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3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父親節又快到了 時間都去哪兒了

父親節又快到了 時間都去哪兒了

E-mail 列印
五月母親節、六月父親節,趁著孝親的季節,慈濟基金會(新加坡)快樂親子成長班(簡稱「親子班」)近三百位的孩子和家長,於2024年5月26日上午齊聚靜思堂,參與感恩雙親節。

慈濟青少年班(簡稱「慈少」) 演繹〈跪羊圖〉,親子班孩子演繹〈天之大〉,用手語歌表孝順,隨後短劇表演《時間都去哪兒了?》更呈現了現代社會裡,父母、自身與孩子間的三代家庭關係。臺下的小學生們或許看得似懂非懂,但是家長看了卻是心有戚戚焉。

◎時間都去哪兒了

話劇讓許多家長心底一揪,因為共鳴,默默濕了眼眶,蘇琦晶就是悄悄落淚的其中一位母親。

身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今天一家四口來參與的蘇琦晶說:「『時間都去哪兒了?』短劇真的感動,我也問自己,時間都去了哪裡,怎麼一下子就不見了?」

隻身來到新加坡打拼,組建家庭後更少回馬來西亞家鄉,蘇琦晶貼切形容自己的角色:「孩子在成長,要養育照顧孩子,但是自己的父母漸老,我不能常回去陪伴,夾在中間,很不容易。」

養兒方知父母心,蘇琦晶說:「當自己在憂心孩子的時候,我也常想著當年,爸媽也是這樣把我們拉拔長大,但是那個年代沒有網路,孩子發燒,我的父母一定更擔心,完全不知道怎麼辦。」

丈夫曾銘德看完短劇同樣很感慨:「曾幾何時,我也是無憂無慮的青少年,現在成家立業,也想起父親當年為了家,所承擔的責任。」

兩人的女兒曾婉容今年九歲,就讀小學二年級,是親子班的學員,平常蘇琦晶會帶著五歲的小兒子一起來親子班,而這個特別的日子,曾銘德也一起來參與。

看到女兒曾婉容給自己奉茶,曾銘德心中非常感動,說:「奉茶儀式很溫馨,這讓孩子學會敬老、孝順,讓我覺得很溫馨。」

◎與其追成績 不如培養品格

曾銘德感恩太太每月都帶孩子前來,他說:「新加坡確實比較注重成績,但是我們都認為,孩子心靈上的成長更重要。」兩人異口同表示,品格的建立很重要,認可慈濟教育孩子日行一善。蘇琦晶高興分享,女兒曾婉容在家中有兩個撲滿,一個是為自己存錢,另一個是布施給其他人。

蘇琦晶說:「我常提醒姊弟倆,要感恩生長在新加坡這麼有福的國家,所以我每天給她兩塊半零用錢,她有時會剩下八角錢,就會分別放入兩個撲滿。」

除此之外,兩個孩子回到家都會常跟父母說,要愛護地球和動物,不要吃那麼多肉,點滴改變,都讓曾銘德和蘇琦晶感到窩心和溫馨。

◎爸爸媽媽分工 帶四子參與

這天多數孩子是由雙親一起陪同來上課,人數比平常增加一倍,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學員被分成兩組進行攻站遊戲。

與曾家不一樣,戴雪蘭是獨自一人,帶著一雙兒女來參加親子班。一問之下,才知道戴雪蘭有四個孩子;兩個大孩子在慈少班,由丈夫陪伴,另兩個孩子還是小學生,參加的是親子班,由戴雪蘭自己陪伴。

「以前用硬的,藤條打到都歪掉。」戴雪蘭透露,以前覺得孩子叛逆時,和丈夫會用「藤鞭教育」,卻適得其反,丈夫的姊姊是馬來西亞柔佛巴魯慈濟志工,就建議他們帶孩子參與慈濟。

如今,戴雪蘭兩個大的孩子,已經升上慈少班了,兩個小的孩子則每月參與親子班,她說:「孩子來到這裡,真的有改變,脾氣沒有那麼暴躁。」

戴雪蘭同樣被《時間都去哪兒了》觸動落淚。「忙著帶孩子的時候,我們自己的爸爸媽媽也正在老去;為了孩子的前途,來新加坡工作,也讓孩子在新加坡受教育,所以很少回到馬來西亞。」戴雪蘭感歎:「我們就是夾心餅,有了孩子後,忙著帶孩子補習等等,沒有辦法經常看爸爸媽媽。」

戴雪蘭語重心長說:「道德教育很重要,我們都希望,孩子長大要回饋社會,要會感恩。」

圖左 :奉茶環節,許多家長紛紛拿起手機,拍下孩子端茶走向自己的那一刻。[攝影者:楊雯婷]
圖右 :這是曾婉容(中)第一次給爸爸曾銘德(右)及媽媽蘇琦晶(左)奉茶。[攝影者:楊雯婷]

圖左 :孩子為父母按摩。[攝影者:楊雯婷]
圖右 :近三百位家長和小學生齊聚靜思堂,人數比平常多了一倍。[攝影者:楊雯婷]

圖左 :用手語歌表孝順,慈少手語演繹〈跪羊圖〉。[攝影者:張彧瑞]
圖右 :七歲的張宇紳(左)和九歲的張宇恩(中)在奉茶和餵食母親的環節,讓戴雪蘭(右)倍感溫馨,笑得合不攏嘴。[攝影者:張彧瑞]
圖左 :親子班近三百位的孩子和家長,於2024年5月26日上午齊聚靜思堂,參與感恩雙親節。[攝影者:張彧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