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感恩能付出

E-mail 列印
青少年階段,還在摸索與人相處的方法,更何況是從未謀面的老人家,想必每一位參與護理之家關懷的學員,都得到知識之外的寶藏,就是「愛的存款」,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將受用無窮。

車行在由宜蘭市往梨山的台7線, 在員山鄉轉入一條叉路行入,將臨路盡頭的地方,「臺北榮民總醫院員山分院」矗立在占地寬廣的山腳下,自成一區的建築外觀簡單樸實,給人寧靜、安心的視野。

這一所醫院最早的名稱是「榮譽國民之家」(簡稱榮民之家),早期都是公費就住,照顧對象是因戰(或公)致身心障礙或年老無依的榮民。後因榮民入住率逐年降低,於是開放65歲以上民眾自費入住,即是現在的「臺北榮民總醫院員山分院附設護理之家」。

二○一九年襲擊人類的新冠肺炎病毒,攻陷的不只是全球醫院的病房,還有人人惶惶不安的心防,終於盼到防疫鬆綁已是三年多之後。慈濟宜蘭青少年成長班(以下簡稱慈少班) 在疫情減緩後,今年(二○二四年)恢復機構關懷的課程。

◎望穿回不了家的路

四月二十一日上午學員十六人,由教育團隊一行四十五人陪同,進入這山腳下的護理之家,距離上次入院關懷,相隔近四年。

人體自然法則,及不可臆測的事因,疫情前入住的長者都已凋零,當年定期去關懷的學員也長大離開慈少班,在學習之路更上一層。這一期的學員都是第一次來護理之家,老少相見不相識,志工不免慨嘆,景物雖依舊,人物已非昔日。

這一次護理之家安排參加活動的,都是年紀較大且行動需依賴輪椅的長者有十六位,其中幾位是一生戎馬,老後受國家照顧的榮民。長者與學員年紀間有的差距半世紀以上,足夠曾祖與曾孫互稱。

◎老少祖孫情

一開始相處,彼此都顯得侷促、靦腆,惟有志工的熱情不減。在暖身的團康「阿爸牽水牛」之後,老的、小的臉上都增加了笑容,漸漸彼此能夠互動,接著暢談。老爺爺對少年敞開心,講起自己在年少時離開大陸,跟隨軍隊來臺灣,從此回不了家的故事。長者說得悲涼,少年聽得感傷。互動中,從陌生到如沐親情的溫馨的畫面,非常感人。

院方的社工師表示:「慈濟帶來的是充滿歡樂與溫馨又多元的活動,而且讓長者能實際參與,增加與人的互動機會,提高社會參與感,並且提升聲音的刺激與肢體活動,更重要的是帶來的歡樂,讓長者感受到了社會的關懷與溫暖。」

◎存一本愛的存款

結束行程之後,從心得分享當中可以看到孩子有顯著的成長。

吳羽翃說:「我陪伴的阿公已經九十八歲,老家在瀋陽,十六歲時被抓去當兵,民國三十八年來臺灣,阿公非常認真的跟我們一起比手語,個性很開朗。能夠讓他開心,我覺得就是幸福的事了。」

林芍彤與長者互動中,似乎體會到與長輩的相處之道。她的分享提到:「和阿公、阿嬤相處很快樂,我家也有阿公、阿嬤,以後我也要這樣對他們。」

陳靖翔則體驗了心靈成長的關鍵:「今天的關懷之行很有感,因為這是一種挑戰,可以學會很多溝通關鍵,有得到成長。」

在青少年階段,還在摸索與人相處的方法,更何況是從未謀面的老人家,想必每一位參與的學員都得到知識之外的寶藏,就是「愛的存款」,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將受用無窮。

慈少班班主任唐淑鳳(慮實)表示:「希望能夠透過「做中學」,讓出生在富足安定生活中的孩子,能懂得感恩自己所擁有的,並能付出一己之力來社回饋社會 。」

圖左 :「套圈圈」遊戲刺激長者活動腦和手部協調,不困難,只要鼓勵和部伴。[攝影者:黃志煌]
圖右 :慈少學員吳羽翃說:「我陪伴的阿公十六歲時被抓去當兵,民國三十八年來臺灣,阿公個性很開朗。能夠讓他開心,我覺得就是幸福的事了。」[攝影者:黃志煌]

圖左 :也許阿公少年時期沒有「彈珠檯」,在臺灣看到這玩意兒時,已經老了。今天有小孫輩陪著,玩得多專注、多開心。[攝影者:黃志煌]
圖右 :所有參與的學員、教育團隊工作人員與護理之家工作人員合影。[攝影者:黃志煌]

圖左 :學員雙手遞給阿嬤、阿公小禮物,是禮物,也是一份祝福。[攝影者:簡俊杰]
圖右 :「阿爸牽水牛」打開心裏的樊離,接下來的活動在尊重、感恩、愛之中順利進行。[攝影者:簡俊杰]

圖左 :「一家人」音樂一響起,依依不捨離別感傷油然而起,老人家已經可以和大家一起比手語,待長者如親的態度,敞開了老人家的心房。[攝影者:簡俊杰]
圖右 :傳氣球有點吃力,不要怕,小孫輩給力,阿公加油![攝影者:黃志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