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骨髓認證教育訓練 Q&A為學員釋疑

骨髓認證教育訓練 Q&A為學員釋疑

E-mail 列印
1993年「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正式成立,2002年改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至今三十一年。3 月16日有來自宜蘭、基隆、澎湖、外語隊、北區團隊,於蘆洲聯絡處舉辦「2024年慈濟骨髓幹細胞中 心北宜澎區關懷小組國際認證教育訓練」,共有四百五十一人參與。教育訓練有隨堂測驗,考題以實務為主,此次以雙向Q&A由骨髓中心蘇蕙鈺組長,回應講解學員疑問,令學員們茅塞頓開。

◎師父說要做 做就對了

平日在社區盡心盡力搶救生命的關懷小組,讓許許多多在醫院等待的病患有得救的機會。認證課程主要的目的,希望骨髓關懷志工們,面對捐贈者能夠詳盡的解說及溫故知新骨髓捐贈的相關流程,在骨髓宣導活動中,清楚傳達符合捐贈的條件。

一早七點半,承擔隊輔的外語隊林沂錚舉牌,開心地向隊員揮手招呼紙本報到。在也沒有疫情之前,林沂錚就會接到中心的派單,去機場接送陪伴來臺灣的不同國家取髓者。她常常跟朋友分享,邀請參加骨髓建檔,讓病患增加配對的機會。同時也會對誤解醫療行為的人做說明,她認為接力救人做好事要持續做下去。

課程首先由骨髓中心奚珮暄分享,「認證說明」志工服務的品質提升是骨髓中心的基石,中心因志工質優品質而卓越,因此快速人才養成與培育,讓志工團隊不斷層。

志工以搶救生命的使命感,在促進快速捐贈,志工的招募及培訓遍及全臺。志工的培育規範,需要完成骨髓關懷小組,志工國際認證教育訓練,通過認證考試合格。從見習解說志工,且成為正式解說志工,才能成為講師認證。

◎Q&A中心回應 學員疑問

「驗血活動」講師林信春提到,骨髓捐贈需要透過一連串的宣傳活動,除了街道放置宣傳海報、3C宣導外,還可以結合社會資源與里民活動,讓活動相互呼應更能達到宣傳成效,未來配對成功的案例也方便落實捐贈陪伴。

林信春秉持傳承經驗的信念在課程中呼籲,社區要多向民眾宣傳可於官網預填同意書,以縮短當天採血時間,讓流程更加順暢。Q&A提到有些疾病是否可以建檔,透過骨髓中心清楚講解,令學員們茅塞頓開。

各區舉辦教育訓練,至今已經超過了十年,講師董美芬,透過圖示以檢核表來講述「血樣複檢」。在二0二0到二0二二年因疫情關係,下單人數跟抽血實際比例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二0二三年有逐漸回溫的現象。志工在收到「捐者意願調查通知單」先識別案件類型以及回報期限。

在捐贈者的過程當中會遇到轉區、電話有錯誤找不到人;找到捐者時要確認是否是我們要找的人?並詳讀內容,確認捐者意願,有特殊健康問題,詢問中心是否抽血。

董美芬舉例自己在找住家附近的捐者時,捐者與媽媽手機是空號,透過第二順位聯絡人阿姨找到捐贈者,所以填寫兩位聯絡人資訊也是很重要。鼓勵志工們們要詳讀《造血幹細胞捐贈簡介》。

Q&A回答學員疑問。糖尿病第一型,只要有服藥都不能建檔捐贈?蘇蕙鈺組長說明,如果他飲食運動血糖都控制得很好,再來考慮,並提到解說人員在解說前,要確認填表人的健康情形,才能讓他填寫所有表單。

◎讓捐贈者安心 捐後追蹤

講師張雅雯談到配對成功,個案經由身體檢查了解是否適合捐贈,在無損己身前題,審慎評估才會進行捐贈,讓捐贈者安心。另外,捐贈前所做的檢查並不是篩檢疾病的全身健檢,張雅雯強調解說志工在講解時需特別提出,以免造成誤會;由於捐贈過程是醫療行為,藉由身體檢查,排除風險,才能守護捐贈者及受贈者健康。

「捐贈階段」講師王正雄講述造血幹細胞流程,必須注意哪些問題,如何去安排與解決詳細說明。王正雄與擔任司儀昌秀芳,夫妻倆人承擔骨髓關懷志工多年,努力牽引許多人志願為造血幹細胞捐贈。

講師蔡淑鳳以互動式問答「捐後追蹤」,讓學員印象更深刻。捐贈者捐後志工要持續追蹤,約十五次,捐贈當天、一週、一個月、三個月電話或線上填問卷、六個月滿意度調查、一年至三年抽血、四至十年的問卷。希望捐後讓捐者安心。

◎不同血液疾病 移植不同

醫學講座邀請臺北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秀如分享「兒童造血幹細胞移植現況」。顏秀如從住院醫師、總醫師到現在成為主治醫師,她從二00八年開始參與幹細胞移植,至今做了將近二百例的幹細胞移植。

幹細胞移植有三種方式,各有優缺點。顏醫師對移植後病童的觀察,她特別強調對於不同的血液疾病,移植的方式也不同。顏醫師感恩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及關懷志工們長期的付出,她期望志工在勸捐時,依據病患的需求,讓捐者配合捐贈的方式。

捐贈者楊淑美常捐血,在二0一二年骨髓捐贈,後來慈濟需要捐贈者見證分享,時間許可她都儘量參加。楊淑美表示,雖然有上了幾次課,但心裏的疑問在顏秀如醫師病例分享中有了解答。

「了解為什麼有些醫生會要求腸骨捐贈,而不採用週邊血捐贈,是因為要配合患者身體的狀況,而採用最適合的方式。」回想當年捐贈時也有選擇題,但淑美希望給對方最好的捐贈方式,減少排斥的狀況,因此最後用骨髓捐贈。

關懷小組李素梅感受,今天認證教育訓練,改用Q&A的形式來呈現,感覺很親切。她表示,課程中邀請到榮總的顏醫師用實際的病例分享,了解骨髓與周邊血捐贈的差別。顏醫師很慈悲,她看到了移植後病童受的苦,對於罹患不同血液疾病的兒童,選擇用最好的方式移植。

◎來不及等配對 用心推廣

捐贈者林志遠二十歲參與驗血建檔,二十年來有二次捐贈通知,終於在七年前如願成為捐贈者。並在捐完後於靜思精舍,志工早會上發願未來將積極投入骨髓建檔相關活動。

目前只要有課程或是宣傳活動都會參與,他哽咽的回想年輕時,較獨善其身,捐贈完後,體悟緣份不可思議,憑著自己可以救一條生命,也因此覺得因緣已到,該做些事情回饋社會,使這份愛的力量繼續延續。

捐贈者莊于萱滿十八歲那年骨髓資料建檔,等了二十年,2017年配對到成為捐贈者,當下心情也有一點震驚。開始承擔「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活動填表區的工作,也邀約身邊朋友、同學能夠認同骨髓救人一命的理念,一起來參與驗血活動。

有些人比較擔心,莊于萱也不強求等待對方能理解更多,怕不了解的人反而會嚇到。年輕人很堅定想要做建檔,不管家人怎麼反對,她還是會請他們跟家人解釋,不要為做好事讓家人擔心。

感受最深,在她配對到前一年,莊于萱有一個摯友,因為急性白血病,來不及等配對,就過世了,後來有建檔活動可以參與,她就去推廣,希望讓更多人有機會被配對到。

關懷小組鄭昆旺,認真聽講做筆記,他謙虛說:「還有很多細節不了解,希望多充實骨髓捐贈的知識。」他希望自己能夠像資深志工可以宣傳骨髓驗血活動,這次上課收獲很多,透過講師的詳細解說,希望讓自己更有信心,早日開口宣導搶救生命有意義的活動。

關懷小組鄭家祥回花蓮在慈濟大學參觀大捨堂,了解救人一命無損己身,覺得骨髓捐贈推廣是很重要的志業。鄭家祥去年參與小巨蛋演繹時,聽到《搶救生命》(慈濟人在推動國際骨髓捐贈)的段落,一次次的排練感動著他,當生命到最後誰能救救我?所以社區在邀約「造血幹細胞捐贈關懷小組志工國際認證教育訓練課」就報名來上課。

對於造血幹細胞捐贈,數以萬計非醫療專業背景的慈濟志工,只憑藉著:「師父說要做,做就對了的信念,便擔起了勸捐的重責大任。」經過一天的課程回顧與薰習,透過Q&A與骨髓中心雙向互動,志工們帶著滿滿收穫,提供捐贈者更專業正確的解說與更完善的陪伴。

圖左 :骨髓認證教育訓練,3 月16日於蘆洲聯絡處舉辦,共有四百五十一人參與。[攝影者:石中興]
圖右 :講師林信春提到骨髓捐贈需透過宣傳活動,除海報、3C宣導,還可以結合社會資源與里民活動。[攝影者:石中興]

圖左 :關懷小組鄭昆旺(圖右)表示,上課收獲很多,講師說的很詳細,希望自己能夠有信心,早日開口宣導搶救生命有意義的活動。[攝影者:許麗蘭]
圖右 :臺北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秀如分享「兒童造血幹細胞移植現況」,特別強調對於不同的血液疾病,移植的方式也不同;期望志工在勸捐時,依據病患的需求,讓捐者配合捐贈的方式。[攝影者:石中興]

圖左 :捐贈者林志遠(右二),二十年來有二次捐贈通知,體悟緣份不可思議,自己拯救一條生命,該做些事回饋社會,使這份愛繼續延續。[攝影者:許麗蘭]
圖右 :捐贈者莊于萱(圖右),等了二十年才配對到。感受最深,她有一個摯友,因為急性白血病,來不及等配對,就過世了;後來有建檔活動她就去推廣,希望讓更多人有機會被配對到。[攝影者:許麗蘭]

圖左 :關懷小組李素梅表示(左),顏醫師很慈悲,她看到了移植後病童受的苦,對於罹患不同血液疾病的兒童,選擇用最好的方式移植。[攝影者:許麗蘭]
圖右 :關懷小組鄭家祥回花蓮在慈濟大學參觀大捨堂,了解救人一命無損己身,覺得骨髓捐贈推廣是很重要的志業。[攝影者:石中興]
圖左 :捐贈者楊淑美常捐血,了解為什麼有些醫生會要求腸骨捐贈,而不採用週邊血捐贈,是因為要配合患者身體的狀況,而採用最適合的方式。[攝影者:石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