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他在土耳其當地深入 苦難,透過鏡頭記錄,傳遞人間苦難實相,也喚醒沉溺在舒適生活圈的世人——「伸出愛與關懷的雙手,救拔苦難。」
文史記錄工作者,總是站在鏡頭後,記錄鏡頭前的所見、所聞。但是,當回過頭來看見鏡頭背後的自己時,眼前的境界,不時會帶來心裏的矛盾與考驗。余自成,身材雖然壯碩,但深藏一顆柔軟、細膩的心……
◎糾結 該不該按下快門
「難民的苦,苦在於沒有家,也沒有國,只想偷渡,找到一個可以安身的地方。」談起難民,他分享鏡頭後不為人知的自己心路,數度哽咽、淚水潸潸……
2015年下半年,慈濟人想記錄敘利亞小孩在土耳其打工的故事。但是如何拍?怎麼拍?記錄誰?故事在那裡?都是難題。
最後,有因緣找了已經在滿納海學校就讀平日班(週一到週五),也終於不用再去打工的學生小阿里(Ali),用他故事以倒敘法回顧,請他追憶過去艱辛打工的歲月。期待這則故事,忠實呈現難民家庭的孩子,為了生存、生活、家計,努力想掙脫宿命的心路。
小阿里在2015年開始就讀滿納海學校班前,已在工廠當童工兩年了。那一年,小阿里只有十一歲。他十三歲的最大禮物,就是再踏進校門。
「有一個假日,因為我想捕捉小朋友上學的可愛畫面,所以我站在校門口的一角落,以長鏡頭『盲拍』。」
余自成話說自己當年根本不知道,進校門的每個孩子背後故事。況且自己拍攝技術還不夠純熟,最好的記錄方式就是喀嚓喀嚓的捕捉。
「我看到有一位小朋友走進校門,當他發現我在拍攝的同時,我也看到他迅速把手中包著書本的紙袋,放在背後。當時,我想到:『這位同學可能是怕被我看到他手中的紙袋吧!』」
「那位小朋友的舉動,讓我驚覺這些苦難的小朋友,家境或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困境,而我的鏡頭會傷了他們的自尊心。」余自成當下收起鏡頭,讓他更驚覺身為一位記錄工作者,更要懂得「察言觀色」。
當年,這一位進校門的小朋友,就是小阿里。他的不經意舉動,也給余自成的人文記錄上了一課,讓他記憶深刻。
◎採訪 會不會造成再次傷害
余自成啟動拍攝記錄時,小阿里已經在滿納海學校改上週一到週五平日時間學習的班級。
「我非常、非常的掙扎。」余自成哽咽地說:「要找難民的小孩及家庭,再回憶自己傷心逃離家園及做童工的故事,是很殘忍的二次傷害。但我們有責任,用這些故事來喚起更多人的愛。並正視這個問題!」
「我到底該怎麼辦?」
余自成找了小阿里的爸爸蘇培(Babam Subhi)商量。蘇培在2015年1月24日滿納海學校開學就擔任第一屆的教師。「我告訴蘇培,我想拍攝小阿里當初打工的情景,並問他是否能接受訪問?」
沒想到蘇培輕輕地回答:「可以啊!」
很快的,他們約了採訪時間。余自成回憶起當時,啟動記錄的那一念,淚水就忍不住彈了出來……
「那一天,約了晚上六點在學校二樓的一間教室採訪。我們如約而來,但我請蘇培老師先到樓下休息。」
「架好鏡頭,調了光線,等準備工作完成後,坐了下來,我開始整理思緒。我沉靜了很久,也想了好多、好多問題。」
「當下,我很不捨,心想:『我要如何開口問一位父親:無法讓孩子念書的無奈心情?我這樣做,是很不尊重,很無情。』」余自成說:「以一個家長的身分,設身處地的想,如果是我的孩子沒有辦法念書,我的感受是什麼?」
「也許,我們都知道要訪問難民的一百個理由,但如果沒有難民現身說故事,難民真實的苦與難,如何讓世人知道?」余自成內心糾結與矛盾,是慈悲與智慧的考驗。雖然心痛,但還是做,更是「慟」。
◎很殘忍 我還是問了令人傷痛的問題
「我理出一個頭緒後,我們用聊天的方式記錄下這一段採訪,而不是讓一位父親,對著冰冷的鏡頭說著傷心的故事。」
「對不起!接下來想訪問您的問題,很不禮貌。」余自成於是向蘇培說,「但我仍然很期待,您能來講這個故事,讓全世界更多的人知道,敘利亞難民孩子的無助及家長的無耐。所以,請您給我這個機會。」
蘇培緩緩地道說一路逃難及告別家鄉的故事。
「那一天,我們從晚上六點半聊到十一點半。蘇培老師送我去搭電車。老師送我上電車後,我坐在車箱內,看著車箱外的蘇培老師。心裏想著,當初難民急忙逃離家園時,其他家人是否也在月臺送行?那一別是千里之隔,也可能是一輩子的別離。」時隔將近十年的時間,余自成現在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仍讓他淚眼汪汪。
當時,為了拍小阿里的打工場景,蘇培親自去商借了自家附近的工廠。「如果真的去原來的工廠拍攝,可能會被老闆轟出來。更嚴重的是,小阿里可能無人敢再錄用他了。」他回憶商借其他工廠的過程。
◎拿著鏡頭 我又該如何保護孩子
「我們商借的其他工廠時,是苦求來的。先跟老闆分享慈濟如何在土耳其幫助難民。這一分跨宗教的愛,期待這些敘利亞的孩子能回到正常的生活。在良善的環境下學習,沒有瞋恨心與惡念,以後長大也就不會危害社會。」
老闆終於勉為其難的同意。「但是,我們也不能拍攝太久,給對方造成困擾。」余自成回憶說。
「那一天,我拍攝小阿里從工廠走回家。天空下著雨,他穿著拖鞋,雙腳一步一步的踩在地面上,水濺起來、嚓嚓嚓的聲音,顯得非常沉重!」
。
「從我們鏡頭聚焦的畫面裏,只有小阿里孤單的身影。但畫面上沒有看到的是,在現場的路邊,其他孩子對他的冷言寒語……」
小阿里從工廠回家的路,必須經過這條路。這條「回家」必經之路,在異國他鄉,是踩不出輕鬆的步伐。經過戰亂逃難及創傷的孩子,是一個苦接著一個苦來,真是苦中之苦!
「當下,我們不能靠過去保護小阿里。因為我們拿著鏡頭,只要一靠過去,就會有一堆人跟著靠過來。」余自成潸然的說:「這只是拍攝那天的見證,可以想像小阿里是每天重覆的要踏過這條冷漠的路徑啊!」
「回過頭,我們當然要教育其他的孩子,我們告訴他們:『相信你們是很有愛心的孩子,他沒有了家,你們也會對他伸出雙手啊……』」
「我們沒有辦法二十四小時保護那些受幫助的敘利亞孩子,但我們要幫忙建立一個有溫暖的環境,讓孩子長大啊!」余自成的心境,也絕對是土耳其慈濟志工們心中的極大慟。
「這就是為什麼在土耳其敘利亞難民的孩子,我只有完整記錄了小阿里的生活故事,真的是不忍心啊!」小阿里的打工求學故事,只是在土耳其的敘利亞眾多難民學童中之一,這樣的故事,處處都在,時時發生……
◎無相布施 面對苦難
「面對這麼多苦難,您覺得,您也有創傷嗎?」問。
余自成靜靜地想了一會兒,回答:「應該有!」
「但當年上人一句《靜思語》——「無相付出,所得無量」,讓我當起了人文真善美志工,無論面對任何苦難或困境,我都謹記在心,隨時調整與學習『無相』的真實義理。」
佛法「無相布施」,就是布施時沒有「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當然布施後更不存求報的念頭,這是三輪體空。慈濟人得時時提醒自己「無相布施」,也才能不為「情」所困。
「人文真善美志工就是『手』工業,文字、拍照、錄影、剪接等技術,都是手工。」他破涕笑稱。事實上,人文記錄者,是把「心」加放在「手」上啊!
余自成,是佛教徒,是上人弟子。守在伊斯蘭國度,實踐「守護眾生」的佛心師志。
圖左 :余自成在土耳其除了記錄慈濟歷史外,還身兼訪視等工作。將難民小孩,視如己出。[攝影者:李明霂]
圖右 :滿納海學校協助敘利亞難民兒童就學,讓他們能在流離歲月中繼續課業。[攝影者:余自成]
圖左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發生芮氏規模7.8強震,慈濟啟動援助行動;2月18日,勘災團會合前往加濟安泰普省勘災。現居加濟安泰普市的小阿里,如今已長大成人,上大學,在災區當志工。這是他當年對慈濟志工的承諾。[攝影者:林裴菲]
圖右 :無論面對任何苦難或困境,余自成都謹記在心,隨時調整與學習「無相」的真實義理。[攝影者:李明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