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到「外太空」看地球 省思氣候行動

到「外太空」看地球 省思氣候行動

E-mail 列印
「你覺得地球是甚麼顏色?」中央氣象署導覽員楊小姐,首先透過大廳內懸吊的一顆地球投影展示,邀請大家來當「太空人」,從外太空的角度,認識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孩子們看著這顆美麗繽紛的星球,有藍天、有綠地、有白 雲,還有黃土地,大家紛紛踴躍作答……

◎參訪氣象署 地震測報引關注

為認識全球永續發展SDGs13的氣候行動目標,永和親子班第二十七期第六次課程,於四月十三日帶領學員前往位於台北市公園路的中央氣象署參訪。從天文、地震、海象的種種儀器觀測,省思面對氣候變遷的種種災害時,身為地球公民的人類,可以如何努力做改變,讓生活無災、更美好。

當日配合氣象署導覽空間,四十位學員分別利用早上及下午兩個時段,在二十八位隊輔與工作團隊陪同下前往參訪。然而在此之前,四月三日早上七點五十八分,花蓮曾發生規模七點二的大地震,全台有感,各地亦紛紛傳出災情。在經歷這場無預警的大自然災害後,也讓這次的氣象署參訪活動,多了一分對地球環境的關注。

來到地震測報展示空間,導覽員除了分享臺灣海域周遭,埋設的海纜觀測系統外,也透過臺灣板塊環境剖面圖與一張分別用顏色與星星、圓點,標示臺灣地區曾發生過的大大小小地震的海報,說明其實全臺各地,每天平均都有百起的地震事件。學員看著密密麻麻的星星與圓點,幾乎涵蓋了整個臺灣島,不禁也嘆為觀止。

一年級學員黃昱宸不解地問媽媽:「為什麼會地震呢?」媽媽黃怡菱告訴孩子:「因為地球在運動呀,運動太激烈,就地震了。」昱宸又問:「那為什麼地球會運動?」一連串的問題,可考倒家長了,索性請孩子舉手發問,讓專家來解答。

家長黃怡菱覺得能來參訪真的很難得,因為有專家講解,讓孩子收穫不少。另一位陪伴三個孩子來上課的家長邱先生也表示,孩子對天文、氣象知識特別感興趣,在實際接觸後,認為比課本上的學習效果更好。孩子不僅印象深刻,也知道氣候變遷的問題,其實離我們的生活環境並不遠。

導覽員表示,即使有再周密的監測設備,其實也有其極限,有些時候並非靠人力分析就能及時預警。好比這次四月三日的花蓮大地震,因部分資訊還在蒐集評估中,導致部分地區來不及示警。而就目前所展示的地震案例,日後也將因花蓮地震而重新再改寫。

◎海象與天文 觀測儀器大解密

對於海象觀測,專業人員在海上定點建置「海象資料浮標」觀測網,全天候監控近海的氣象環境,蒐集氣壓、氣溫、風向風速、水溫……等數據,藉此進行天氣預報、颱風預警等應用,守護沿海居民及海邊活動的民眾安全。

導覽員林先生透過浮標模型來解說,為吸引小朋友專注而提問:「蒐集資料需要靠電力設備,但在海上要靠甚麼來發電?」一年級的李冠奇馬上舉手:「是太陽能板。」當冠奇收到第一份禮物後,大家更是仔細聆聽、踴躍作答。接著,當導覽員再指著浮標上一根根的凸出物進行有獎徵答時,大家卻百思不解。經過林先生抽絲剝繭的引導下,原來,那是為了防止海鳥棲息,保護太陽能板不受鳥糞汙染,並能持續發揮蓄電功能所做的裝置。

在室內了解這神奇的裝置模型後,導覽員帶著大家到戶外實地觀察一座已退役的真實版「海象資料浮標」,邀大家可以透過彩繪海景地板的3D效果,一起拍照留念。孩子們個個仿如踏在海中岩石上,煞有其事地擺出各種姿勢,也增添了此行學習的「笑」果。

而在地下室的中庭空間,栩栩如生的3D壁畫,訴說著天災來時的驚險景象。學員在隊輔情境引導下,紛紛擺出躲雨、避險的姿勢,然亦有學員不做任何反應。如此畫面,似也反映出人類面對災難時的各種心態。

而此行最令人好奇的,莫過於位在六樓的天文觀測儀。為了一睹太陽黑子的神秘面紗,許多學員戴上墨鏡來一探究竟。隨著導覽員打開屋頂天窗,瞬間刺眼又溫熱的陽光馬上灑進觀測空間。

二年級的邱鈺涵看到導覽員用黑布對著太陽,透過望遠鏡的反射聚焦下,於紙上進行太陽黑子的分析與描繪。五年級的哥哥邱筠凱原本從書中不大理解,今天親眼目睹,也在導覽員的解說下,了解太陽黑子的多寡,代表太陽磁場活動的強弱。嚴重的話,是會影響地球的電訊設備時,這才知道「原來,太陽黑子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減欲與節能 守護地球的妙方

經過一個多小時參訪天文、海象、地震測報後,導覽員楊小姐以三十分鐘的時間總結今日的學習,指出氣象署最大的任務就是提供氣象資訊,透過觀測氣象變化,希望能讓民眾有所預警,學習保護自己,並藉此降低因災害造成的損失。導覽員以誇大動作吸引孩子們注意,並賣個關子問:「當收到海嘯警報,而我們就在海邊,看到海浪突然往後退,沙灘有魚擱淺了……你會怎麼做?」孩子們踴躍作答,幾乎都知道要趕緊離開。導覽員讚嘆孩子們很聰明,並強調:「千萬別好奇地衝去撿魚,要趕快拉著身邊的人,往反方向的高地狂奔,因為海嘯就要來了……」

接著,導覽員也藉著大廳中懸吊的一顆白色球體,透過影像數據投射,邀學員一起上「外太空」,以太空人的視覺角度認識我們所居住的地球。藉著球體影像的切換,首先讓學員說說地球的顏色;也讓大家從暗夜中,透過光源的觀察,邀學員用光筆來找出所提問的地理位置。例如「位於亞洲的日本,最熱鬧的城市東京會是在哪裡?」藉此說明人類發明了電之後,從光源的強弱與疏密,就可以清楚分辨五大洲的城市與鄉村。導覽員同時也在介紹五大洲的過程中,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解說各地的風土民情。

隨著投射畫面的轉變,學員看到過去五十年間,全世界的颱風行進路線。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有關近十五年來的全球地震分布動畫。畫面中,隨著時間的快轉,監測數據最後停在今天四月十三日的當下;而四月三日的花蓮地震,正是臺灣地區警示最明顯的時刻。而全球百分之九十的地震,都在環太平洋的地震帶發生。

當大家以宏觀角度看地球,也從多年的監測數據中,看到北極冰層的逐漸消融。對於氣候變遷、地球暖化的原因,其實來自人類的貪婪,因過度使用能源、破壞地球自然生態環境所致。因此,想要減災、防災,最終還是取決於人類的行為。但要如何守護地球資源,減少能源的消耗?

導覽員把大家從「外太空」拉回到目前所在的「地球」,並引導學員省思。孩子們紛紛舉手發言,「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及環保餐具」、「不泡澡」、「多種樹」……導覽員提醒孩子們,節能方法有上百種,包括避免過度使用文具用品,也能減少製造垃圾的機會;甚至平常短距離的路程,選擇走路也比搭車要更節能。藉此強調「降低欲望」是最基本的節能觀念。

我們同樣居住在地球上,彼此更是生命共同體,總是自己的地球要自己救。誠如上人的靜思語所言:「災難無法預知,最重要的是預防人心不斷造業。」唯有降低欲望、節能減碳,支持地球永續的氣候行動,我們才有機會共享美好的未來。

圖左 :導覽員帶著大家到戶外實地觀察一座已退役的真實版「海象資料浮標」,並邀大家透過彩繪海景地板的3D效果拍照留念。孩子們個個仿如踏在海中岩石,煞有其事地擺出各種姿勢,也增添了此行學習的「笑」果。[攝影者:陳惠真]
圖右 :導覽員透過展示海報,說明臺灣地區曾發生過的大大小小地震,平常每天都會有百起事件。學員看著密密麻麻的星星與圓點註記,幾乎涵蓋了整個臺灣島,不禁也嘆為觀止。[攝影者:陳惠真]

圖左 :學員專注觀看影片,了解潮汐是地球海洋表面受到太陽和月亮引潮力的影響,通常又與地球自轉與太陽、月亮之間的相對位置有關。[攝影者:黃柔萱]
圖右 :經過導覽員解說「海象資料浮標」的作用後,隊輔志工吳梅津指著浮標模型的太陽能板,再次與學員做複習。[攝影者:黃柔萱]

圖左 :學員戴上墨鏡,透過導覽員的解說,認識望遠鏡下,在白紙上反射聚焦所描繪出來太陽黑子,原來與我們的生活環境、地球磁場息息相關。[攝影者:黃柔萱]
圖右 :導覽員針對孩子們的提問,分享與地震有關的常識。[攝影者:黃柔萱]

圖左 :導覽員簡介海洋中各種觀測器的功能。[攝影者:黃柔萱]
圖右 :導覽員分享位在臺灣海域周遭的海纜觀測系統,藉此作為地震及海嘯的防災預測機制。而所埋設的海纜觀測器,會依其埋設的深度,有粗細之分。[攝影者:黃柔萱]
圖左 :在地下室的中庭空間,栩栩如生的3D壁畫,訴說著天災來時的驚險景象。學員在隊輔情境引導下,紛紛擺出躲雨、避險的姿勢,然亦有學員不做任何反應。如此畫面,似也反映出人類面對災難時的各種心態。[攝影者:賴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