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黑暗角落的省思
第一堂課「遺失的樂園」講師是桃園市中山國小張惠雯老師,她另一個身分也是慈濟志工。惠雯老師以「你我同行 愛在尼泊爾」為主題,分享她於2007年以觀光客身分旅遊尼泊爾,及2023年以慈濟NGO組織志工的身分,再次踏上這個國家的所見所聞。然而,十六年過後,貧窮落後的地方依然貧窮落後。
惠雯老師豐富的教學經驗,佐以最貼近學生生活如食、衣、住、行與求學等角度,來詮釋這堂課。老師不斷拋出問題,學員為爭取組隊積分也勇於回答,在一問一答間,激盪出許多富有創意的想法,師生間的互動毫無冷場。
此時,螢幕上秀出一張照片:地板上有一盤白飯,一個小男孩坐在地板上吃著飯,身旁的雞隻也跟著搶食。這碗飯可能是小男孩一天的食物,但是他的臉上始終維持著滿足的笑容。這畫面讓陳昱瑞很震撼,覺得自己很幸福,可以坐在餐桌上享受美食,「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以後如果有餘力,會去幫助他們擺脫困境。更希望能像惠雯老師一樣,參加國際志工協助他們。」陳昱瑞說。
「他們住的地方很破爛,沒有可以遮風擋雨的東西,他們的床是硬的,也沒有棉被可以蓋。感覺很不舒服,很可憐。」透過張惠雯老師所分享的照片,與大愛電視臺的新聞,讓國一升國二的張博翔覺得,「現在的居住環境很好,應該不要再抱怨了,也謝謝爸爸、媽媽讓我來參加營隊,學習到如何幫助別人。」
即將升國一的盧德昇,憶及社會課本上曾提到古印度的種姓制度。他說:「以為這只是教科書上的知識,沒想到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仍然有種姓階級的情況發生。」稚嫩的臉龐流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直呼不可思議!
◎未來探索家的工具
第二堂課「未來探索家」講師林維儀,分享成為探索家必備的工具,分別是:旅行、理財與做志工三項。除此之外,林維儀還邀請一位從小獨自旅行的年輕講師分享她的經驗。
「旅行」是為了自我探索,更是未來探索家該具備的第一項工具。主講者是一位年輕講師,她是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的陳昱伶,國小階段就常與家人到國內、國外四處旅遊,被訓練出「自己的背包自己整理,自己背。」的獨立精神。此後,國中的環島旅行、高中到荷蘭當交換學生及大學瑞士的自助旅行,旅遊中的行程規劃、住宿安排,甚至如何確保自己的安全,皆是獨自完成。
為什麼要旅行?陳昱伶說,旅行可以讓自己變得更成熟、更獨立、更瞭解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知道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事情,重點是「旅行」很好玩。
「錢」是旅行的首要條件。陳昱伶希望大家要有存錢的習慣,要清楚自己平常的花費,未來要支出多少?她也鼓勵學員們多跨出舒適圈,因為世界很大,有很多好玩的事在等著你。
「理財」是探索家的第二項工具,也是自我管理的開始,該如何分配與規劃?林維儀舉例說明:只要你有兩塊錢,就要有理財的規劃,因為理財是屬於分配的過程,學習分配左邊的錢用於什麼地方?右邊的錢又該如何規劃?
林維儀身旁的吳東穎,是第十組的隊輔。林維儀說,吳東穎從小就跟著媽媽參加活動,受到大家的照顧,長大後開始照顧他人,這就是共好的世界。「做志工」是感恩與回饋,也是探索家的第三項工具。
兩天的營隊生活,孩子們經歷了探索與認識自己;也學會面對壓力、處理情緒;更透過服務看到不一樣的角落。相信他們心裡已經有了夢想及目標,準備帶著探索家的精神與工具邁向精彩的世界。
圖左 :張惠雯老師在「遺失的樂園」課程中,以「你我同行 愛在尼泊爾」為主題,分享了她2007年和2023年以不同身分造訪尼泊爾的所見所聞。[攝影者:呂瑞源]
圖右 :張博翔覺得現在的居住環境很好,應該不能再抱怨了,也謝謝爸爸、媽媽讓他參加營隊,學習到如何幫助別人。[攝影者:呂瑞源]
圖左 :對生活有點不太滿意的盧德昇,透過老師的分享,深深覺得有一個家可以住,又能每天吃飽飽地去上學,是件很幸福的事。[攝影者:呂瑞源]
圖右 :陳昱瑞說,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以後如果有餘力,會去幫助貧困的人擺脫困境。[攝影者:呂瑞源]
圖左 :張惠雯老師以靜思語做結語,希望學員們想想可以為尼泊爾做些甚麼?[攝影者:呂瑞源]
圖右 :第二堂課「未來探索家」講師林維儀,分享成為探索家必備的工具,分別是:旅行、理財與做志工三項。[攝影者:呂瑞源]
圖左 :「旅行」是為了自我探索,更是未來探索家該具備的第一項工具。陳昱伶分享了自己獨立旅行的經驗,指出旅行能讓人更成熟、獨立和了解自己。[攝影者:呂瑞源]
圖右 :「理財」是探索家該具備的第二項工具。林維儀提到,只要有兩塊錢,就應該開始考慮如何進行理財,例如左邊的錢用於什麼地方?右邊的錢又該如何規劃?[攝影者:呂瑞源]
圖左 :「做志工」是探索家必備的第三項工具,代表對世界的感恩。[攝影者:呂瑞源]