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3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新竹 一年之計在於春 醫療志工信願行

一年之計在於春 醫療志工信願行

E-mail 列印
四月二十七日清晨六點,即將在新竹靜思堂舉行醫療志工基礎研習課程,擔任內場動線引導的曾綉梁師姊,早巳抵達上課地點,也協助引導工作人員定位。她在工作之餘,把握能投入當志工的時間,曾在當醫療志工時,抱著某位 病人厚達二十公分高的病歷,提醒自己,一定要好好重視健康。也因為累積志工服務經驗,進而幫助身邊的同事,解開醫療相關的困惑。

◎靜觀大愛如晨曦 慈悲喜捨一直在

五十二位工作人員陸續抵達,更開心的,即是迎接遠從花蓮而來、見證花蓮慈濟醫院從無到有的艱苦建院過程,且在1986年慈院啟業之初,即投入醫療志工的顏靜曦師姊。她的蒞臨,振奮了所有醫療志工團隊,引領期盼著聆聽「醫療志工的源起與使命」的精彩課程。

靜曦師姊真誠謙虛地展現熱忱,天性具親和力的她,娓娓道來1979年開始艱辛籌建花蓮慈院的歷程。當時醫療資源匱乏的東部,貧病猶如雙胞胎,許多人並不看好能順利建院,紛紛不斷地質疑。然而,證嚴上人卻堅定信念表示:「雖然眼前一無所有,但我深信──只要把每一個人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愛,啟發出來,愛如湧泉,醫院一定建得成。」

靜曦師姊請全體學員,唸出以下證嚴上人於1979年9月開示的內容:「貧民如干凅土地上的小草,需汨汨水源才能存活。因此,我以掘井人的精神,建設慈濟醫院。集合眾人的力量挖井,直到掘出清泉,水源沒有枯竭的顧慮,病痛苦難的眾生,就能長期得救了。」

由這兩段文字,提醒醫療志工莫忘初衷,慈悲救人是沒有分別心的。人人心中都有愛的潛能,人人都可以是掘井人,開啟自己和身邊人心中的愛和善念。乾枯的大地不能沒有水源,就如人心的貧苦,不能沒有愛。只要凝聚眾人的愛,終於能克服建院的種種困難。

◎縮小自己勤付出 一日志工終身樂

有愛心豐富慈悲的信念,還必需具備更多專業的智慧。台北慈院的護理長余翠翠,帶來一堂「安寧療護與器官捐贈」的課程,說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之間的差別,以及目前器官捐贈的現況。

新竹區醫療志工幹事團隊,也帶來一系列精彩課程:由李文麗、林麗芳、周美伶師姊,提醒大家如何做到「醫院志工自我保護」;王琪瑛師姊,以豐富的實務經驗,傳授「門診服務須知與人文應對」;林文彬師兄解說「醫療器材使用基本知識」;黃素娥、薛雅心、林瑞華、郭碧英師姊,則以風趣的情境劇,演示「快樂志工的一天」。

其中林麗芳師姊,自民國108年授證,即承擔醫療幹事,投入慈濟志工已十八年。因為看到病房區的生離和病苦,每當結束志工的服務後,回到家中,心情不只是放下,而是給自己放生。面對家人,更能升起感恩心,感恩家中的長輩能夠行動自如,也希望自己所有的付出,都能迴向給父母報親恩。因為見苦知福,還要更努力持續造福。

◎人生不要來不及 珍惜當下多學習

在三百二十六位學員當中,有位慈瑋師姊,因承擔工作人員,終於第一次參加醫療志工培訓。當聽到司儀張綺薇師姊提到:「能當醫療志工並不容易,除了要因緣具足,還必須要有健康的身體。」真是一語道出慈瑋的心聲。

她提到大約十二年前,在蘇州第一次參加醫療志工培訓課,因身體不適,只好中途離席。後來在台中慈院健檢,發現肝臟有七公分的血管瘤,於是,這十年來,就近到新店慈院回診,都是以病人的身份前往。

對於今日課程,她則感慨萬千,認為太晚學習。因為在其父親往生前十分鐘,她才第一次看到,何謂鼻胃管?當時在負壓隔離病房的兩日陪伴,體會臨終關懷的重要,以及安寧療護的迫切需要。她極其感慨,小時候看到《小甜甜》這部卡通,原本想當護士的願望,為何並沒有實現?

然而,在醫療志工培訓課程中才發現,人生至關重要的解答,原來就在這裡。能照顧好自己和親人的健康,不但需要有更多的醫療常識,還要有更多專業的知識,以及一顆平靜的心,才能以至誠且淡定的平常心,好好面對一切生命的課題。

祝福所有加入醫療志工行列的每一位學員,都能以更多的愛心和善念,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在人群中認真付出的同時,也開啟更多寶貴的人生智慧。

圖左 :2024年新竹區醫療志工基礎研習課程,計有二百五十四位學員共同精進共修。[攝影者:李淑貞]
圖右 :王琪瑛師姊以豐富的實務經驗,傳授門診服務須知與人文應對。[攝影者:李淑貞]

圖左 :志工林文彬教大家如何正確使用醫療器材。[攝影者:李淑貞]
圖右 :志工林瑞華(左起)、黃素娥、郭碧英、薛雅心用戲劇方式呈現快樂志工的一天。[攝影者:李淑貞]

圖左 :今天的第一堂課,是來自台北慈院的護理長余翠翠,分享器官捐贈的一些迷思及許多感人的故事。[攝影者:楊正儀]
圖右 :志工林麗芳分享承擔醫療志工的過程,見苦知福才能再造福。[攝影者:楊正儀]
圖左 :志工林麗芳(左起)、李文麗、周美伶提醒大家如何在做醫院志工時,做好自我保護。[攝影者:楊正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