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球場當搖籃 慈籃寶寶長大了

球場當搖籃 慈籃寶寶長大了

E-mail 列印
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簡稱慈藍)系以推廣和培訓籃球運動為使命,以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為宗旨。不僅關注籃球技術的提升,更重視全面發展,透過良好的運動,鍛鍊身體,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

「慈籃」藉 由籃球技術的訓練,輔以慈濟人文精神,期望達到「寓教於樂及術德兼修」的成效,並培養青年、青少年及兒童「關懷社會及尊重生命」的共識,秉持「愛心、團結、服務」的理念,發揮運動員「耐力和毅力」的精神,並持之以恆落實在家庭生活中,進而化小愛為大愛,落實社區關懷社會,實現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願景。

◎小善小年狀況劇 寓教於樂習禮儀

在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指導師父及北區總幹事呂芳川的指導鼓勵下﹐一九九四年李鼎銘及洪若岑,結合熱心的教練及慈濟志工成立「慈濟青年籃球隊」,每周定期訓練。而後為更符合慈籃招收對象之年齡層及家長志工實際參與活動,2005年9月更名為「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

而「中區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在2008年成立,原依循每周訓練,後因現代生活及課業忙碌,調整為每月一次。受COVID-19疫情影響,中區慈籃自2020年暫停活動。隨疫情解封,2024年3月31日,按慣例在中興大學體育館舉辦,延續籃球家族的精神。

時隔三年,許多舊生長大了,有的離家到外縣市求學,有人面對升學壓力或另有規劃。這次報名人數約有八十位,百分之九十都是新生。

為了建立生活儀軌,活動一開始,由兩位妝扮可愛的志工「小年」跟「小善」帶來狀況劇,吸引學員的目光。

口白:小年一手拿著早餐、一手拿著飲料,邊走邊吃。小善從後面走過來,拍他一下。

「小年,你怎麼邊走邊吃?」

「齁,都是我媽啦,連星期天都不能讓我睡晚一點,說打球可以讓我長高,那麼早起床,真是受不了!」

「媽媽也是為我們好,來這邊打球,還可以學慈濟人文喔。誒,你的衣服沒紮進去,趕緊紮好,我們要入隊了。」懂事的小善提醒著邊走邊吃及上衣隨意露在長褲外的小年⋯⋯

◎慈濟人文之美 培養動靜皆宜

慈籃不僅專注於技術訓練,更注重孩子的品格教育。透過生動的短劇,反映日常生活情境,提醒學員們守時、良好飲食習慣、整潔穿著,及學佛行儀——行、立、坐、臥的基本禮儀,培養出令人喜愛的個性,成為社會上受歡迎的人。

在感恩隊伍的最前頭,劉勝銘坐如「鐘」。小學才三年級的他,長得又高又壯,讓人完全猜不出他的年紀。

當學員長侯茹琦說明「四威儀」,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四種儀態時,劉勝銘聽進去了,排頭的他當表率,坐得很端正。

問他學習到什麼?劉勝銘說不出具體事件,但他用行動表現。見到人,總是露出燦爛笑容迎接與他相視的目光,圓圓的臉蛋透著童真與善意,雖然只是第一次上課,但他已能分清什麼時候該靜、什麼時候該動。

同樣是小學三年級的賴彥勳活潑好動,在球場上追、趕、跑、跳、蹦,火力全開,展現無限的能量和熱情。動力十足的他,回到座位上,也能安靜收心。

當學員長問起大家是否還記得《靜思語》時,賴彥勳毫不猶豫地舉手回答:「就怕不起步,不怕不進步。」這句充滿智慧的話語,不僅展現了他對進步和成長的追求,也凸顯了他的聰慧與成熟。

透過生動有趣的狀況劇,學員不僅學習了基本禮儀,也從中認識慈濟人文。希望每位參與者都能在這個過程中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慈籃長大的孩子 感恩回饋當助教

人文課程結束,孩子們留在球場打籃球,家長則整隊前往二樓的視聽教室,參加由郭德進法官主講的「親職講座」。在講座中,法官分享了慈濟籃球隊的人文宗旨與遠景,他強調籃球運動背後的價值觀和慈濟精神,並鼓勵家長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積極的角色,共同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

慈籃強調親子共學,家長莊紫娟現身分享她的成長與收穫。兒子莊皓淳小學五年級時,就加入慈籃,莊紫娟今年升格為隊輔,她謙虛地表示:「以家長來說,我是舊生,承擔隊輔則是新生。」

雖然在隊輔方面仍有學習的空間,但她勇敢地踏出了第一步,從被服務的對象轉換為付出的角色。

莊紫娟在兒子小學五年級就加入慈籃,每個月都從彰化鹿港開車來到中興大學,在往返超過六十公里的車程裡,是母子倆最珍貴的談心時間。

兒子今年(2024)考上中部大學,仍積極爭取回來陪伴學弟學妹打球,莊紫娟很開心:「由於參加了這個團體,我們母子倆有共同的話題。這一層關係,也不因為他在外求學而有所改變。」

在慈籃團隊中,除了教授球技,更注重孩子的品德修養。莊紫娟常鼓勵孩子,在求學的階段,要努力讓自己強大,日後無論在學術、興趣及生活層面,才會有多方的選擇機會,而不是機會來選擇我們。就如同今天的靜思語,就怕不起步,只要起步走,一定會有進步。

慈籃大哥哥也上臺跟學弟妹say「哈囉」,「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學長莊皓淳。從小五起,我就在這個團體裡,一直持續到疫情爆發前。因為疫情影響,我們不得不暫停課程,但現在我很開心地回來了。」

莊皓淳很開心有機會回到慈籃擔任助教,並將過去打球到現在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學弟妹。「我希望能在大家身上看到成長,就像我從小到大一樣。」

他表示,在這個階段,有些人可能對籃球運動不感興趣,但沒關係。通過慈籃,可以體會到籃球和品格教育帶來的樂趣和知識,並找到自己的興趣。莊皓淳期待:「慈籃團體是一個很棒的環境,我希望在這裡能夠教導你們,同時也能在這個環境中成長,我們彼此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慈籃寶寶廖世詠 媽媽說我小菩薩

另一位家長侯茹琦也帶著兒子廖世詠分享來慈籃的因緣。

侯茹琦有兩個女兒,一個從小學四年級、一個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參加慈籃,現在兩姊妹都到花蓮學校讀書。

「這個算是慈籃寶寶,他是我來慈籃當志工才懷孕的。」侯茹琦摟著身旁的廖世詠說:「你們很有福,我也很有福。」

承擔學員長的侯茹琦表示,以前拿麥克風心情非常的緊張,也不知道要講些什麼,但是透過這幾年在慈籃的練習,她開心自己成長許多。也以親身經驗鼓勵學員,「就像你們剛開始打球一樣,不懂籃球規則、技巧,經由教練、助教的指導,與隊友互動,在過程中不斷學習,你們都能夠逐步進步。」

侯茹琦看到一些家長帶著年幼的孩子來參加活動,回想起以前帶著自己的孩子參與的情景,感到十分開心。

「就像郭法官說的,參加慈濟活動的孩子不會變壞。」她認為這是一個良好的環境,歡迎父母帶小小孩子來參加,透過在這裡充滿了愛和包容的體驗和教導,孩子們會受到正面的影響。

從胎教就開始「打球」的廖世詠,現在已經國小三年級了,雖然第一次正式上「戰場」,在球場上身手非常矯健。但到臺前分享卻顯得靦腆,他說:「媽媽說,我是從菩薩那裡來的,我是小菩薩。小時候都在樓上跟媽媽一起上課,無聊時,就跑到欄桿那邊看大家打球。」

球場當搖籃,慈籃寶寶長大了。廖世詠開心自己長大成為慈籃家族的一員,可以在球場上打球,不用跟著媽媽在視聽教室聽課了。

偌大的球場上,一群孩子分成三大組,能力好的及舊生,組成一團進行PK賽,新生則由教練帶他們學習運球、傳球,感受節奏感。為了幫助他們建立紮實的籃球基礎,透過趴下,體驗手腕與手指力量,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成長與快樂。

圖左 :3月31日的《靜思語》「就怕不起步,不怕不進步。」期望透過這句,啟發慈籃學員,即使起步困難,不要害怕,重要的是勇敢踏出第一步,只要你開始行動,就有機會進步成長。[攝影者:林美宏]
圖右 :當學員長說明「四威儀」,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四種儀態時,劉勝銘聽進去了,排頭的他當表率,坐得很端正。[攝影者:林美宏]

圖左 :透過趴下,體驗手腕與手指力量,幫助學員建立紮實的籃球基礎,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成長與快樂。[攝影者:林美宏]
圖右 :小學三年級的賴彥勳(拿球者)活潑好動,在球場上追、趕、跑、跳、蹦,火力全開,展現無限的能量和熱情。動力十足的他,回到座位上,也能安靜收心。[攝影者:林美宏]

圖左 :人文課程結束,孩子們留在球場打籃球,家長則前往二樓的視聽教室,這次由郭德進法官(前)主講的「親職講座」。[攝影者:林美宏]
圖右 :教練帶新生學習運球、傳球,感受它的節奏感。[攝影者:林美宏]

圖左 :教練林美蓉(左)教學員如何以單手拿球,從腿往上滑過腰、到頭頂,重複做投籃練習,建立肌肉記憶,讓每次出手的姿勢誤差降低,提高外線出手的命中率。[攝影者:林美宏]
圖右 :莊紫娟(中)與兒子莊皓淳(右)上臺分享,每個月從彰化鹿港開車來到中興大學,在往返超過六十公里的車程裡,是母子倆最珍貴的談心時間。[攝影者:林美宏]
圖左 :心得分享時,侯茹琦(右)帶著來慈籃當志工才懷孕的兒子廖世詠(左)說:「這個算是慈籃寶寶,你們很有福,我也很有福。」[攝影者:林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