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真善美志工從2023年6月起數次重返昔日東山災區訪查,發現慈濟種子已在東山區高原里、東原里萌芽茁壯。
有四百年歷史的府城臺南,是嘉南平原農業大縣,是個充滿鄉土熱情的地方。尤其六、七十年代的臺灣,中小企業經濟起飛,「客廳即工廠」意味著勤能致富。此時,來自臺南縣後壁農村的黃勝璧,在臺南市經營的服裝事業有成,因緣際會認識慈濟、拜訪精舍,並皈依證嚴上人,黃勝璧的一念心,讓慈濟在臺南一生無量。
其實臺灣各地,因感佩而發心跟隨證嚴法師,繼而受證為慈濟委員,委員號數比黃勝璧更少的還有五人。但在臺南積極推動慈濟募心募愛募會員的,就屬黃勝璧。
◎為免長途跋涉 臺南自成一組
「當初,我因工作認識高雄的陳文全,有一天我被人倒債,去討債時與黃勝璧碰面,知道共同認識的陳文全,從陳文全口中得知慈濟這個團體。我年紀比較大,兩人還蠻有話說。那時,如知道師父要來屏東訪貧戶,我們就一起去岡山與陳文全會合,到圓通寺參加訪貧個案討論會。」委員472號黃德雄回憶四十多年前(大約1978、1979年)的事情。
黃德雄與黃勝璧兩人進慈濟的時間差不多,但是黃勝璧很積極,半年後就跟隨陳文全回花蓮受證,有委員號了,黃德雄領證時間晚了些。
後來漸漸加入的有吳水生、馬永源、曹枝生、李勝雄、莊新發、吳榮欽、陳朝成、章鳳鶯,她們都是小企業家,做事也都腳踏實地。因為從臺南去一趟屏東有點距離,因此就請示上人如何才能使臺南自成一組?上人回答十二個人。黃勝璧更積極募心募愛,再有林聰信、吳坤山、黃德成、蘇秋香、杜秀環(德恒師父)等人加入,成為臺南第一組委員,組長黃勝璧。
臺南委員人數日漸增長,早期幕後委員是跟著資深的組,1986年發展到一百多人後,擴編為四組,第一組黃勝璧、第二組吳達雄、第三組郭永福,第四組蘇美華,接著再擴為八組後,因為臺灣歷經九二一大地震,志工人數如雨後春筍,目前已經有十七個和氣,志工人數已四千多人。
◎二張照片回溯 東山七三水災
1984年7月3日臺南縣東山鄉豪雨成災,東山鄉的高原、青山、嶺南、東原、南溪五個村災情最為嚴重。慈濟基金會獲悉,立刻將訊息轉達,由臺南委員黃勝璧、李勝雄、及高雄陳文全組隊,次日前往東山山區展開勘災慰問,與公所合作針對受災戶做資料統計,並在7月8日、9日二天,共發出二十萬四千五百元賑濟金、一百一十三床涼絲被,嘉惠七十八戶家庭。
1984年7月6日,在已故黃勝璧師兄向上人請示後,偕同陳文全(高雄)、李勝雄、黃德雄、陳朝成、吳水生、吳榮欽、馬永源、林聰信、陳金永等委員前後五、六天的時間,分梯前往勘查及發放。當時出門大多是黃勝璧與李勝雄負責開私人轎車,但這次入山區發放,多了陳朝成開的貨車。
負責文書紀錄的黃德雄回憶:「當時從平地東山要入受災山區的路,堆積泥沙過不了,我們只能繞道,從白河關仔嶺才能進到東山的高原村、青山村等,在那裏搭帆布帳篷當前進指揮所。當時國軍也進駐了,逐戶助民清淤泥,當下我們才能訪視勘災、紀錄受災情形,房屋毀損淹進泥沙狀況,家庭人口數幾個大人幾個小孩,都一一詳細記載。當時每天去的都很累,記憶中,陳朝成還因此一回到臺南就打點滴。」
人文真善美志工數度上山回訪受災區,都由高原里的慈濟志工鄭宗智、鄭秋源叔姪二人引導,發放名單的長者多已不在,找到四十年前受災現場,訪談受災戶家人。
志工鄭宗智的父親鄭皆村、伯父鄭皆能,志工鄭秋源的哥哥鄭秋景,也都是受災戶,二位不僅幫忙帶路也幫忙指認照片,甚至拍到今昔對照的場景,使原來不能肯定的照片日期得以確定。
家住高原村的鄭宗智,回憶那次水災可怕的場景,他說:「滂沱大雨急急下,山坡上被沖刷的竹叢、大樹幹順著河道亂竄下來,卡住我們屋後龜重溪的橋墩,過不去的大水向兩旁蔓延,從我們這條街民宅十餘戶的屋後灌入。街尾就是「高青農場」,當時是荔枝出產季節,很多人在那裏整理荔枝,水來的太快了,大家都丟下水果趕緊逃命回家去。」
鄭宗智太太李淑珠印象深刻:「那天我正要準備晚餐,雨開始下很大,哪知過一下水就淹到膝蓋,那是從屋後的溪水暴漲起來的,我們的客廳一下子就變成池塘了。」
青山村詹亦策家門前的龜重溪河道,寬約二十米,大水一來還是氾濫成災,水位漫過屋頂。當時一家十三口的詹亦策大德已往生,兒子詹前湖已經搬離舊宅。這天他騎機車帶我們回到當時的災區,指著舊家的屋頂心有餘悸地說,當時他們夫妻在外工作,看到水勢漲得很快,經驗直覺是山上雨下得很大,母親就沿著樓梯把孩子帶往屋後的高處。
詹前湖感恩父親世居山區有先見之明,在正身屋後加蓋鐵皮閣樓,才躲過這一劫,洪水很快就將整個三合院的房屋淹沒了。在外工作的詹前湖夫妻,趁著大雨間些趕忙回家,才放下心中的焦慮。談起母親當時背上背的,一手抱一手牽的情景,他仍然心有餘悸。
人文真善美志工經由東山區志工陳素娟的介紹,翻過另一座山,找到高原村三合院,正身房屋全倒的何德法的外孫女林玟伶,在東山175咖啡公路道旁,林玟伶遙指遠方,位於山谷紅色鐵皮屋頂處,就是她外婆家,跟志工分享。
「大水從屋後山上沖刷而下,一棵巨大樹木貫穿三合院正身(翻修後紅屋頂),所幸外公外婆當時人在右廂房,表哥在左廂房浴室盥洗,才沒有造成遺憾。」房子沒了,外公外婆只能暫時借住林玟伶家,當時她十四歲租屋在新營讀國中,打電話回家時,媽媽告訴她外婆家的災情。
青山國小退休教師詹龍雀印象深刻,那日是學校休業式,學生放學後,大家到東山餐廳聚餐,回程天色已漸昏暗,「我在溪岸邊的二分地瓜田瞬間全被大水帶走,村長說補助的只有房屋毀損,家裡都平安已經是幸運的了。」另一位退休老師詹石田的房屋,遭溪水暴漲的土石泥砂灌入得到補助,但記不得是誰來幫忙的。
◎資深委員話當年
230號委員黃勝璧(1946年生)
當年經營成衣廠的黃勝璧,因陳文全介紹而認識慈濟,邀約他加入慈濟功德會會員。半年後,陳文全邀黃勝璧搭慈濟列車回花蓮造訪靜思精舍,黃勝璧親眼看到精舍克難的生活場景,深深感動了他的心,並發心追隨證嚴上人,也成為臺南區第一位受證委員,編號230。
六、七十年代臺灣經濟起飛時期,事業有成的黃勝璧最想做的不是享清福,而是行善布施做好事。他不但自己投入,也廣邀身邊有緣人認識慈濟,積極參與為花蓮建醫院募心募愛的推動。
「當時慈濟在臺南,仍是無人知曉的沙漠,起初會加入慈濟的多是與黃勝璧有工作生意往來的人。」黃德雄說。
黃勝璧從事女性服裝製作,他募心募愛的對象,首先是與自己工作有往來的各行業,有賣布、賣鈕扣、車布邊、繡花、賣內裡、修車、做保險、做加工的等等。
「我們每個月都有交基金作為臺南當地用,財務是由黃勝璧與吳水生二人掌管,黃勝璧、吳達雄、吳榮欽、章鳳鶯等人資金較充裕,林聰信做加工、黃德成是開鹽場經濟都不錯,我、馬永源、李勝雄、陳碧華、黃武雄這些人的工作,大都只能餬口度日,只是有心跟師父走。」黃德雄說。
臺南早期有哪些委員,在人文真善美志工2023年11月拜訪吳榮欽時,從吳家客廳新屋落成的賀匾上,看到名單如獲至寶,及從黃勝璧家中舊照片得到對照。
472號委員黃德雄(1938年生)
經由(655號委員)郭永福的串聯,2023年06月21日首先拜訪的是最年長(八十六歲),參與七三水災發放的黃德雄(委員號472),做事有原則、思考有條理又文筆流暢,當時負責訪視、開會等紀錄,承擔的工作就像是黃勝璧的小秘書。1995年因故離開慈濟,1997年至越南經商,25年後返臺。
話說當年賑災,收到高雄陳文全訊息,臺南委員第二天就出發勘查。歷史上七三水災,也是東山鄉鄉親揮之不去的夢靨,當時第一時間黃勝璧、陳文全、李勝雄三位上山,赴災情最嚴重的高原村、青山村、東原村、嶺南村、南溪村共五村,分三次前往實地訪查慰問,「有一天晚上就在災區過夜,由於災區沒什麼食物,有夠勞累,第二天返回臺南市,陳朝成就進醫院打點滴了。」黃德雄回憶著。
幾次的勘災都看得見國軍協助受災戶清淤,也得到公所造冊受災戶名單資料,到發放前後六、七天,這是慈濟在臺南第一次重大的災難救濟。
現金賑濟發放原則以住屋受損情形是半倒、全倒及淹水程度為主,絲質涼被發放則以家戶人口數為依據。共發出二十萬四千五百元賑濟金、一百一十三床涼絲被,嘉惠七十八(報載八十戶)戶家庭。
成大中文系畢業的黃德雄,擁有一手好文筆,他對黃勝璧樂善好施的胸懷很讚歎,自動為文推薦他入選「十步芳草芬芳錄」,當黃勝璧拿到獎金後,黃德雄又建議他回饋母校----後壁鄉菁寮國小、菁寮國中成立「愛心基金會」,黃德雄與黃勝璧兩人,可稱得上是互相提攜為善的良師益友。
416號委員吳水生(39年次)
距今四十年前的委員吳水生擁有木工榫接、室內設計的專長,記憶中1980年,因為慈濟建醫院而發心,他跟黃德雄、黃勝璧本來就交情很好,而被邀請加入建院勸募委員,也到花蓮參加林洋港為醫院動土典禮。
吳水生回想,當時雲嘉南常做的救濟工作,就是提報的貧民訪視,曾到白河訪視孤獨老人,最遠到雲林四湖,因為總是負責開車和做紀錄,大家稱他「帶路雞」。對「七三水災」的發放,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山上許多人家園遭土石流襲擊,雖泥濘不堪也要趕快清理,因為乾了之後更難處理更費力,看了心裡很無奈。」
1994年起,吳水生曾經出國十年,當初接受上人「建院勸募委員聘書」階段性任務完成,等出國回來後,他就不曾再接觸慈濟。然而吳水生很讚歎上人的愛心、決心與毅力,把慈濟做到國際化,他目前在臺南竹溪寺負責維護古蹟。
1309號委員李勝雄(46年次)
李勝雄二十四歲開店修理機車,心地善良非常有愛心,因為店裡設有座椅空間,可以讓人等修機車,漸漸地就成了慈濟的聯絡點,大家有事情要討論,都會來「建豐機車店」這裡。
黃勝璧在花蓮要幫他拿委員證回來,就以「李建豐」為名,委員號是五百多號,李勝雄也不以為意,將就著用,幾年後本會發現而為他換證,因此才換回原名「李勝雄」。
李勝雄歡喜的分享店名被誤以為人名的小插曲,他拿出第二張委員證,指著牆上相框裡的獎狀說,「這是1991年內政部長許水德頒給慈濟志工的」,相框前還夾著委員與上人和部長的合照。看到李勝雄珍貴的收藏著與慈濟相關的資料,同行的莊慈育機靈一動,詢問他手中有無當年委員的聯絡電話。因此,志工得以拜訪另二位資深委員郭丁為與吳榮欽。
委員689號曹枝生(39年次)
曹枝生早期從事服裝裁剪的加工,與黃勝璧相識。因發放家庭代工的因緣而募到很多會員,陳旺發、杜秋霞賢伉儷即是。
醫院啟用後他就淡出慈濟,與太太伺奉父母養老送終。接著照顧四名兒女的孫子輩,七、八年前孫子皆長大回父母身邊,太太陳愛貞就開始每天到鯤鯓環保站做環保,除了打發時間與人為善,在環保站能聽聞佛法,讓她身心都自在,陳愛貞也已開始參加見習。
曹枝生退休後,有一方菜園耕種,簡單過生活。看到年輕一輩的我們到訪,分享當年常邀會員搭遊覽車參訪靜思精舍、花蓮慈濟醫院的情景,慈祥臉龐洋溢回憶往事的喜悅、與人為善的歡喜。
委員732號郭丁為(39年次)
郭丁為因為個頭不高、為人親切,大家稱他「金魚」,常跟著黃勝璧訪視貧戶。原本從事衣服印花加工,四十幾歲時,因臺灣加工業外移就失業了。2003年無意間發現得了口腔癌,當時治療醫藥費很貴,身心飽受折騰,賣掉原有大馬路邊的房子,搬到巷子裡的公寓,至今二十餘年。
領有重大傷病卡的郭丁為,但因開刀導致顏面變形,太太說:「除了上醫院回診,幾乎足不出戶。」我們提議他要常走路,也要多出門曬太陽,最好找個環保站,做做環保時間好過些。難得一見多年的好友莊慈育,郭丁為總是靦腆的笑著。
委員473號吳榮欽(39年次)
吳榮欽臉上留著八字鬍,大家稱他「兩撇」,至今仍從事荷葉邊刺繡代工與機器維修,志工到訪那天,吳榮欽外出修理機器,莊慈育師姊與吳太太相談甚歡。志工從吳家客廳的牆上,發現難得一見珍貴的用電腦刺繡,上人法相與慈濟叮嚀語,及1984年新屋落成賀匾上的第一組委員名單。
委員(340)號章鳳鶯
章鳳鶯是當時少數的女委員,家裡經營中小企業,很少參與訪視但很願意護持。
委員(310)號陳朝成(39年次)
陳朝成從事成衣加工,個性質樸但很有心,工作忙即使遲到也都願意來開會。
委員(不詳)號馬永源
馬永源從事茶葉生意,當年也很發心護持慈濟建院。
◎委員(不詳)號杜秋環
杜秋環是黃德雄妻舅家的親戚,對上人的悲心大願很感動,只要上人到臺南黃勝璧家,都很歡喜去聽上人開示,第一次跟大家回精舍參訪就決意出家,法號德恒。
委員(279)號吳坤山
委員(410)號陳金永
委員(496)號黃德成
◎環保志業十八年 帶動據點健促
二十餘年前,住在東山高原村山上的村民陳素娟,因為孩子到東山就讀幼稚園,經老師藍瓊媛介紹而認識慈濟,進而參加新營共修處的大愛媽媽成長班,了解慈濟及證嚴上人的理念,覺得環保必須要落實在偏遠的山區。2005年因緣成熟,她借用婆家與朋友共有的空地,也就是在東原國中路邊的大樹下開啟環保之路。
當地較資深的慈濟委員葉月幫忙宣導,並邀約村民做回收,住在高原村的羅尤惠、劉秀琴、李淑珠、羅瓊秋等人,一聽完環保回收的理念就歡喜加入,而李淑珠、羅瓊秋也邀約家中的先生,一起參與開車載回收物的工作。
山區的住戶多散居各山頭,回收距離就得花很多時間,因此李淑珠的先生鄭宗智與羅瓊秋的先生鄭秋源二人承擔一條回收線,陳素娟與先生王超永一組,尤葉敏與先生尤景輝一組,三組人每兩周必須巡迴山區一次。大家再利用固定時間,聚集東原環保站做分類。
因為地緣關係,很多人家雖然沒有參加分類,但是幾乎一半的住戶都願意將回收物給慈濟,環保回收量總是超出預期。
剛開始,配合大家的工作東原環保站原採夜間分類,但是夏天的野外容易有蛇出沒,蚊子螞蟻也多,於是改為每周四下午,大家抽出時間一起來,分類完成當天就載到山下給回收商,逢過年過節回收物再多也要一氣呵成處理好。
此地環保站志工的人數雖少,卻有承擔的精神勇氣,讓人感佩;也因此,新營地區温寶琴常邀集環保志工,專程開車從新營到東原協助做分類,即所謂的「人多好做事」。
志工鄭宗智本就有水電技師的專長,2020年開始跟著臺南分會社工和社區志工組成居家「安美修繕團隊」,從東山區的高原里開始展開,到2023年共三年時間,關懷修繕的足跡已經遍及東山、白河、後壁、柳營、新營、鹽水等六區,從七十九個里提報的一千一百七十一件中,到府家訪一千一百六十戶,完成修繕施作九百三十四戶,目前仍然持續進行中。
志工2023年已在東山東正里開辦長照健促,2024年4月起,也在山區林安里關懷據點,開辦長照健康促進,李淑珠、羅瓊秋、尤葉敏等人也都歡喜服務鄉親量血壓,在手做課程承擔助理。
住在東山山區,因「七三水災」受災因緣,的委員及環保志工已將近二十人:
委員:葉月、陳素娟、陳惠文、吳美雲、鄭宗智、李淑珠、鄭秋源、羅瓊秋、尤葉敏。
環保志工:羅尤惠、尤景輝、劉秀琴、張麗琴、吳寬益、王超永、曾秀敏。
白河第一個慈濟種子 委員892號劉振英(往生)
慈濟救助東山水災,如上人所言:「是隔壁庄的慈濟人打電話回本會,請本會幫忙」。我們幾經推敲,最有可能的是委員劉振英,但劉振英四、五年前往生。
劉振英是白河地區第一個慈濟委員,是原生家庭的長女,父親雖為公務人員,但英年早逝,母親認為她身為長姊,應當承擔家庭,照顧弟妹的責任。國小畢業後,她就開始幫傭、打工賺錢,個性剛毅、獨立,就像女強人。為了生活從事過的工作無以計數,而最後穩定的經營幼稚園成為家族事業,她常常自稱是「臺灣阿信」,因為吃過苦才會常懷感恩心,對貧苦的人更能感同身受。
劉振英早年在美髮店看到一張登載有關慈濟的報紙,憑著報紙找到可以行善布施的善門,「募心募愛」她最常說:「慈濟師父救苦救難的決心很不簡單,我們一起來幫忙好嗎?」因此,在白河當地接引很多富太太成為會員、委員共同護持慈濟。即使到古稀之年,她仍能在晚上從白河開車到新營,幫忙接送志工去臺南開會共修。她常不吝以自己栽種的蔬果與人分享,或是在大活動時結緣。
慈濟在臺南的志工隊伍可以說是一步步壯大,由最初的十二位先驅開始,他們如同篳路藍縷,為慈濟的發展開拓了道路。自1987年起,志工人數逐漸增長,並在2003年整合為三個團隊,隨後在2006年擴展為八個團隊,2010年進一步增加至十二個團隊。到了2023年,志工人數已達四千七百零一人,組成了十七個和氣。這些志工們的增加,象徵著慈濟的成長與壯大,也展現了他們對於慈濟事業的真誠投入和持續奉獻。他們的付出與努力,讓慈濟志業在臺南大地上蓬勃發展,成就了一片菩提林海。
圖左 :1984年臺南東山七三水災,慈濟在受災較嚴重的五個村發放現金與涼被。[攝影者:温寶琴掃描]
圖右 :黃勝璧師兄(左)黃德雄(坐)在東山鄉高原村發放。這是受災戶曹西湖家騎樓。[攝影者:温寶琴掃描]
圖左 :慈濟人在曹西湖家騎樓發放地現址。[攝影者:鄭宗智]
圖右 :人文真善美志工經由當地志工鄭宗智、鄭秋源引見,訪問詹前湖,他是發放戶人口最多的詹亦策水漫屋頂的三合院。(詹前湖(左二戴紅帽子)是詹亦策兒子)[攝影者:吳珮婕]
圖左 :七三水災過後臺南慈濟志工踩在山區泥濘小路,前往準備發放。吳榮欽(前左一)陳朝成(前右),黃德雄(中後),馬永源(右後)。[攝影者:温寶琴掃描]
圖右 :七三水災土石流重創東山山區住戶民宅,政府出動國捐協助清淤。慈濟勘災後依房屋災損和住戶人口,發放現金和涼被。[攝影者:基金會提供]
圖左 :訪談早期委員李勝雄,他和黃勝璧、陳文全市第一組上東山山區勘災,家中牆上還有1991年慈濟志工受內政部長許水德表揚優良志工團體,與上人的珍貴合照。[攝影者:吳珮婕]
圖右 :黃勝璧(前左一)與早期委員參加花蓮慈院開工典禮,多數委員在醫院落成階段性任務完成後淡出。[攝影者:温寶琴掃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