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用心陪伴慈濟青年 期待社會共善共贏

用心陪伴慈濟青年 期待社會共善共贏

E-mail 列印
2024慈青慈懿暨慈青學長輔導員研習營,3月24日繼續在臺中大里靜思堂進行。上午九點,來自全省北中南東區六十一位慈青慈懿爸媽陸續到來,分成十四小組,大家熱絡的互相問好後,為了很快地互相認識,進行「我說 你猜」遊戲,透過字卡以閩南語說出題目,如:「大愛台」、「呼叫妙博士」……等,解題者迅速猜出答案。一來一往間,歡笑聲連連。簡短熱絡的學長姊與慈懿爸媽相見歡,開始了第二天的研習課程。

◎有效的溝通 傾聽融入回饋

被學生稱為「仙女老師」的余懷瑾,穿著入時、氣質溫柔,她的一對早產雙胞胎女兒,因患有腦性麻痺,讓她展現出不同於一般人對「仙女」的印象,她顯得格外的勇敢。因此,更能同理有特殊需求的障礙生,她除了將愛心和耐心,用在自己班上的特殊孩子,也替其他特殊兒爭取權利。

余懷瑾以「人人上手的說話術」為題,透過互動遊戲,並用積分的方式,鼓勵學員能踴躍發表意見,引導學員如何有效的與跨世代角色溝通。

慈青學長林彥廷說,「仙女老師幽默風趣,讓我們覺得很快就容易被帶入。」以前林彥廷不知道怎麼跟大人溝通,課後他發現,原來要先學會傾聽,才有辦法融入、回饋。林彥廷發現自己說話的語速很快,他發現要復誦對方說的重點,放慢語速與對方同步,且與對方一樣的語調,才能真正有效溝通。

◎雪地播種 用心耕耘

午後,全臺慈青慈懿分成兩組分別向德格師父與德諦師父請益。

多位慈青慈懿提到,學校已經沒有慈青社,慈青社的社員越來越少,或是外籍生加入,往往幹部只有社長一人,煩惱著將來陪伴慈青的方向。

多年陪伴慈青團隊的德諦師父提到,目前少子化,學校許多社團都不存在,不僅僅沒有慈青社。慈濟接引的年輕人,有書軒小志工、慈濟青年鼓隊等,目前統稱為「慈濟青年」。每個人加入慈濟的因緣都不一定相同,仍然需要有緣人的接引與陪伴。師父請大家隨著時代的改變調整腳步,無須對社團的成敗過於擔憂。

德諦師父期勉大家,只要用心穩定的陪伴,將上人的理念及慈濟精神,真誠灌輸在慈青社裡,專心照顧好每位慈青,讓他們感受到慈青慈懿的愛,真愛一定會持續發酵,因緣際會,將來自然有所成就。即使時間不長,輪替是很快速的;但是以長遠來說,不是畢業後,慈濟路就中止了,也許將來會成為學長姊,繼續陪伴慈青社,把愛傳承,所以照顧好每一顆種子是很重要的。

德格師父,比喻「陪伴慈青猶如雪地播種,無法地竿見影,必需等待春日來臨,才能看見萌芽。」期許大家以愛延續,孩子自然會有所感動。師父建議,以善的導向,當前的種子將能成為典範,自然就能看到慈濟善的效應與漣漪。格師父特別提醒,透過堅持帶動影響更多學弟妹的加入,也能照顧更多的慈青,如此慈青才能一代傳一代。師父強調,做慈濟要快樂,才能走向正確的人生;用心耕耘,創造社會更大的清流。

◎懿起暢談 堅持看見希望

三位資深慈青慈懿,運用一小時的時間,已短講方式分享他們多年來陪伴慈青的心情與寶貴的經驗。吸睛的分享,從頭到尾無冷場,讓全場學員獲益良多。

師院特殊教育組畢業的莊大輝,分享他陪伴慈青的過程中,經歷了慈青的殊勝時期,到目前的人員精緻階段,他的心境和思維上的轉換。莊大輝提到,兩極化的特質非常強調個人化的教育文化,他提醒慈濟人對他們要有包容度,要好好地用愛陪伴、承擔與承受。

懿德媽媽高惠珍,建議配合慈青時間,帶來學餐與他們討論,並輕鬆地話家常;校外活動時,把握溫馨接送孩子安全回校的機會。高惠珍常提醒自己,「一定要無所求地付出。」她最後用靜思語「有心,就沒有走不通的路;有愛,就沒有達不到的願景。」共勉,堅持才能夠找到希望、看見希望。

另一位懿德媽媽文羽楨,她因為承擔而克服了內心的恐懼,「害怕」反而提醒自己可以跟大家結善緣的機會。文羽楨甚至告訴自己,「中區需要領隊、校窗口及所有人的支持及幫助,才能夠順利的運作。」所以她必須調整自己的態度去學習、改變。

◎陪伴慈青 延續善循環

兩天的慈青慈懿暨慈青學長輔導員研習接近尾聲,收穫滿滿的學員,接續到臺前分享。

新竹的紀秀蓉分享,她從慈青沒有經歷陪伴的學長姊,成為慈青慈懿,且承擔窗口的角色,所以她不知道慈青學長姊與慈青慈懿的角色傳承。她覺得,如果慈青只參加在校的社團活動非常可惜,因為如果沒有參與慈青營隊,就沒有辦法接受上人的法與慈濟的理念。秀蓉發現這些慈青慈懿,就像慈青的第二個父母,傾聽慈青的心聲。在過程中,她終於找到自己的定位,期許大家把善的循環延續。

臺南區的徐夢萍,陪伴成功大學慈青社十三年。她分享,成大慈青社幹部規劃人文課程及一日營隊。今年的一日營隊,帶著課輔的小孩子一起參加,去壽山動物園與高雄靜思堂。且在每年的聖誕節前夕,成大的大學與慈濟志工結合,到照顧戶家訪,並送上聖誕禮物,讓大學生們見苦知福,在他們心中播下善的種子,讓他們有付出的能量。

北區的余美周,陪伴淡江大學慈青社已十餘年,服務於學校的她,慶幸職業與志業可以結合。在「人人上手的說話術」課程中,她學到余懷瑾講師的,「如何要求同,還要以同步的心讚美。」也在「飲一杯智慧的水」單元,得到「歡喜地接引慈青自然可以吸引有緣人。」兩天的課程,余美周發現只要有愛,歡喜地放下執著,「藍天白雲」身影站在學校,自然會接引很多有緣的學生。

◎慈青營隊 增強能量

中區的黃瑞嬌分享,南投暨南大學慈青社已停辦七、八年,因去(2023)年一個機緣到暨大,學務處說「慈青這麼好的社團,怎麼可以停辦?」就這麼單純的一句話,重啟慈青社。

恰好慈濟照顧戶的孩子,考回暨大資訊工程研究所,從小就在慈濟聯絡處當志工,很認同慈濟,願意承擔社長、復社。加上一位女同學參加了營隊後加入慈青社,讓黃瑞嬌在暨大恢復慈青社得心應手。因此,黃瑞嬌建議鼓勵慈青參加營隊拓展視野,並在交流間增加活動的規劃能力,以及評鑑資料的準備。

德諦師父提醒,本會將在北、中、南區分別舉辦暑假營隊,請大家務必鼓勵慈青參加,這將是力量的加乘機會。師父很歡喜、很開心看到大家因陪伴慈青而成長,師父說,「甘願就不苦,一起努力將看到慈青的希望。」

德格師父很開心看到慈青慈懿爸媽及慈青學長,能出席輔導研習,也特別提到,人的一生一世,很多人堅持做一件事,或者堅持愛一個人,或者堅持為一個家庭等。但是師父歡喜看到大家堅持陪伴慈青,師父期許大家要合和互協、大愛共善,做上人想做的事,愛上人所愛的人,能為世界盡一分力來淨化人心。

「年輕人是慈濟永續經營必需接引的對象。」德格師父希望大家用開闊的心,不論是慈青、社會青年,只要他有心、跟慈濟有緣,請大家用心陪伴,期待社會共善共贏。

圖左 :講師余懷瑾在「人人上手的說話術」課程中,透過實際互動、對話時戰等環節,搭配積分的方式,鼓勵學員能踴躍發表意見、分享感受,更引導學員如何有效的與跨世代角色溝通。[攝影者:廖偉辰]
圖右 :慈青學長林彥廷說,「仙女老師幽默風趣,讓我們覺得很快就容易被帶入。」以前自己不知道怎麼跟大人溝通,課後他發現,原來要先學會傾聽,才有辦法給予回饋。[攝影者:廖偉辰]

圖左 :陪伴暨南大學慈青社的慈青慈懿黃瑞嬌分享,學校慈青社已停辦七、八年,因去(2023)年一個機緣聽聞學務處老師說「慈青這麼好的社團,怎麼可以停辦?」就這麼單純的一句話,重啟慈青社。黃瑞嬌也持續鼓勵慈青參加營隊拓展視野,並在交流間增加活動的規劃能力。[攝影者:廖偉辰]
圖右 :來自中區的慈青慈懿文羽楨分享,因為承擔著陪伴慈青的使命讓自己克服內心的恐懼,「害怕」反而提醒自己可以跟大家結善緣的機會。文羽楨甚至告訴自己,「中區需要領隊、校窗口及所有人的支持及幫助,才能夠順利的運作。」所以她必須調整自己的態度去學習、改變。[攝影者:廖偉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