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18小時體驗印度農村生活 聞思修證「我願意!」

E-mail 列印
從去年(2023年)迄今,來到佛國菩提迦耶,累計超過二百天了,責無旁貸承擔起教育組窗口的我(姚雅美,慈淯),除了全力走入校園帶動靜思語、培育本土老師外,有時也會因配合慈善組的大發放和醫療組的健康講座宣 導,和各村的村民有不同形式的接觸。

不過,因為終究不是本地人,對於這裡人民真實的生活情形,我的心裡仍充滿著許多問號。

◎親身體驗 一探究竟

因此,當4月4日知悉真善美志工楊文輝(本揚)將會有勤務到苦行林(Tapovana)附近的賈格迪什布爾村(Jagdishphur)錄影及拍攝,以供大愛臺報導之用時,覺得機不可失,我向他表明想同行之意。「雅美師姊,你真的要去嗎?」關心的志工們問。我點點頭,也了解他們之所以有此問,其來有自。

因在此之前,志工們曾聽醫療組說,這村子常有醉漢鬧事。鄰村的拉胡納加爾政府小學(Primary School Rahul Nagar)校長杜爾加(Durga Kumar)也曾提醒慈濟人,「為了自身安全,日落前,必需離開村子。」因此,之前若是有進村的活動,志工們都會儘量提早。「這些村子真那麼可怕嗎?」我自問。想起古人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為了解惑,我還是想親身體驗,一探究竟。

4月6日(星期六)下午,分秒必爭地先將教育組教學過程報告完成,匆匆忙忙收拾了隨身物品,我跟隨文輝和另一位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陳文忠(本照),搭乘嘟嘟車前往賈格迪什布爾村。不同於以往嘟嘟車會等我們活動完,再送我們回到會所,今天嘟嘟車載我們抵達後就會離開,要等到第二天才會來接我們。

雖說做了決定,就需做好心理準備,面對接下來的住與食,尤其是切身的「方便」問題,到底該如何解決呢?「儘管是入鄉隨俗,但絕不能等到天亮了,大家往麥田、樹叢或大石頭後面,各自解決吧!」思索著一時還無解的問題,告訴自己先不要想太多,勇敢踏出這一步,「船到橋頭自然直」,一定有解方的。

◎時光倒流 再見二十世紀鄉村生活

往苦行林的鄉間小路很是顛簸,嘟嘟車司機蘇雷德拉(Surendra Paswan)小心翼翼地駕駛著。經過曼克斯村(Mankoshi)和拉普爾村(Larpur)時,只見村婦們或是頂著牛草和做為燃料的「牛糞餅」、或是頂著田裡摘的要做晚餐的蔬菜,走在小徑上。

也可見趕著牛羊回圈的農夫,及在門前樹蔭下嬉戲的孩子們,老人們成群聚在一起話家常、女孩兒躺在媽媽大腿讓她幫忙抓頭虱……落日餘暉下,映出了美麗又溫馨的畫面。不過也發現已經有一、兩位露出醉態的男士,就蹲在路旁,毫不在意旁人的目光。

車子繼續前進,約半小時後,嘟嘟車到達賈格迪什布爾村村口,轉入一條小路,本土志工蘭吉(Ranjeet Kumar)已依約在路旁小店等候。他坐上嘟嘟車,陪伴我們至村長迪內甚(Dinesh Kumar)家,一行人將蚊帳、糧食和隨身物等,先暫放在村長家門外,然後跟著蘭吉前去找住宿的地點。

步行了約五分鐘,蘭吉家現前,與他家人打過招呼,三人四周巡視一下,看看是否有適合我們睡覺的地方。蘭吉指向他家屋頂說:「我家沒有多餘的房間,你們睡在我家屋頂可以嗎?」

我和文忠上到屋頂查看,只見三隻羊正在晃來晃去,「我們應該還做不到人畜共眠的程度。」我和文忠笑道。看來此處並不適合,我們再環顧四周,發現對面家的屋頂正好空著,也足夠安置三個蚊帳,就請蘭吉向鄰居詢問,是否能讓我們借宿一晚。

淳樸的鄉民,面帶笑容,不假思索地「搖頭」。這可不是拒絕我們,因當地人搖頭就是代表同意。見他答應,我們喜出望外,迅速地回頭將所有的裝備搬過來。天真的孩子們也來幫忙,只見他們蹦蹦跳跳,一轉眼,已跳上屋頂。安頓好一切,蘭吉繼續帶領我們到村裡巡視,以了解情況。

整個賈格迪什布爾村約有一百六十戶人家,我們邊走邊看:有剛從麥田回來的農家,忙著將牛隻綁好;有的人正在抽地下水準備晚餐、洗澡;還有人將「牛糞餅」搬至灶旁,準備生火,似乎都能各司其職。

至於孩子們則是三五成群,在村子裡遊蕩。不管男女老少,感覺他們慢活的節奏,應該會讓好多人羨慕不已。這情景猶如上世紀五零年代的馬來西亞農村,不過彼時雖然也是很窮困,但整體生活環境要比他們好上許多。

◎樂天知命無多求 早婚悲歌唱不完

回到屋頂,夜幕低垂,已是晚餐時刻。一面用著從會所帶來的、午餐剩下的炒飯,一面往下看這戶人家的婦女,在戶外為一家大小準備麥餅恰巴提 (Chapati)——這是一種用麥粉搓成麵團,取小塊擀成薄片,放在鐵板上烤熟的傳統食物。一般的印度家庭,晚餐沒有吃飯的習慣,他們通常是吃麥餅配一兩道菜餚和達爾扁豆湯(Dhal)。

灶是用黃土砌成的,有兩個可供烤麥餅和煮食物的爐孔。燃料則是從外面撿回來的乾樹葉,燒完了,用一根棍子撥進爐子,簡單、經濟又環保。這戶人家今晚只有一道菜,就是馬鈴薯煮茄子,但求填飽肚子,不會餓著即可。看著他們的食物,想想自己所能吃到的一切,覺得實在是太有福報了。

用餐之際,遠處不時傳來叫喊聲,文忠問蘭吉聲音從何而來。「應該是有人喝醉了。」他回答。「這正是我們想了解的。」我們請蘭吉帶大家去探個究竟,因為文輝來此的其中一個任務,就是要拍攝村民喝酒的狀況。然而,喝醉酒的人,有時是不理性的,蘭吉有些猶豫,唯恐有所閃失。在我們苦苦哀求下,他勉為其難地答應了。

四人循著聲音尋尋覓覓,沒多久,從小在此長大的蘭吉,指著不遠處的石頭山說:「醉漢在山上。」我們遙望山頭,果然看見有手機的光在搖晃。文輝趕緊用長鏡頭拍了一些畫面,這時,見山上的光和醉漢的叫喊聲越來越近,「還是不要太冒險。」大家決定趕緊撤退。

走著走著,強烈的音樂聲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蘭吉告訴我們:「前面有戶人家娶媳婦。」 一道強光轉向我們所在的方向,眼前有一間簡陋的土牆低矮的屋子,屋內燈光昏暗,與一般在家裡辦喜事的情況,有很大的差異。

屋外牆下兩排孩子們對坐,兩人中間放了一大盤白飯,原來是要讓兩人共用一盤飯。一會兒主人家在每盤飯上,放了一小勺剁碎的雞肉咖喱,即使只是這樣,孩子們依然開心地用手抓起飯往嘴裡放。「貧困家庭的孩子,不需要山珍海味就能滿足。」看著他們的神情,我想孩子們應該是很歡喜的。

從蘭吉口中,我們得知,新郎今年十七歲,因非禮了十七歲的女孩,女方家長要求他負起責任,娶女孩為妻。「男生因一時糊塗而鑄成大錯,這麼年輕,在馬來西亞都還要被父母照顧,如今卻需要成為一家之主,這一代接一代的惡性循環何時才能了?」我心裡暗自想著「早婚悲歌」這道難解之題。

◎龍洞誦經 得償宿願

震耳欲聾的音樂,不宜我們久留,回到要借住的「五星級(有省錢)飯店」,屋主妻子正在用稻草編繩子,以供明天一早綁麥穗之用。純熟的手勢,應該是從小就開始訓練了,她手腳並用之際,還問我們是否要吃麥餅。想到剛才她做麥餅時,所用的那塊烏黑的布,我們立刻辭謝她,「已經吃飽了!」

回到屋頂,微弱的燈光下,除了睡覺,什麼事也做不了。剛躺下,被熾熱的水泥地板燙得跳起來!這地板從日出曬到日落,躺下來才會知道發生什麼事。幸好靜候約一小時後,情況改善不少,不禁「小確幸」了一下。

然而事與願違,辦喜事的屋子,就在一箭之遙,音樂聲直響至凌晨兩點,跟著又有狗吠聲,接棒到天亮,我一夜難眠。見旁邊的文忠則是已修煉至「其心禪寂,常在三昧」的境界,外界的干擾對他,根本起不了作用。

眼下既然無法入眠,我跟文輝、文忠商量:「不如我們早點到苦行林的龍洞誦持《無量義經》。」他們欣然同意。從村子步行至苦行林山腳下,只須十分鐘,因興建纜車工程正在進行中,所以上山的道路已不能通行,必須從另一條小路上山。

想起去年曾四次體驗,跟隨佛陀足跡,從苦修的苦行林龍洞,一路步行,直至越過尼連禪河(Niranjan River)到摩訶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不過卻無緣在此誦經,今日能如願以償,心中的喜悅之情,非筆墨能形容。盤坐在塑像前誦經,冥想著骨瘦嶙峋的佛陀,不禁熱淚盈眶,「我們是多少世才修得的福報,今日才得以至此啊!」

下山後,由於昨天晚上,與我們相熟的迪內甚村長,曾邀我們與他家人一起共進晚餐,然因當地用晚餐的時間是九點,與我們的習慣有異,況且三人已自備晚餐而婉拒。村長不放棄,請我們今天一定要過來用早餐,盛情難卻下,只好答應他。

村民真正用早午餐的時間是早上九點至十一點間,我們九點到村長家時,他已下田割麥,由村長夫人馬諾拉瑪(Manorma Devi)接待我們。大家在歡愉的氛圍下食用她準備的簡單早餐——麥餅和兩道菜餚配礦泉水,感受到女主人的真誠與愛,我們有如一家人般地共進餐食。

◎翻轉人生 唯有教育

在村子和苦行林瀟灑走一回,看到有些稚小的孩子們,一看到苦行林的遊客,馬上攤開雙手乞討。如被拒絕,他們帶著盼望的眼神,窮跟不捨。也看到一群村童只需一粒球和一根木棒,就玩得不亦樂乎。也有因父母沒能力買玩具,撿了一個飲料瓶,也能和同伴玩出不同的花樣,綻放著天真無邪的笑容。再沒有東西可撿可玩,就雙手緊握樹枝,搖來晃去,也一樣顯出歡愉的笑容;還有比較好動的,爬上樹眺望遠處的風景,似也是滿不錯的感覺。

苦行林孩子們顯現的苦相,與村子裡這群知足、天真、樂天知命的孩子,讓人不禁尋思:「到底要過怎樣的童年,才稱得上快樂呢?」同樣生活在這附近,有人選擇不去乞討,是他們有智慧。感恩孩子們留下一幅幅甜美的笑容,烙印在我的腦海中,相信在這一生中,將會永不消逝。

值得一提的兩名小女孩,她們是7日一早,文輝去慈濟英文班學生普林斯(Prince)家的麥田錄影時發現的。這兩名與眾不同的小女孩巴莎(Barsha Kumari)和薩禮塔(Sarita Kumari),各自提著一個米袋,在得到了主人允許後,撿拾散落在田中的麥穗。

我們後來隨著她們去家裡,發現她們用一根樹枝,輕輕敲出麥子,收集後,拿到小店,換取零食。只有七歲的孩子,不伸手向父母要零用錢,也不去乞討,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勞力,換取零食,培養獨立能力。雖然吃零食不受鼓勵,可這也算是精神可嘉,也許往後可灌輸她們正念,將錢存起來,做更有意義的事。

賈格迪什布爾村十八個小時的體驗,雖然是蜻蜓點水,依然令我對印度鄉間村民的生活概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們普遍貧困而落後,儘管政府早已廢除種姓制度,但民間的想法,根深蒂固,幾千年的文化思想要改變,需靠教育。

無論是透過慈善、醫療或教育,我們用心把正法帶回佛國,每天無不都是期望村民和學校的孩子能夠受教,為自己帶來希望,活出有尊嚴的亮麗人生。

我在心裡再次發願:「為佛教,為眾生」我們會秉承「佛心師志」,弘法利生,廣淨佛國,「我願意!」

圖左 :迪內甚村長的夫人馬諾拉瑪(Manorma Devi,中),將淳樸生活中最好的食物,與我們分享,在別人眼中,可能是不怎麼樣,但已讓我們三個人畢生難忘,因愛心是無法衡量的。(右二為本土志工蘭吉)[攝影者:楊文輝]
圖右 :七歲小女孩巴莎(Barsha Kumari)和薩禮塔(Sarita Kumari)在家敲打麥穗,將麥子換取愛吃的零食。小小年紀已學習自食其力,比起一些在旅遊區乞討的孩子們,有尊嚴得多了。[攝影者:楊文輝]

圖左 :參訪過好幾次「龍洞」,可惜從未在此誦《無量義經》,如今如願以償,喜悅之情非筆墨能形容。盤坐在佛陀塑像前誦經,冥想著骨瘦嶙峋的佛陀,不禁熱淚盈眶。[攝影者:楊文輝]
圖右 :夕陽西下前,先布置好三人要「安單」的「五星級飯店」,才到村子四周巡禮。[攝影者:楊文輝]

圖左 :到村子瀟灑走一回,回到屋頂已夜幕低垂。用著中午剩下來的炒飯,拌著一股股燃燒牛糞的「清香」,是一生中難忘的晚餐。[攝影者:姚雅美]
圖右 :孩子們前來參與喜宴,他們靜靜地等候款待,一大盤白飯,配上簡單的菜餚,就很滿足。吃飽後,他們開開心心地隨著音樂響起,與大人們一起載歌載舞。[攝影者:姚雅美]

圖左 :孩子們不因為父母無能力購買玩具而埋怨,撿一個飲料塑料瓶,即可與朋友一起自創遊戲,度過一個快樂、無憂的早上。[攝影者:姚雅美]
圖右 :學本地人早上拿印度苦楝樹(Neem)的樹枝「刷牙」。真正體驗才了解,必須將樹枝咬至纖維柔軟了,才能刷, 稍微「偷工減料」,牙齦將會流血,所以需有技巧。[攝影者:楊文輝]
圖左 :天真的孩子們對帶著相機的馬來西亞真善美志工楊文輝很感興趣,紛紛過來摸他的頭。好脾氣的文輝,不以為意,笑嘻嘻地跟孩子們互動。[攝影者:姚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