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把心顧好就不累 高雄修繕團隊付出甘願

把心顧好就不累 高雄修繕團隊付出甘願

E-mail 列印
地震來時,天地瞬間變形,人心的驚恐不言而喻,證嚴上人慈示:「我們需要大哉教育,天地給予我們的大教育,要警覺,要記住,希望你們要將所見所聞分享給大家,見聞是利益人群。」

高雄修繕團隊於4月22日至4月 28日進行「0403花蓮地震」受損房屋的場勘與修繕。包含災害應變中心的協調、合心、工程調度、泥作、訪視、行政、機動。有分A、B組,A組是先負責初勘,查看現場的狀況以後,安排要出工班的行程來進行修繕。A組的人初訪完畢,合併為B組,一同幫災戶修繕房屋。

◎父親身影 烙印腦海

「慈濟快要邁入六十年,也經過大大小小的災難,上人也是這麼帶領我們走過來的。」慈濟志工潘機利說:「用心就是專業,有心就不難。」遇到花蓮這麼大的災難,全臺大會合做修繕,想到花蓮受災戶的房屋受損,對他們來說影響滿大的,會感到不捨。

「事和、理和,人就和,救災不是我的本業,也不是專業,眾志成城各司其職,志工力量就大,一切困難就可以迎刃而解,讓受災戶可以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潘機利有力地說著。

他想起志工杜俊元曾說過:「潘師兄,你來接災難應變中心要記得,慈濟資源很多要善加利用。」這次的困難一定是有,上人有說過,你覺得事情是困難,就表示你能力不足。潘機利也高興地表示,「我的兒子潘正強也在此次參與花蓮房屋修繕的工作,與吳宗樺一起學習。」

潘正強說:「看到爸爸在慈濟裡,從人文真善美開始做,從不會到會,從中可以得到幸福快樂的樣貌。」深深烙印在潘正強的腦海裡,剛好這樣的機會,一張見習培訓的單子飛躺在桌子上,就這樣受證了,也剛好成家,孩子接著出生,深深體會到父母親的辛苦與用心。

在家業、事業與志業間難取得平衡,但是,潘機利跟潘正強說,再怎麼辛苦,也不要輕易地放棄志業,脫離慈濟的列車。

潘正強參與此次修繕團隊也感受很深,過程中去訪視一間鐵皮屋搭建的住戶,後來才知道這間房屋曾經歷過火災,有兩個小孩及一大人往生,當下心裡有點感到不自在。潘正強轉念想著,是來幫助他們,心裡就不再感到害怕。當要離開時,回望的當下,內心還是倒抽一口氣,但是心裡是平靜的,真是印象深刻。

「爸爸對我說過,對的事,做就對了!」這句話深刻烙印在潘正強的心裡,雖然平常忙於事業,無法積極參與,但是自己還是盡力以赴,不管如何,還是會繼續走下去。這次參與花蓮修繕團隊,潘正強是負責機動與調度,他跟著同儕吳宗樺一起學習,覺得他的整合能力與反應都是自己學習的地方,也教會潘正強許多事。

◎真誠溫暖的心 走得遠

志工吳宗樺,後車廂隨時都備著志工的衣服,有需要時,衣服一換就是志工身分。當天吳宗樺與潘機利到高雄靜思堂開會,得知花蓮災情很嚴重,他看到潘機利眉頭一皺,說著:「這很嚴重,我們要不要馬上去花蓮?」吳宗樺說:「好,可以。」

但轉過頭又看潘機利臉色憂愁,吳宗樺問潘機利,「怎麼了?」潘機利說:「要趕快聯絡修繕工班到花蓮做災損修繕,要不然花蓮沒有人力可以運作。」

抵達花蓮開會後,吳宗樺與潘機利就立刻展開人員的調配。為了方便線上作業,開始進行高雄與花蓮連線整合做分組,將訪視、人文真善美、行政、泥作水泥工都集結帶上來。結果不是想像中做修繕而已,還要和本會及花蓮組隊與高雄區做串聯。

隨時掌握參與的人數,開始統計進行出一個SOP,讓高雄、花蓮修繕團隊可以運行得很順暢。吳宗樺與潘機利每天不斷地討論,早上開會,晚上結束以後就進行會議,過程中,每一個功能團結且合和互協,慈濟人都是一條心。

訪視志工也捲起衣袖去提水泥,人文真善美也去學著抹牆壁當助手,泥作志工都將住戶的家,當成是自己的家在做修繕。工班都會主動修繕屋主沒提到的地方,屋主看到都很感動。施作期間,志工們都很用心共同圓滿。

上人說:「我們除了要有溫度之外,我們還要帶法進去。」如何讓受災戶得到教育,能抱持一顆感恩的心,都是團隊需要做的事,把上人的法,帶給屋主讓他們感受到慈濟志工的用心,這些過程,讓吳宗樺獲益良多。

在這次功能人力的串連,人力要如何去運作,讓大家都能付出。每天都要去安排不同的功能,「即便是一個小小的心意都是付出,只要肯來一天、兩天都好,都要給予志工付出的機會。」吳宗樺才會安排每個時段不空過,讓每個志工到施作地方能發揮良能,相互支援,讓人人都有事情做。

吳宗樺最大的支撐點就是,「對的事情,做就對了!」用以誠以情,最真誠溫暖的心互相陪伴,就能走很遠,也要讓受災鄉親了解志工的心意,這分情才會在。誠如,「上人的心永遠與我們在一起。」這是吳宗樺支撐下去的力量。

這一段時間,吳宗樺累了嗎?他說:「我不能說累,災害損傷會越來越多,就如上人說的,『這是眾生共業』,我們要更加的虔誠,才能讓大家都是平安的。」當修繕戶數一直提報來,還是要去把它完成。

「累不累?把心顧好就不會累。」看了那麼多戶,有孤老的長輩,這幾天也經歷到地震不斷搖晃,吳宗樺都會感到害怕,也要體會到他們的心情。沒有身處其中,是無法體會那種恐懼害怕的心情,光用想的都無法感受到,他把握機會、把握時間盡量去付出。

人多好辦事,力量大無窮,修繕工班團隊志工所做的每一戶修繕,都是用心、用情,當成自己家的心情去施作,修繕工班的任勞任怨,全身沾滿粉塵都無畏懼,處處無不令人動容,甚至感動到屋主。

◎師傅級志工 歡喜付出

人稱「阿福師」的洪連忠笑笑地說,因為自小體型瘦弱,家人取了這個小名,希望他能夠福氣滿滿。眼力極佳的他,發現受災戶騎樓的水量計箱鐵蓋旁,磁磚有破裂,儘管屋主沒有訴求這一小塊破裂的磁磚,他仍然主動出擊,幫忙敲掉磁磚,予以更換。

抹上水泥土,經過來回測量裁切,完成了無色差的接縫,成為「不請之師傅」。腳痛的不適,使得他需要服用止痛藥,才能上場施工,為了用心要求每一處的水平,他堅持跪在地上抹平水泥道磁磚間的縫隙。

儘管只有將近一坪大的面積,三名師傅級的志工——洪連忠、張輝男、黃蔣秀鑾需要輪流上陣,拿起鑿壁機先刨除水泥表層,在慈濟流行一句真實的話:「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超人用。」黃蔣秀鑾拿起水泥攪拌機,不讓鬚眉、架式十足,齊心齊力完成這項不簡單的任務。

「叩!叩!叩」要鐵鎚沒有,要批土材料也沒有,只好拆解鑿壁機的手把當槌子。以平常心來面對各個狀況的洪連忠,用心專注在當下的修繕,只為安住受災戶的心,看著屋主歡喜,自己也法喜同霑。

「想到上人每天吃那麼少,做那麼多的事情;弟子只做幾粒事情,吃這麼多。」洪連忠手捧著精舍師父準備的餐盒,不禁低頭啜泣著,拿起米白色的手帕掩目拭淚,襯托在沾了灰泥的藍衣,修繕是幸福,也是修福!

◎付出遇見愛 愈做愈快樂

何萬春是春木建設公司的工地主任,在花蓮開著「行動材料車」,到各個修繕的地點,提供所需材料,他曾經為住戶家壁磚,花了半天時間跑片整個花蓮市;在「玉里918地震」的時候,他從高雄趕到玉里時,「我先回去開一部卡車,戴一部機車,來做行動的處理事項,從當下成立『行動材料車』,每個工班安心去做好它,需要什麼工具,由我負責來提供。」等做好了,他就去回收材料,順便回收廢棄物,就此,延續到花蓮。

工班多,難免會等一段時間才會到,「因為我一個人要面對那麼多人,因為工班的志工並非都是很專業,估材料無法那麼精準。」難免材料要多補幾趟,並非一次就可解決,尤其在花蓮,間距拉得比較長,一個間距約十五公里,等待時間更長。

「做事的時候,不會想到累。」七點他就不敢在靜思堂用早餐,「因為我要先去採買東西,趕在他們工作前準備妥當送到屋主家。」工班一到,馬上就可以使用。他的太太每天都會打電話給他,彼此報平安,並且叮嚀他,「要小心平安就好,她給了我愛的力量。」

瘦高身型的許文鏗,說話溫溫慢慢的,他說,「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看災民這樣,餘震不斷,真的很不捨,能付出我們的一點點心意。」每天都做到法喜充滿,從不會學到會。4月26日在受災戶家的四樓陽臺,志工把攏起來的地磚全部打掉,再鋪防水地磚,於4月27日再以螞蟻雄兵人龍方式,用很短時間把廢棄物搬到樓下來。

王昭興,講話很有戲劇性,他感性的說,從來參與修繕工作,做事細膩不馬虎,在修繕的過程中,自己愈做愈開心、越歡喜。他心心念念,「很捨不得這裡,我很想留下來施作,但又掛記著家裡與社區的工作。」

個子不高的顏義成,在工作中總是瞻前顧後又補位,做善後的收尾清掃的工作,說話的臉容溢滿笑容,也會不經意地的關心旁人,有好吃的也會分享。

志工潘進隆是高雄應變中心副總召,在關懷受災戶的過程,真正的體會到見苦知福,雖然志工在現場協助鄉親復原屋況,藉這個機會募心募愛,希望他們也能造福別人。

修繕已近尾聲,訪視志工手拿平安吊飾與浴佛DM,與住戶結好緣,除了關懷寒暄,也邀約住戶前來靜思堂參加浴佛節,住戶都很高興,也感恩慈濟所做的一切,讓他們能安心。

花蓮的群山靜默默地佇立著,日日進出靜思堂的修繕工班,雖然疲憊的臉容,髒污的衣褲,但每次總有滿滿的能量,停住手上的筷子,在飯菜間還在討論修繕的問題,笑容布滿眉宇間。吃飽飯休息片刻,又動身前往修繕處,一心惦記著要趕緊完工,好讓住戶的家更牢固,心更穩定。

圖左 :志工吳宗樺(右三)跟屋主說明修繕成果。[攝影者:陳亞屏]
圖右 :六十五歲剛退休的志工顏義成,曾參與918地震,秀出手機面板破裂的痕跡,當作災後任務的足跡。[攝影者:蔡麗莉]

圖左 :志工出發修繕前,虔誠祈禱,祈求過程順利平安。[攝影者:李美慧]
圖右 :號稱「阿福師」的洪連忠,上工前需要服用止痛藥,跪在地上抹平磁磚縫隙,還拿鑿壁機的手把當作鐵鎚,解決材料的不齊。[攝影者:陳亞屏]

圖左 :志工洪連忠接續前日未完成的工作,外牆邊角進行抿石加黏著劑。[攝影者:蔡麗莉]
圖右 :志工們沿著小山坡爬上,尋找位在上坡處的白單住所。[攝影者:陳亞屏]

圖左 :「想到上人每天吃那麼的少,做那麼多的事情;弟子只做幾粒事情,吃這麼多。」洪連忠手捧著精舍師父準備的餐盒,不禁低頭啜泣著。[攝影者:李美慧]
圖右 :何萬春是春木建設公司的工地主任,在花蓮開著「行動材料車」,到各個修繕的地點,提供所需材料,他曾經為住戶家壁磚,花了半天時間跑片整個花蓮市。[攝影者:凌翠蓮]
圖左 :「爸爸對我說過,對的事,做就對了。」這句話深刻烙印在潘正強的心裡,這次參與花蓮修繕團隊,潘正強是負責機動與調度。[攝影者:李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