享,當年是看到印尼《慈濟月刊》報導,志工到亞齊賑災的新聞,讓他毅然決然加入慈濟參與付出。

人生無常,康嘉斌的妻子陳慧萍突然患病,身體日益衰弱。除了照顧妻子,他也要照顧未滿月的幼兒,一時間必須擔任嚴父慈母兼丈夫的多重角色。所幸因慈濟因緣,讓他帶妻子到花蓮慈濟醫院就醫。他很感恩妻子在臺灣就醫期間,受到臺灣法親家人的照顧。兩年來,奔忙於印尼與臺灣二地,妻子終於痊癒。

康嘉斌很感恩在迷茫之時,有法親家人的陪伴和證嚴上人的法、精舍師父的祝福作為力量。記得當時,精舍師父對他說:「你的妻子是一尊大菩薩,是來成就你修行的。」這句話點醒他,讓他放下心中的困惑,領悟眼前面臨的諸多事,也是一種修行。最後,他勉勵大家要把握付出機會,以免錯失良緣。

◎不怕阻礙 自度度人

轉逆為順。陳麗菊(明昕)在2013年加入慈濟。起初她的丈夫並不同意她做慈濟,因為家裡還有兩個孩子要照顧,而且,其中一個孩子有特殊需求。面臨難題她並沒有放棄,不但把家裡顧好,還努力安排時間到慈濟行善付出。因為,她覺得在慈濟能安住心,又能學到很多人生道理,能廣結好緣。

做慈濟讓陳麗菊改善了許多習性,也變得更有耐心。這些改變丈夫都看在眼裡,因此,原本反對的丈夫,漸漸地支持她做慈濟。她勉勵學員:「先改變自己,才能改變他人。做對的事情,不要擔心別人的反對。」

接著是蕭群發分享,他在讀博士班時,對一句話留下深刻印象,「知識和經驗若不發揮,只會變成回憶。」

因此,蕭群發覺得自己更要發揮所長造福社區,如此才有意義。慈濟就是最適合付出與學習的道場,並且改變了他的想法和習性。他是一位稅務顧問,在工作領域上也會教導客戶做人要「 誠、正、信、實」。

此外,原本喜歡玩股票的他,無論輸或贏都難以入眠,甚至還出書教別人如何玩股票。在接觸慈濟和上人的法之後,讓他徹底醒悟,不再沉迷於股票,不再寫有關投機取巧的書籍。

◎全家一志 做慈濟事

緊接著,於1997年加入慈濟的卓玉萍(慈儒),至今已在慈濟菩薩道付出二十七年。當年,她是隨丈夫譚祥華(濟碩)加入慈濟的。

許多人說:「等我孩子長大後,我才做慈濟。」但當年四個孩子還小,卓玉萍與譚祥華仍堅持帶著四個孩子一起做慈濟。她表示,在活動現場「孩子有孩子可以做的事,他們可以比手語,幫忙一些小事情。」耳濡目染之下,將來必定是一顆小種子。

孩子們自小做慈濟,長大後也能繼續在充滿愛的慈濟環境中學習。女兒譚淑貞(懿藹)也已在2016年受證,卓玉萍很安心,不怕孩子們交錯朋友或誤入歧途。最後,她勉勵學員:「做慈濟,我們要甘願做,才會歡喜受。承擔過程中,要秉持付出無所求的心,視困難為挑戰,且將之克服。」

最後分享的是李秀彬(慈彬),她於2004年加入慈濟。在承擔過程中,她秉持「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的精神。使命感成為她的動力,把握因緣,做就對了,並將承擔視為福報和挑戰,如此自己才能繼續成長。「人就是要不斷學習,在資深帶領下陪伴年輕一代的志工,如此法脈才得以傳承。」

活出生命價值,一切關鍵在於自己,有願有力,在慈濟菩薩道上勇猛精進,慈濟志業代代相傳是責任也是使命。

圖左 :2005年加入慈濟的志工康嘉斌(誠晙)分享,當年看到印尼《慈濟月刊》報導志工到亞齊賑災的新聞,讓他想加入慈濟付出。[攝影者:Arimami Suryo Asmoro]
圖右 :人生無常,康嘉斌(中)的妻子陳慧萍突然患病,身體日益衰弱。除了照顧妻子,他也要照顧未滿月的幼兒,一時必須擔任嚴父慈母兼丈夫的角色。所幸慈濟良緣,讓他能帶妻子到花蓮慈濟醫院就醫。[攝影者:Aris Widjaja]

圖左 :2007年,送孩子到慈濟國際學校上學,志工陳麗菊(明昕.中)第一次接觸慈濟,直到2013年,她才加入慈濟志工行列,並立刻投入雅加達大水災的賑災活動。[攝影者:Aris Widjaja]
圖右 :起初陳麗菊的丈夫並不同意她做慈濟,因為還要照顧兩個孩子,但她沒有放棄,努力安排時間來到慈濟付出。做慈濟讓她改善了許多習性,也變得更有耐心。讓原本反對的丈夫,漸漸地支持她做慈濟。[攝影者:Arimami Suryo Asmoro]

圖左 :原本喜歡玩股票的蕭群發(本誼.中),無論輸或贏都難以入眠,甚至還出書教別人如何玩股票。接觸慈濟和 上人的法之後,讓他徹底醒悟,不再沉迷於股票,不再寫有關投機取巧的書籍。[攝影者:Aris Widjaja]
圖右 :蕭群發(本誼)在讀博士班時,對一句話留下深刻印象,「知識和經驗若不發揮,只會變成回憶。」因此,蕭群發覺得自己更要發揮所長造福社區,如此才有意義。慈濟就是最適合付出的道場,並且改變了他的想法和習性。[攝影者:Arimami Suryo Asmoro]

圖左 :1997年加入慈濟的卓玉萍(慈儒.左二),至今已在慈濟菩薩道上付出二十七年。當年,她隨丈夫譚祥華(濟碩)加入慈濟。[攝影者:沈瑞生]
圖右 :孩子們自小做慈濟,長大後也繼續在充滿愛的慈濟環境中學習。女兒譚淑貞(懿藹)也已在2016年受證。卓玉萍很安心,不怕孩子們交錯朋友或誤入歧途。[攝影者:Arimami Suryo Asmoro]
圖左 :李秀彬(慈彬)於2004年加入慈濟。在承擔過程中,她秉持「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的精神,並將承擔視為福報和挑戰,如此自己才能繼續成長。[攝影者:Arimami Suryo Asmo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