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2004年環保志工吳方春霜開始在高雄金山環保站做資源回收,每天從不間斷的快樂地在垃圾堆裡尋寶。二十年來風雨無止,環保站成了春霜阿嬤生活的重心,快樂的輕安居。[攝影者:郭綵娥]](/community/./images/community/A1C54A602BAE11EFB3381EA00DDBB7B7_0.jpg)
在這諾大的環保站裡,有一位獨自在角落默默工作的環保志工吳方春霜。她手持小尖刀,熟練地撬開寶特瓶蓋下的塑膠環,並把不同顏色的寶特瓶分類好丟進籃子。有時,她的兒子吳瓊瑤或媳婦有空時會陪她一同做回收工作。春霜阿嬤已呈現失智狀態,不再能像以前那樣輕鬆與人交流,她總是靜靜地專注於工作,仿佛周圍的事物都已成為她唯一的世界。
◎定居高雄做環保 深入八識愛地球
2004年,已受證為慈濟委員的吳瓊瑤夫妻,將母親吳方春霜從澎湖接到臺灣定居。春霜原本以種田和捕魚為生,對高雄的生活感到不習慣。為了讓母親不至於無聊,吳瓊瑤每天早上將她送到金山環保站,讓她參與資源回收。春霜阿嬤看到一大堆被丟棄的物品,包括書籍、金屬、衣服等,覺得很可惜。兒子吳瓊瑤告訴她,資源分類不僅有助於保護地球,還能支持花蓮慈濟救助受災人士。
從此,春霜阿嬤每天在環保站裡,與堆積如山的垃圾相伴,專心尋找再生價值的物品。十多年來,她在金山環保站的貢獻不小,即使該站已經關閉,她仍在高雄靜思堂環保站繼續做環保。這個環保站已成為她生活中的重要一環,帶給她快樂與滿足。
近年來,春霜阿嬤的失智症狀加重,常常忘記事情,例如吃完飯後又會想要吃。她的媳婦總是耐心地提醒她,並陪伴她觀看電視。每天早上,春霜阿嬤都會說:「我要去做環保!」雖然她的記憶大多停留在澎湖的生活點滴,但偶爾仍能串起一些人和事。有時候媳婦會拿書給她認字,希望能緩解她失智的速度。
家人一如往常地在早餐桌上聚會,吳瓊瑤夫妻分別坐在春霜阿嬤身邊,不時為她夾菜。「媽,這是我們自己種的高麗菜。」吳瓊瑤說。春霜阿嬤吃完早餐後總會說:「來去環保站!」她的媳婦則會細心地安排她先在客廳休息,觀看大愛電視臺播放的《靜思晨語》。媳婦指著電視畫面問:「媽媽這是誰?」,「這是上人啊!」,「你現在看什麼呢?」「看大愛臺!」「看到上人有歡喜沒?」 「當然歡喜!」簡短的一問一答,即使現已呈失智,但春霜阿嬤腦海裡還是熟悉的上人、熟悉的畫面,也會認得畫面的字。
雖然失智已漸漸侵襲,但春霜阿嬤對環保站的熱愛依然未減。每天,吳瓊瑤都會騎著機車帶她到環保站,她依然熟練地使用尖刀撬開寶特瓶的塑膠環進行分類。吳瓊瑤說:「十年前她稍微有些失智,我們就讓她做保特瓶的分類。現在雖然情況更糟,她每天還是想著要去做環保。」這兩年來,她的身體狀況也日益下降,已經不敢再讓她單獨外出。
◎生命的環保奉獻 窮辛苦中的堅持
1932年出生的吳方春霜,今年已經九十二歲,原籍澎湖,家中排行老三,共有八個兄弟姊妹。十六歲時曾到台灣幫親戚做生意,及至適婚年齡回鄉結婚,育有兩男三女。澎湖工作機會有限,她只能從事種花生、菜,曬乾後出售,抓螃蟹和捕魚維生。
「我們那時候很窮,生活很辛苦。如果不繼續升學,就只能出外工作。許多人會遠赴臺灣發展。」吳瓊瑤回憶道,「我們兄弟姊妹都曾幫忙撿海菜和抓螃蟹,但母親最厲害,她能直接看見螃蟹在海水中的雙眼,一抓就抓到,我們都學不來這技巧。」
從開始參與環保工作後,吳方春霜不再捕殺生物,專心投入到每天的環保站工作。她經常告訴家人,丟棄的東西都還有再利用的價值,不分類會造成很大的浪費。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吳方春霜以平凡的姿態,穿越了苦與樂的種種起伏。她在環保站度過了二十年的歲月,雖然歲月無情,她的生活卻因此注入了無限價值,將餘生奉獻給環保,活出了生命的真正意義。


圖左 :2004年環保志工吳方春霜從澎湖飄洋過海移居臺灣,落腳在高雄大兒子吳瓊瑤的家。此為她在澎湖的老家。[攝影者:郭綵娥]
圖右 :環保志工吳方春霜在澎湖老家全家福。[攝影者:郭綵娥]


圖左 :已是受證慈濟委員的吳瓊瑤(中)和太太,每天侍奉吳方春霜阿嬤(左)吃早餐。[攝影者:郭綵娥]
圖右 :兒子吳瓊瑤(右)每天接送母親吳方春霜阿嬤(左)到環保站做資源回收。[攝影者:郭綵娥]


圖左 :環保志工吳方春霜用完早餐就會跟兒子說:「來去環保站!」媳婦會跟她說:「媽媽先來客廳坐一下看電視。」[攝影者:郭綵娥]
圖右 :雖然已失智吳方春霜(右)每天還是心繫著要去做環保。每天兒子吳瓊瑤(左)會騎著機車載媽媽到環保站持續做環保。[攝影者:郭綵娥]


圖左 :環保志工吳方春霜(左)手拿著尖刀快速撬開寶特瓶蓋下的塑膠環,已熟練到不用腦筋去思考。兒子吳瓊瑤(右)說:「其實早在十年前稍有些失智,就轉到保特瓶顏色分類,這些年嚴重失智,每天就是要去做環保。」[攝影者:郭綵娥]
圖右 :1932年出生的吳方春霜(右),今年已經九十二歲,原籍澎湖,家中排行老三,共有八個兄弟姊妹。十六歲時曾到臺灣幫親戚做生意,及至適婚年齡回鄉結婚,育有兩男三女。澎湖工作機會有限,她只能從事種花生、菜,曬乾後出售,抓螃蟹和捕魚維生。[攝影者:郭綵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