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面對多元價值觀青年 用心用愛陪伴

面對多元價值觀青年 用心用愛陪伴

E-mail 列印
2024年慈青慈懿暨慈青學長輔導員研習營,3月23、24日在臺中大里聯絡處舉行。3月24日午後,來自全省七十二位慈懿、慈青學長聚集在一起,由慈青學長莊大輝及懿德媽媽高惠珍、文羽楨,暢談他們陪伴慈青的心 路歷程。

◎多元價值觀 著重理直氣和

師院特殊教育組畢業的莊大輝,分享他陪伴慈青的過程中,經歷了慈青的殊勝時期,到目前的人員精緻階段,他的心境和思維上的轉換。

多年以前,莊大輝在社區活動中,一位大二的女慈青告訴他,「慈濟社團很特別,好像我們也可以對四、五十歲的人稱學長!」也許眼前的學長和她的父親年紀相當,竟然還可以這麼稱呼。

莊大輝問著現場的慈青學長及慈懿爸媽們,「當慈青孩子直接這麼問,她也不知道對或錯時,你會如何回應呢?」現場學員睜大眼睛,豎起耳朵,很想知道莊大輝怎麼說。

莊大輝說,在目前多元價值觀的時代,沒有絕對的對或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當下認同老師教的,但他心中也有一把尺。這個時候與其告訴他對或錯,不如先問他的想法,以及為什麼想這麼問的理由,然後再跟他交流。

當然有時候,對的話卻用錯的態度,或其他方式表達就很可惜了。因此莊大輝提醒他,「想法、觀念沒有錯,可是在表達的態度上,如果再多一點委婉、和緩,會更理直氣和。」莊大輝也強調,目前陪伴慈青,覺得跟自己有緣的慈青多說一點;如果沒有緣,即使他說錯、做錯,他也不在乎他人的看法,而旁人只能會心一笑置之。

◎想法情緒兼顧 等待時機是大原則

莊大輝說起他以前還是慈青時,學長學姊是直接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一直在教育界的他,發現現在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思想非常多元化,他舉面對小學也會讓他們表達不同的看法,再做價值的澄清。

如果只在一個思想領域成長的孩子,僅學習單一價值觀,但是當他必須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對他來講衝擊會比較大。因此他提醒大家,在陪伴的過程中,想法跟情緒必須兼顧。

曾經也是慈青的莊大輝,目前陪伴慈青的過程中,發現如果來了新社員,發現自己沒有更好的方式陪伴時,他建議轉介給其他人接續陪伴,是慈濟團體的大原則、大方向;如果沒有更好的人選,他建議等待適當時機。

莊大輝陪伴一所護專的慈青社,至今已經二十一年。他說起,長期陪伴的懿德媽媽建議他,這學期第一堂社課之前,先舉辦餐會,並播放慈青相關的社課影片,讓慈青們有些想法,也是轉換陪伴的方式。

◎尋找同溫層 體會上人法語

「怎麼樣能長時間保持熱情跟動力呢?」莊大輝提起大家曾經碰到的問題。「當我失落感或是沮喪的時候,我會尋找同溫層的知識。」他說起懷舊祈禱時能看到學長姊一起上線,甚至在營隊中看到跟自己年紀差不多的學長姊,這就是同溫層的來源。陪伴慈青一定要懷抱希望,莊大輝說,大家知道培養一個人才非常不容易,但是心理一直有希望,才會有力量。

另外,莊大輝也說,對於自己如果出現暫時的沮喪和無奈時也請接受,因為大家都是證嚴上人的弟子,跟上人同一念心。如果真的出現,「好像我沒有做好?好像我不應該這樣?好像……」等自責時,他請大家要先接受這樣的自己。

莊大輝繼續建議,用心聽只有十幾分鐘的《人間菩提》單元,可以從上人在開示中,對於現在的眾生,對於未來人類怎麼走下去,由上人的法語中去體會。上人的心情也蠻重要的,不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因為人生經驗多了,應該相信上人的認知。

◎自我意識強烈 用愛用心陪伴

擔任教職的莊大輝發現,現在的孩子從小自我意識就非常強,參加營隊時,對學長姊也有不滿的情緒,就連服務有時候也沒有很守規矩,更何況平常與人相處應有的禮貌。如果這樣的孩子,將來想進到慈濟團體來,倘若接引的領隊,規矩能再放鬆一些,他們就可能踏進慈濟來。

了解年輕人的莊大輝,發現他們喜歡嘗試新事物與活動,但是活動的價值,對他們來講是否具有吸引力,是不是需要的內容,也許跟他想像的不太一樣。講師選用一種素材,提醒他們須思考哪些面向,有什麼共同點,請他們分享。

然而,現在的年輕人被教育要看見差異,才能發現多元。當下有位大學生就分享,講師引導很震撼,因為目前的教育不是要看見一樣,而是發現差異才能做更細緻的拆解。相反的,那位講師卻要大家看見一樣,所以他覺得這個假設很特別。因此,那堂課一開始就吸引了大學生的專注力。所以現在年輕人,對新思維是具有吸引力的,如何強調正向的價值,是努力的方向。

最後,大輝提到兩極化的特質非常強調個人化的教育文化。他比喻分析,如果跟慈濟很有緣的人,一進來慈濟就很願意接受相關的教化;可是另外一種人,他也很喜歡慈濟,但是沒有那麼願意接受慈濟給他的教化。畢竟這兩種人都喜歡在慈濟,相對的他們就是提醒慈濟人對他的包容度。

莊大輝期望大家,不要只接受、只喜歡某一種年輕人。他不諱言,大家都喜歡一進到慈濟來就有禮貌、會問候的年輕人,他們很有可能是慈二代、慈三代;另外一種年輕人他會問好,他選擇性地做,甚至每次活動都看到不到他。莊大輝勸大家,「這樣的年輕人,也要好好地用愛陪伴、承擔與承受。」

◎怎樣的情感 讓別人的孩子叫媽媽

懿德媽媽高惠珍,從事教職退休,自謙不擅長與年輕人接觸與陪伴。第一次她參加活動時,看到一群孩子,「媽媽長媽媽短,真是讓我驚呆了!」她納悶,「是怎麼樣的感情,可以讓別人的孩子叫媽媽?」

高惠珍分享她陪伴慈青的訣竅,她說,要討論活動重點、細流時,如果晚上孩子沒有時間,就利用他們午餐的時間,她會帶便當到學校跟孩子一起討論。她與孩子們也會輕鬆地話家常,連絡感情,了解他們的近況。「情感的連結,就是一點一滴培養出來的。」從此,讓慈青的生活重心有了慈濟。

中區最近四年的課輔在大智國小舉辦,課輔結束時間晚、公車也少,課後接送慈青是很必要的。高惠珍把握在車上的時間,跟他們輕鬆聊聊計畫、想法、課業等等;甚至說一下,心中的小劇場。就這樣一點一滴,靠著溫馨接送情,跟孩子更熟距離拉近了。「所以,建議大家有機會的話,不要放棄溫馨接送的機會,自然就能跟孩子們培養感情。」

過程當中,高惠珍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無所求付出,千萬不要在付出過程中,希望孩子對你有所回報。」這樣在陪伴慈青這條路,才能走得長久。她最後用一句靜思語與大家共勉,「有心,就沒有走不通的路;有愛就沒有達不到的願景。」大家一起努力,只有堅持才能夠找到、看到希望。

◎承擔 就是成長的開始

另一位懿德媽媽文羽楨,她三胞胎的孩子,曾經都是慈青社社員。她自謙不擅表達,不擅與人互動,很多時候她喜歡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好,但是承擔會務,必須跟組隊、慈青校窗口產生很多連結,這是讓她覺得最困難,也是最大的挑戰。

文羽楨坦承地說,「我總是跟阿母(黃鳳美)說我很害怕,也會跟惠珍媽說,我不喜歡。」但是她因為承擔克服了內心的恐懼,提醒自己可以跟大家結善緣的機會。文羽楨甚至告訴自己,「中區需要領隊、校窗口及所有人的支持及幫助,才能夠順利的運作。」所以她必須調整自己的態度去學習、改變。

文羽楨透過陪伴慈青的機會,認識資深懿德媽媽黃鳳美,很喜歡聽鳳美分享陪伴慈青的經驗。尤其文羽楨跟高惠珍總是默契十足,常常在同一個時間,想著同一件事。

「來慈濟不是為了形象滿足,也不是來情感的寄託。」是文羽楨聽黃鳳美曾說過的話,所以她告訴自己,「要有承擔,並努力的學習。」另外一句文羽楨覺得很受用的話,是「逃避永遠躲不過,面對也不是最難。」她上臺分享,是學習面對內心的恐懼跟害怕,學習大事情就需要勇敢的接受與面對。文羽楨以靜思語「用媽媽的心去愛別人的孩子,用菩薩的智慧教導自己的孩子。」跟大家共勉。

三位資深慈青學長與懿德媽媽,運用一小時的時間,分享他們多年來陪伴慈青的心情與寶貴的經驗。吸睛的分享,從頭到尾無冷場,讓全場學員獲益良多。

圖左 :師院特殊教育組畢業的莊大輝,分享他陪伴慈青的過程中,經歷了慈青的殊勝時期,到目前的人員精緻階段,他的心境和思維上的轉換。[攝影者:楊榮書]
圖右 :「來慈濟不是為了形象滿足,也不是來情感的寄託。」是文羽楨聽黃鳳美曾說過的話,所以她告訴自己,「要有承擔,並努力的學習。」[攝影者:楊榮書]

圖左 :高惠珍分享她陪伴慈青的訣竅,討論活動重點、細流時,如果晚上孩子沒有時間,就利用午餐時間,她會帶便當到學校跟孩子一起討論。[攝影者:楊榮書]
圖右 :莊大輝說,在目前多元價值觀的時代,沒有絕對的對或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當下認同老師教的,但他心中也有一把尺。這個時候與其告訴他對或錯,不如先問他的想法,以及為什麼想這麼問的理由,然後再跟他交流。[攝影者:楊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