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3月2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在人生下半場 找到心靈依靠

在人生下半場 找到心靈依靠

E-mail 列印
「前輩志工無私的奉獻,讓我們這些後輩——新發意志工很感動,願意追隨他們的腳步,在慈濟這棵大樹下,我願意成為一片小樹葉。」六十五歲的培訓委員歐芳足感性地說:「在人生的下半場,我找到了心靈的依靠——走慈濟 路。」

「中投港苗區培訓委員慈誠理念課程」於2024年7月21日在臺中分會講經堂舉辦,除了今(2024)年參加培訓委員、慈誠之學員一〇六人外,還有慈濟志工四十八人承擔隊輔,陪伴他們一起成長。本次課程介紹慈善志業,邀請資深慈濟志工透過分享,期許學員們傳承慈濟精神與理念。

◎ 閉鎖心門被敲開

慈濟緣起於1966年,證嚴上人目睹「一灘血」及「三位修女」來訪,促使上人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開始從事濟貧救苦的工作。在邁向六十之際,回首「竹筒歲月」開啟善門;第一次辦理冬令濟貧發放,接著成立「貧民施醫義診所」……走過蓽路藍縷克難慈濟路。

為了照顧父母辭掉工作,身為長女的歐芳足獨自擔起責任,在母親突然往生之後,接著又長達七年之久,父親因腎臟病頻繁進出醫院,幾乎以醫院為家。二年前喪父以後,在歐芳足走不出傷痛之際,加入環保、福田等志工行列,閉鎖的心門被敲開了。

幾天前,歐芳足發生意外,左手骨折以吊臂帶固定,卻依然不缺席坐於於臺中靜思堂,講經堂三樓專注聽課;時而寫筆記,時而拿起手機拍照,歐芳足肯定地說:「不論是家庭主婦,或是上班族,還是已退休者,都能在慈濟耕耘付出,找到人生價值。」

培訓委員阮氏水來自越南,在臺中慈濟護理之家從事照顧服務員已經九年,慈濟可說是她的第二個家。從慈善課汲取道糧,阮氏水認為:「行善是有力出力,有錢出錢,不要以為沒辦法,最重要是我們的心。我希望把在慈濟所學,帶回去幫助家鄉——越南,那裡有很多貧苦的人。」期朌這顆善種子,有朝一日遍地開花。

培訓委員張妤甄是護理師,在臺中慈濟醫院工作十三年,受姑姑也是慈濟志工張乃云的鼓勵,不再猶豫出來培訓。「慈濟是以慈善起家,我覺得這部分是很棒的!」每天投竹筒、發好願的張妤甄說:「我能體會上人說:『來不及!來不及!』,就算每個月募心募愛,仍然遠遠不及全球需要幫助的人。其實只要有一念善心,即使每天只投一塊錢入竹筒,也是點滴匯入功德海。」手心向下助人,是有福氣之人。

◎ 輔具牽起慈濟緣

「在臺灣,隨著人口老化,越來越多長者需要輔助器具來維持生活品質。洪錫財師兄,是一位熱心的機械維修師傅,在加入慈濟環保輔具平臺後,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為需要的人們送去溫暖和希望……」這是「紮根慈善、深耕社區~安美專案及輔具平臺」課程播放「輔具平臺」的一段影片。

由於這段「輔具平臺」的影片,勾起培訓委員龍佩伶對母親的思念,更念念不忘慈濟志工,在她人生最無助時,伸出溫暖的手。龍佩伶含著眼淚哽咽地說:「在我媽媽失智臥病,急需電動醫療床時,慈濟輔具無償提供使用,讓我節省一筆費用。慈濟師兄得知我自己照顧媽媽,不但幫忙將輔具搬上樓,而且輔具整理得跟新的一樣,讓媽媽在人生最後的日子裡,有安心睡覺的地方,所以我很感謝慈濟。」

「佩伶師姊會主動打電話問:『組長,有居家訪視勤務嗎?』、『組長,什麼時候輪到廚房香積?』……儘量配合組內活動,安排職場輪休。」慈濟志工蔡樹蘭頻頻稱讚說:「佩伶的母親病苦往生,讓她亦然決然走上慈濟路,職業、志業都能兼顧,我覺得很不簡單。」龍佩伶在母親往生後,進入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服務。

培訓課程進入第五個月,觀察入微的培育幹事謝柏秀說:「佩伶師姊自我要求比較高,經常擔心培訓課程、社區勤務無法配合,因此心比較放不開。然而,經培育團隊不斷的關懷,與她個人的努力投入,我看到她漸漸的在改變。」培育團隊用愛與關懷,細心呵護慈濟樹苗。

慈濟透過人間菩薩大招生,秉持證嚴上人慈示:「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的理念,新發意志工由培訓課程中,認識四大志業及八大法印,並落實在各社區,代代傳承靜思家風,入人群行菩薩道,為天下苦難付出。

圖左 :本次課程介紹慈善志業,邀請資深慈濟志工陳秀雲師姊分享慈善的精神與緣起。[攝影者:林玲悧]
圖右 :歐芳足發生意外,左手骨折以吊臂帶固定,依然不缺席,獨自坐在三樓專注聽課。[攝影者:林玲悧]

圖左 :龍佩伶(左三)在培訓過程中參與種種勤務,和今天承擔生活組的組員合影。[攝影者:林玲悧]
圖右 :協力組長蔡樹蘭(左)經常邀約龍佩伶(右)參與社區活動。[攝影者:林玲悧]

圖左 :培訓委員阮氏水(右二)來自越南,希望把在慈濟所學,帶回去幫助家鄉——越南。[攝影者:林玲悧]
圖右 :文史處賴睿伶師姊分享主題是「邁向六十 回首克難慈濟路」[攝影者:林玲悧]

圖左 :「手心向下助人,是有福氣之人。」培訓委員張妤甄(右)是護理師,她每天投竹筒、發好願。[攝影者:林玲悧]
圖右 :培育幹事謝柏秀(右)細心呵護慈濟樹苗,讓龍佩伶(左)安住於培訓的過程。[攝影者:廖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