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不畏滂沱風雨 人醫新社偏鄉拔病苦

不畏滂沱風雨 人醫新社偏鄉拔病苦

E-mail 列印
慈濟人醫會每月例行的義診及居家往診,是身處山區和偏鄉交通不便的長者及病患,最期待的日子。

2024年4月28日中區慈濟人醫會醫師、藥師和慈濟志工,總計八十五人,冒雨前往臺中市新社區義診。

◎無畏風 雨 攜手相扶

受鋒面影響,28日早晨微雨盤踞臺中市新社區的山頭。中區慈濟人醫會及志工,在虔誠唱頌〈誠心祈三願〉及介紹醫護團隊後,由劉增安醫師帶領的往診團隊,醫護組四人及各團隊志工十二人,一行十六人迅速整備,在大雨的包圍下毅然出發。

這次往診共有五處,愈是住得高的住家,雨下得愈是不留情,尤其是張爺爺家。一路上,車隊雨刷忙得不可開交,蜿蜒的山路多有淌水,幸好開車的志工們有定海神針的功力,讓團隊安坐到張爺爺家。

無情的雨在大家下車後,撒野瓢潑了起來,雨傘邊緣條條的水柱流瀉不斷,背包、鞋子和衣服無一倖免,溼了再溼。往張爺爺家的幾段斜坡,雨神簡直是鋪了條流動式水毯作為「迎賓大禮」,但往診團隊眉頭不曾皺過一下,邁開勇猛的步伐,你攙我扶,口說愛語互相照應,終於抵達張爺爺家前的窄泥路。

◎真誠的心 克服困難

到了目的地,還得展現一段功夫。路面的寬度僅容一人,高及腰部的野草列陣泥路兩旁,團隊跨水坑、避泥濘,緩步前進,最後一米路身體還要協調、平衡地走踏在小木板和石頭上,一路身手要矯健如奧運選手,才能安然抵達張爺爺家門。

團隊年紀上至七十幾歲,下至三十幾歲,沒有人放棄或抱怨。用真誠的心,克服心理的恐懼及行動上的不便,為獨居荒處的張爺爺送暖。

張爺爺因不便就醫,身上的傷口已化膿需要治療,為了護理好傷口,醫護著實花了不少時間。在只有狹小通道能充當待客空間的屋子裡,進得了屋的每個人,只有一方小地能容身,動作大不了,要換個位子還得大費周章一番。

傷口護理多久,同一個姿勢就擺了多久,手忙腳也僵。面對如此窘境,醫護團隊甘之如飴、不起煩惱心,依然耐心問診、詳盡記下診療紀錄。劉醫師更苦口婆心勸導張爺爺下山,趕緊就醫治療腳疾。

屋內,雨和屋頂的合唱聲是淅瀝嘩啦、嘩啦的;而只能站在屋外的人,則恍如在「搖滾區」,雨和雨傘的合唱絕不遜於屋頂的聲響,佇立雨中的他們任雨撒潑、任風送冷,只是靜靜地在外守候,隨時應屋內的需求,快速遞補欠缺的醫藥或器材,直到診療結束。

◎利他度己 人醫大愛

離開了張爺爺家,雨小了,但是雨中的羊腸小路仍存在著不少風險。大家發揮互愛、協力的精神下山,走一、二段路再回頭仰望,張爺爺家已經隱沒在山林間。

義診團隊走了,屋裡只剩下淅瀝淅瀝的合唱聲,但是人醫團隊的愛與關懷仍留在張爺爺的腿上,在藥膏裡、在紗布上、在透氣膠帶上,在乾淨的傷口上。

「雨下很大,大家手牽手一直往山上走,田間小路一般人很少會走,但是醫生、護理師,還有師兄、師姊不畏風雨,一路往上走去看診,上去的時候那個路真的很難走……也有不少人,覺得那裡根本不會有人,在那麼偏僻的地方生活,然而人醫會到了。」隨團往診的藥劑師梁基淼,說著他對上山路程的深刻印象及感動。

張爺爺家屋內堆滿雜物,空間窄小的居家環境,讓梁基淼藥師感受到人醫會與志工的大愛。在很窄的住家內,志工們有的要拿燈光,有的要拍照;醫生在那邊換藥,護理師在那種環境下,還可以進行醫療工作,令他覺得很不簡單,往診團隊做到證嚴上人說的難行能行,也實在令人激賞。

冒雨往診,能解張爺爺膿傷的病痛之苦,也給予陽光般的關懷,並且發揮生命良能。利他之行,付出還要說感恩!

圖左 :2024年4月28日,臺中市新社區大雨傾注流瀉,中區慈濟人醫會團隊和志工們撐著傘,小心互攙前進,雨水、汗水溼透全身,仍前進偏鄉往診。[攝影者:洪利當]
圖右 :劉醫師(右一)細心為年長患者診療腳疾,並苦口婆心勸導他,趕緊下山就醫。[攝影者:洪利當]

圖左 :年長患者陰暗的住家沒有電,劉增安醫師困窘地用手機當手電筒,為病患看診。[攝影者:洪利當]
圖右 :臺中市新社區往診,在狹小空間的屋子裡,進得了屋的每個人,只有一方小地能容身。[攝影者:陳雅華]
圖左 :隨團進入臺中市新社區往診的藥劑師梁基淼,以為根本不會有人在那麼偏僻的地方生活,甚至不會有人去,然而人醫會到了,令他非常感動。[攝影者:洪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