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團隊以現場短講,分享對於社會創新的想法,如何將構思計畫付諸行動,為社會帶來的影響,讓評審團舉牌評出「我要輔導、我要合作或加油好嗎?」[攝影者:羅景譽]](/community/./images/community/66DFD2902BEE11EFB3381EA00DDBB7B7_0.jpg)
經過半年多的培力課程、業師會議、二季總導師會議的互聯與研討,十一組團隊的青年夥伴們透過決賽錄取,他們於6月15日在臺北信義區松隆路的植境舉行「第七屆青年公益實踐計畫Demo Day」。團隊以現場短講,分享他們對於社會創新的想法,如何將構思計畫付諸行動,為社會帶來正向的影響,讓評審團舉牌評出「我要輔導、我要合作或加油好嗎?」
◎青年三面向 為永續做努力
「第七屆青年公益實踐計畫Demo Day」十一組團隊短講分享有「addLEss循環時尚、一野森林、大可創藝、好農莊園、米濃聚落、恰口科研、樂。斯屬、聽見AED、大人物時代 農業新時代、愛女孩、Global Cerah」
蒞臨青年公益實踐計畫,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主任秘書林祝里說:「慈濟已連續七年舉辦青年公益實踐計畫,今天我是第一次參加Demo Day,讓我看到年輕人的創意,如何觀察社會,實踐社會的作法,和永續、創新。」
慈濟的青年公益實踐計畫也是在幫青年署做整合呈現。青年署主要業務有三個面向,第一是參與公共事務,做志工;第二是從零到一的職能探索,做職涯發展規劃;第三是不只看到臺灣,更要放眼國際,做串連國際的事,讓世界看到臺灣。這些計畫跟慈濟很貼近,青年署的願景是陪伴青年,發展理想的自己。
志願服務的願景非常重要,為了獎勵鼓勵青年參與志工服務,結合所學的發揮志願服務的影響力,以實際行動關懷社會。青年署也舉辦青年志工獎的青志獎,歡迎今日的優質團隊報名參加,一同關心社會議題,一起展開志願服務行動,感恩慈濟與公部門攜手合作推動。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與會致詞說:「致力培育人才,優質團隊,感恩業師和導師們的培育指導。社會需要大家關注投入,在環境、教育、貧窮、飢餓等各方面,以及社會、全球的議題,都非常重要,很需要大家來協助。」
現今大家常說AI科技,科技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AI運用雖帶來方便,但讓人擔心到另一面,是需要耗損大量能源和水的需求,同時產生碳排放和電子廢料的持續增加。期望青年朋友、業師們再一起攜手努力為臺灣、全球,為永續發展目標做努力。
◎運用救人工具 貢獻良能
致力食糧供應的恰口科研,是一群來自清華大學材料碩博士,以及專業農民所組成的團隊。經農科院、國科會TTA及經濟部輔導,他們以創新農廢提煉再利用於農作物保鮮儲存計畫,研發天然資材及技術,解決因為極端氣候造成之高病害、高廢棄的問題。
恰口科研團隊程浩軒表示,Charco的英文名字是碳的意思,以前從事材料商供應鏈,運用在半導體上面的碳材研究,後來發現農民在種植農作物時遇到蟲害欠收的災害,以及採栽的保存問題,需要有碳這方面的知識與輔助,因此切入的運用在農業上。
經過碳採、農廢提煉的製作的精油,結合當地農會向農民宣導,透過精油噴灑在果樹上面,可以有效的防治蟲害,防治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五,可做隔絕除蟲害,能確保在種植過程中,不再會受到病蟲害,提升農民收益,也能延長蔬果的保鮮期,效益可達兩至三倍。
程浩軒說:「透過慈濟平臺既有的經驗、資源與新穎的科技做結合,讓我們有管道的幫助農民解決欠收、蟲害,延長保鮮等等問題,協助農民走出困境,這是我們的目的與方向。」
以IOT警報器為核心的五年社區急救養成計畫,聽見AED團隊陳治圩說:「我是一位急診醫師,常看到很多病人送來急診,但等不及急救就往生,因此我們走出急診間,與消防隊結合做教育訓練。」
急救不能等到救護車到來,必須在病人倒地時就進行CPR與AED。執行方向以聽見AED拯救每顆心為核心,提升患者到院前的急救存活率,做資訊整合的提供給一一九救護派遣中心連接的IOT警器以及line急救系統平臺,把握急救機會三面向「一三九五」一分鐘內CPR,三分鐘使用AED,百分之九十五的病人存活出院,這是我們搶救的目標。
提升全民意識,讓大家學會後,願意付出幫忙,自救也救人,讓社會有一個善的循環,並與之茁壯,這是我們的期待。陳治圩說:「平時我們有注意到慈濟是鼓勵青年朋友投身公益計畫和關注多元社會議題,導入慈悲科技,提升青年協助社會做創新科技,是一股善的力量。我覺得跟我們的理念相似,所以藉由慈濟力量,擴大影響力以及結合支援有能力的人,運用救人工具,一起相互貢獻良能,讓社會共好、共融。」
◎年輕人有一股傻勁
慈善創新的大可創藝,透過多元藝術創作演出及教育推廣,用藝術介入社會,致力文化平權、關注社會特殊議題。大可創藝創辦人暨執行長潘思廷說:「成立大可創藝的動機跟我的家庭背景有關係,從小父母不在身邊,常寄住親戚家,因而在國小時認識聽障人士,並以紙筆、比手畫腳與之交談成為朋友。我的專長是表演藝術,想以此介入社會。」
潘思廷表示,讓弱勢團體有發展空間,希望以表演藝術的力量,號召對表演藝術有熱情的特殊族群,讓他們的期待能付諸行動,也能成為專業表演者,朝向自己興趣的路上發展,讓他們多一條職業的道路,實現表演藝術的夢想,改變社會上對殘障人士的刻板印象。聽障人士感官的認知力、敏銳度、感知力都比一般人高出許多,因此就以觸覺、視覺做加強訓練。
在上海工作時,曾到慈濟做志工的潘思廷說:「很感恩總導師陳珮甄引介到慈濟的平臺和輔導。青年有夢想、有理想、有熱情想要關注社會,感恩慈濟的平臺,讓我們可以實現並與之放大,也能以影響力帶動想要加入的青年。我們的目標不是只做短暫的三、五年,我們要做的是長久的協助,要讓社會大眾能夠認識這些特殊族群他們的需要及他們也能實現夢想。」
青年公益實踐計畫總導師陳珮甄表示,與大可創藝互動中,知道他們在做聾人劇團表演時發生困難,又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做,因為這群年輕人有一股傻勁,和他們看到社會的需要,而他們又願意用自己的青春投入,因此就想到慈濟需要有這樣的夥伴。在協助與培育時,若他們遇到問題,就能跟慈濟大家庭一起分享、解決。他們也表達在排練沒有場地,慈濟給予協助提供靜思堂場地,和慈濟志工的接納協助。
陳珮甄說:「青年公益實踐計畫的影響力,讓大家相信,社會有多元的價值,和了解社會要好,一定要共好,才能讓社會好起來,尤其是弱勢群體。大可創藝團隊裡有聽人,感知到他人的苦,願意用智慧、青春投入在社會的問題上。有慈濟的鼓勵實現青年的創造力,可以鼓勵想要做的年輕人一起站出來,和告訴大家做好事,是不會孤單,因為背後有一群人在支持他們。」
◎把承諾做到最好
十一組團隊短講分享結束,評審團決選出發展潛力獎「恰口科研」;最佳人氣獎第一名「大人物時代 農業新世代 」和第二名「一野森林」。
青年公益實踐計畫總導師陳珮甄於活動尾聲致詞:「今年是我參加第三年的總導師陪伴青年團隊。看到團隊投入青春,以理想為方向,以一股傻勁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也讓社會人士看到年輕人不是只會作夢,還能為社會做公益。」
並再語重心長的向十一組團隊信心喊話與勉勵「你們所使用的資源,是社會給的,是慈濟基金會從世界各地募集的善款來支助你們,你們有責任,必須把你們承諾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最棒的告訴資源方,你們做的社會公益計畫是有意義的,並且能夠改變這個社會,讓社會更好。」


圖左 :青年公益實踐計畫總導師陳珮甄期許參與團隊:社會公益計畫是有意義的,並且能夠改變這個社會,讓社會更好。[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致詞:期望青年朋友、業師們再一起攜手努力為臺灣、全球,永續發展目標做努力。[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青年們社會創新實踐,以公益理想出發,一同關心所居住土地環境與全世界需要被幫助的人、事、物,進而擴大社會影響力。[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主任秘書林祝里說:參加Demo Day,看到年輕人的創意,如何觀察社會,和實踐社會的作法,和永續、創新。[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放大視野,想像未來的導師、業師、評審團和十一組團隊,以手勢比出他們把影響力放大了。[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與會貴賓、導師、業師、評審團,投下他們心目中的最有發展的潛力團隊和最佳人氣團隊獎。[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以IOT警報器為核心的五年社區急救養成計畫,AED團隊急診醫師陳治圩說:為搶救生命,因此我們走出急診間,與消防隊結合做教育訓練。[攝影者:周素瓊]
圖右 :慈善創新的大可創藝潘思廷(右)說:我們要做的是長久的協助,要讓社會大眾能夠認識特殊族群他們的需要及他們也能實現夢想。[攝影者:周素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